徐華云
“以經典曲目恢復帶動瀕危曲種重生”是山東省藝術研究院聯合菏澤市藝術研究所,在10余年的曲藝類非遺保護實踐中探索出的既切實可行又行之有效的非遺保護模式。這一模式針對21世紀初山東曲藝類非遺曲種銳減、隊伍萎縮、創作乏力等傳承窘況,從經典曲目的恢復著手,并與曲藝資料挖掘整理、曲書目創作、人才培養、市場開拓、理論研究等舉措緊密結合,探索山東曲藝類非遺保護和傳承的有效路徑,以求實現瀕危曲種重生的最終目標。
山東曲藝在歷史上曾經盛及一時,據考證,山東土生土長連同外地傳入但已地方化的曲藝形式曾達20余種之多,是北方曲藝的重要發祥地和流布地。特別是清末開埠以來,省城濟南南詞北曲薈萃,名家大師云集,茶園、茶棚、書場鱗次櫛比,使之有了“書山曲?!钡拿雷u,當年業內流行的“北京學藝,天津練活,濟南踢門檻”的說法,更說明了濟南曲藝的盛況與地位。除濟南外,大運河兩岸的濟寧、臨清、聊城、古曹州(今菏澤地區)、郯城等運河城市集鎮曲藝也是盛極一時,聞名遐邇。山東曲藝是山東人民長期以來創造積累的文化財富,是山東人民智慧的結晶,具有文學、審美、社會學、民俗學等多重價值。保護和發揚山東曲藝,對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好地弘揚民族文化,促進文化強省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然而,正如其他省市的曲藝一樣,在經濟現代化和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山東曲藝也經受著巨大沖擊,生存和發展面臨嚴峻挑戰。21世紀初,山東曲藝能正常演出的曲種已為數不多,不少曲種如山東大鼓、鶯歌柳書、山東花鼓、山東漁鼓、山東落子等因多種緣故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處于瀕危狀態。面對傳承人年老體弱、傳承后繼無人的窘況,如何讓曲藝優秀的演唱、演奏技藝有效傳承,成為曲藝非遺保護中亟需破解的一大課題。
山東省藝術研究院與菏澤市藝術研究所是山東省曲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研究的龍頭單位。山東省藝術研究院前身是省戲曲研究室,自20世紀50年代起,就非常注重對全省曲藝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工作,由于成績突出,2007年被評為全省文化系統唯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基地”,并作為非遺保護責任單位,承擔起山東大鼓、山東琴書、山東快書等國家級和古琴藝術、快板等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保護傳承工作。
菏澤是有名的曲藝之鄉,曾有山東琴書、山東花鼓、鶯歌柳書、墜子書、山東落子、山東漁鼓、弦子鼓、山東快書等10余個曲種廣為流布,深受群眾喜愛。自2005年非遺保護工作全面啟動以來,菏澤市一批珍貴、瀕危的曲種被列入了國家級、省級或市級非遺項目。市級藝術研究機構菏澤市藝術研究所憑借多年來一直致力于菏澤地方曲藝整理和研究工作的優勢,成為國家級非遺項目山東琴書、鶯歌柳書、山東花鼓,市級項目山東落子的責任保護單位。
針對瀕危曲種傳承窘況,山東省藝術研究院與菏澤市藝術研究所依托深厚的學術積淀和高度的文化擔當,決定探索出一條瀕危曲種重生的新路。經過多次碰撞交流,最終敲定了“以經典曲目恢復帶動瀕危曲種重生”的總體思路。經典曲目是在數百年的歷史長河中大浪淘沙存留下來的菁華,具有極大的歷史價值和審美價值。通過經典曲目恢復來帶動瀕危曲種重生,不僅可以更好地傳承和保護經典,而且可以彌補當前曲藝新作匱乏問題,縮短人才培養周期,使傳承取得立竿見影之效。在經典曲目整理恢復的同時,還可以加強人才培養,帶動曲藝研究和交流展演。
“以經典曲目恢復帶動瀕危曲種重生”實踐重點圍繞“經典曲目整理恢復、人才培養、曲藝研究與交流”三個方面開展,針對性解決山東曲藝傳承面臨的關鍵問題。
(一) 經典曲目整理恢復
山東曲藝各曲種的曲書目非常豐富,既有故事情節緊湊、短小精悍的短篇,又有故事情節曲折、人物豐富生動的長篇。山東曲藝的音樂風格也是多種多樣,既有聯綴各種民間俗曲、小調的曲牌類,又有主要以書鼓、三弦伴奏的板腔類,還有音樂旋律性弱、更趨口語化的誦說類,具有較強的表現力和兼容性。
山東省藝術研究院與菏澤市藝術研究所因長期以來一直從事山東曲藝的整理和研究工作,存有大量珍貴的曲藝資料。山東省藝術研究院保存有20多個地方曲種的代表性曲目一千余段,以及大量的音像和圖片資料。據保守估計,這些資料占山東省曲藝靜態文化遺產的比例高達80%。由于年代久遠,有些手抄本已經發潮、老化、腐蝕,有些磁帶也出現了發霉、脫磁,有鑒于此,山東省藝術研究院于2005年啟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對院藏珍貴資料進行全面系統的搶救挖掘和整理編纂。十余年來,出版發行了《山東琴書大全》《梨花大鼓大全》《呼延慶打擂》《顧成德演唱集》《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音像集》等多部圖書和音像資料,不僅使收藏的曲書目資料得到更好的保存,而且還為曲藝恢復、創作和理論研究提供了有力的資料支撐。菏澤市藝術研究所也在曲藝資料的整理、挖掘、搶救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錄制出版了《曹州曲韻·菏澤民間曲藝經典曲目集萃》(8個曲種)、《李巧蓮曲藝作品集》、《山東琴書演唱作品集》、《墜子書》、《山東琴書山東花鼓唱腔集》等。
在曲藝資料整理出版的基礎上,我們挑選了山東大鼓、山東琴書、鶯歌柳書、山東花鼓等曲種的50余個經典曲目進行整理恢復。經典曲目的恢復不是簡單的重復,而是在保留精華的基礎上有所改進和創新,使之更符合當代觀眾的審美趣味。因此,我們專門邀請有關專家對經典曲目的曲本和音樂進行把脈。然后,通過師帶徒、校園教學等方式進行傳授。
(二)人才培養
人才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最重要的活態載體,搶救性普查、科學認定傳承人以及培養青年人才是曲藝非遺保護的關鍵。
為此,我們一是積極舉薦曲藝項目和傳承人,使他們得到國家政策保護,享受相應的傳承人待遇。截至目前,山東曲藝類非遺共有國家級非遺項目13項,國家級傳承人12位,省級非遺項目49項,省級傳承人48位,數量和等級都位于全國前列。二是給傳承人制定切實可行的責任目標,定期指導、督查任務進展、完成情況。三是與職業院校等單位合作,建立項目傳承基地,選取有潛力的學生進行培養。四是積極為曲藝演員搭建平臺,鼓勵他們參加各類演出。
(三)加強曲藝研究與交流,促進瀕危曲種重生
曲藝遺產的活態傳承不僅需要曲藝藝人的努力,還離不開社會公眾的參與和關注,離不開曲藝理論研究的指導。
十余年來,山東省藝術研究院與菏澤市藝術研究所注重與媒體及兄弟文化單位聯合,著力打造了一批精品非遺活動,如“全國首屆曲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展演暨經驗交流會”,“中國曲藝團長高峰論壇”暨“全國曲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學術交流展演”,“歐洲攝影家看非遺——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巡禮”攝影采風活動,“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魯、港、澳藝術推廣大家談”,“蝶變之路——從花鼓戲到四平調”,“泉城書會”暨“明湖論壇”等,在社會各界引起良好反響,提升了曲藝類非遺的社會影響力和關注度,使許多瀕危曲種重新走進了人們的視野。
“實踐未動,理論先行”,為給“以經典曲目恢復帶動瀕危曲種重生”實踐提供充足的智力支持和理論保障,山東省藝術研究院和菏澤市藝術研究所分別成立了專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機構,建立起了健康合理的專業人才梯隊,專門從事山東曲藝的保護研究工作。十余年來,涌現出了一大批優秀的科研成果:出版了《齊魯非物質文化遺產叢書·曲藝卷》《儒學與曲藝》《孫少林與晨光茶社》《山東省藝術研究院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圖典》《山東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等多部有分量的著作,完成了《山東曲藝現狀調研與發展對策研究》《山東省曲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標準的基礎性研究》《菏澤民間曲藝研究》等多個國家和省級課題,在《中國文化報》《中國社會科學報》《聯合日報》等報紙刊物上發表論文上百篇,多人多次獲得中國曲藝牡丹獎理論獎,山東省藝術科學、山東省非遺保護科研優秀成果獎等。
(一)提高了曲藝傳承實效
當前曲藝發展存在人才流失、作品短缺、邊緣化等問題,單純追求出新人、出新作不符合曲藝遺產傳承保護實際。曲藝類非遺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存留下來的經典作品很多,這些作品雖然水平參差不齊,有精華也有糟粕,但通過我們去粗取精的篩選,將那些語言通俗易懂、詼諧幽默,音樂唱腔曲牌、板式豐富,體現仁義禮智信、弘揚真善美等社會正能量的優秀曲目進行整理改編傳授,可大大縮短作品創作和人才培養周期,讓經典曲目回歸,使傳承取得立竿見影之效。
(二)拓寬了人才培養路徑
采取師帶徒與學校正規化教育傳承相結合的傳授方式,拓寬了傳統曲藝人才培養途徑。除督促傳承人以師帶徒方式傳承外,我們還與山東旅游職業學院、山東管理學院、濟南藝校、山東交通學院、青島渤海職業學院、日照民管學會、臨沂大學、臨沂民管學會、陽信藝術學校、菏澤學院等單位合作,建立曲藝項目傳承基地。教學中制定規范的教學計劃,使經典曲目恢復排練與基本功訓練相結合,讓學生較早接觸經典曲目,感受傳統藝術的魅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活躍了曲藝演出與交流
十余年來,整理恢復了《菜園段》《大西廂》《戰馬超》《斷橋》《偷詩》《老鼠告貓》等50余個經典曲目,培養了以孔魯順、閆雯、金雪、孫艾佳、劉婷婷、王萌等為代表的優秀曲藝演員。這些演員常年活躍于城鄉各地舞臺上,使沉寂多年、鮮為人知的瀕危曲種重新走進了百姓生活。另外,他們還多次斬獲牡丹獎、群星獎、泰山文藝獎等重量級獎項,《水漫金山》《斷橋》《王二姐思夫》等部分經典曲目多次赴法國等國,以及北京、南京、延邊等地參加國內外文化交流演出。中央電視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華夏之聲”“香港之聲”,臺灣中國電視公司還對山東琴書、鶯歌柳書等進行了專訪,使山東曲藝遠播海內外,大大增強了山東曲藝的影響力。
(一)經典曲目傳承數量有限
受演出市場影響和編創人才匱乏的制約,總體來看,山東曲藝經典曲目傳承數量還是太少,與瀕危曲種重生目標距離較大。目前活躍的多數曲藝傳承人所會曲目不多,經常上演的統共就那么幾個,而且多數都是10分鐘左右的段兒書。這樣雖然能夠保證一時的演出效果,但長此以往,一個曲種可能就僅剩下那么幾個小段可演了,顯然不是曲藝發展的長久之計。而且,傳統曲藝文化底蘊深厚,曲藝表演技巧繁復,如果沒有一定的書目積累,很難掌握傳統曲藝的內核和精髓,在此基礎上的改革創新就更難以做到。所以,還是應該鼓勵引導年輕傳承人多學、多練,多向老藝人請教,盡可能全面深入地繼承傳統曲藝的表演技藝。
(二)曲藝演員流失嚴重
隨著“以經典曲目恢復帶動瀕危曲種”實踐活動的開展,以及曲藝非遺保護意識的深入人心,這些年通過拜師學藝或校園教學的方式學習曲藝的年輕人多了起來。但因為曲藝表演收入偏低,專職曲藝表演難以成為謀生手段,導致很多學員基本都是作為兼職學習。由此,學員學習幾個小段沒有問題,偶爾展示下學習成果也沒有問題,但談及完整地傳承曲藝藝術還相差太遠。此外,曲藝類非遺進校園活動的開展,也在校園內培養了一些優秀學員。但由于學習曲藝與升學和就業相關度不大,很多學生都是半途而廢,導致培養的曲藝學生成才率很低。這些問題的解決有賴于曲藝非遺保護政策和曲藝教學體系的不斷完善。
(三)曲藝演出場所稀少,市場機制不健全
山東曲藝在繁盛時期,專業固定的演出場所可謂星羅棋布,比比皆是,單是濟南和青島兩地就有80多處,其他大部分縣市也都建有曲藝場(廳),演出情況異常活躍。“文化大革命”時期山東省的曲藝演出場所或撤銷或查封或挪作他用,“文化大革命”結束后,所剩無幾?,F在,雖然曲藝總體形勢趨向回溫,有些曲藝場所重新開張,但總體來說目前曲藝演出場所仍是太過稀少,不利于曲藝類非遺的生存與發展。
在當前的曲藝演出中,還存在著市場機制不健全的問題。目前廣泛存在的曲藝惠民演出主要是靠政府出資,這些演出在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擴大曲藝影響力、搭建演出平臺等方面有著不容置疑的重要作用,但這種人為營造的演出“市場”與原先曲藝自由競爭的演出機制大相徑庭,無法發揮有效的市場調節作用。如此,曲藝對政府的依賴只會越來越強,獨立生存的能力只會越來越弱。
總之,“以經典曲目恢復帶動瀕危曲種重生”實踐是山東曲藝非遺保護在規定情境下的最佳選擇,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要想達到瀕危曲種重生的最終目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還需要曲藝從業者、科研機構、政府、媒體等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
(作者:山東省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
(責任編輯/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