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文龍
摘要:文章通過闡述萊莫爾教學法的基本原理,分析其教學法中“自然的表現音樂”、“背譜訓練”和“聽覺訓練”并論證其特點和價值。期望通過對萊氏鋼琴教學思想和教學法的分析獲得有益的啟示和借鑒,更好地指導當下的鋼琴教育。
關鍵詞:鋼琴教學法;自然的表現音樂;背譜訓練;聽覺訓練
一、萊莫爾簡介
卡爾·萊默爾(Karl Leimer)是德國20世紀著名鋼琴演奏家、教育家、作曲家,德國漢諾威音樂學院的創始人之一并擔任鋼琴教授。萊莫爾極其看重教學方法,他認為教學法的本質在于:“在真正充分發揮學生音樂天賦與幫組學生達到最佳的音樂表現方面,不能說是唯一的,但卻是最為便捷的途徑。1”萊氏鋼琴教學法來源于他多年的教學經驗,對教學中出現的問題提出解決方法,最大程度上幫組學生克服技巧練習和演奏上的各種問題,其教學法的實用性和有效性也使得他的學生吉澤金接納并在日后的教學中采用。
二、自然的表現音樂
萊莫爾不贊成在一些演奏者為了演奏更有趣、更“具有表現力”,將一些音的時值改變或是將一連串的十六分音符彈得更為自由。“完全正確地按照作曲家的樂譜演奏作品,尊重作曲家的意圖,是一位演奏者取得成功的最根本基礎”。一部作品,人們可以感覺到在節奏、和聲以及風格上具有細微變化,這符合一定的音樂美學原則。萊莫爾認為,演奏者可以憑借自我的感受,處理一些微弱的漸快減慢,這不等于可以延長或縮短其中一個音的時值,萊氏在指導學生對漸快、減慢、漸強和減弱的處理時,更準確細致,每一處都不要忽略,逐步提高學生對音樂的理解,加強對音樂的感受能力,是使演奏更具有表現力的前提。
在探索一部音樂作品的音樂表現的過程中,樂譜中的符號對我們是個很好的提示。萊莫爾強調這些提示盡可能出自作曲家本人。作曲家通過樂譜和表情術語清晰地表現了自己的意圖,應當清楚的是,這些符號并不是單獨的存在,而應該將其置于音樂的發展聯系中確切理解其含意,對樂譜字里行間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若有不確切之處,可以借助自然的、規律的音樂表現方式,即符合作品本質及人們共同感受的音樂表現方式,不斷追求完美音樂表現的新的可能性才可能在演奏中表現出作曲家所賦予作品的生命力。
自然的音樂表現應該是感性與理性的完美結合,并非是完全按照自己對作品的理解隨意進行處理,也并不是完全死板的根據譜面去彈奏音符,自然的音樂表現要忠實作品風格,依靠正確的觸鍵方法,通過音樂的邏輯發展和自身感覺,對作品每個部分加以斟酌,全身心的融入音樂中,這樣出來的音樂才具有說服力。
三、背譜訓練
萊氏鋼琴教學體系中的“背譜訓練”,是讀譜與背譜的結合,即在學習一部作品之前,必須完全掌握樂譜中的所有內容,將整個樂譜裝進頭腦,對此運用的是“回想”的方法。首先要記住作品的節拍與調性,其次依靠曲式結構輔助記憶,找出音樂動機和發展手法,對每個音的觸鍵、力度、時值在腦中進行模擬,最后嘗試著將作品分段在鋼琴上背奏。
由此可見,萊氏的“背譜訓練”并非是單純意義的讀譜,是通過譜面的音符與節奏在大腦中來模擬音響效果,是建立內心聽覺和理解音樂作品的基礎和手段。從更高層次來說,對譜面的研究也是了解并體驗隱藏在音符背后音樂內涵和意義的途徑之一。2萊氏將“背譜訓練”解釋為一種更高意義上的精神勞動:當人們習慣通過讀譜來記憶后,便會漸漸地在讀譜的同時在內心聽到所奏樂譜上的音樂,這樣演奏便會能夠立即領會和理解作品所包含的思想內容,將平常那種機械性的工作后來轉化為純粹的精神勞動。3
“背譜訓練”可使演奏者加強記憶力的同時,又可從整體的角度看待作品,對作品的結構有一定了解,所需要的音色以及作品整體特征在內心有提前預演,加強內心聽覺,相比一般邊看譜邊練習的方法,當按照在腦中預想的效果去完成動作,會使動作更加具有計劃性和可控性,比集中于動作本身能更有效地學習和掌握技能。4他的學生吉澤金經常采用這種方式來學習新的作品,“能夠學會閱讀記憶樂譜,不僅是最好的記憶樂譜方式,也是一種可以合理利用火車上的時間的方式。”5
四、聽覺訓練(自我傾聽)
“聽覺訓練”不是單獨的練耳,而是在整個練琴過程中要求耳朵的參與并檢驗,聆聽自我演奏。吉澤金回憶道:“卡爾·萊莫爾教育學生首先要培養自我檢測的能力,即真正聆聽自己的演奏。在我看來,以自我批評的方式聆聽自己的演奏時整個音樂學習中最為重要的因素?!?大多數學生在練習中習慣或傾向辨別自己有沒有彈錯音,或完全只是機械性的重復,忽略了時值、力度、音色等問題,這是因為演奏者通常會陷入一種主觀意識狀態,并非能用耳朵客觀的聽到自己彈奏出的真實聲音。其實萊氏就是在強調學生日常練習中所缺失的,且對這些問題更加嚴格,使耳朵真正學會聽辨不同的音色、力度、時值、節奏、不同的層次等等,讓耳朵成為忠實而又苛刻的“聽眾”,細致入微的去辨別,才能理解音樂更深層次的含義。
音樂聽覺能力與演奏水平相輔相成,聽覺能力達到一定高度時,自己才能聽出演奏的欠缺,知道什么是好的音色、準確的節奏,才有可能去做好。且“自我傾聽”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具備的能力,要以不斷自我檢驗的方式控制自己的觸鍵,并系統地伴以高度注意力來培養這一能力,才能逐漸地掌握,同時在日積月累的練習中,也會提高對手指的控制力,提升演奏技巧。
結束語:
萊莫爾將鋼琴練習從單一的手指技能練習擴展到腦力和聽覺的綜合性訓練,“背譜訓練”和“聽覺訓練”為鋼琴教學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方法,對鋼琴教學有著極其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在訓練學生手指技巧的同時提高他們對音樂各種特征的感知能力,這也是教師在教學中所忽略的。對于西方鋼琴鋼琴教學法,是學習西方鋼琴經驗的一種必不可少的途徑,在學習的同時不斷改善和完備鋼琴教學中的各種問題,對我國鋼琴教育起到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卡爾·萊默爾, 瓦爾特·吉澤金.現代鋼琴演奏技巧[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4.
[2]趙曉生.《通向音樂圣殿》[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6.94.
[3]卡爾·萊默爾, 瓦爾特·吉澤金.現代鋼琴演奏技巧[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5.
[4]姜力.鋼琴演奏技能與人體運動科學理論相關性研究述論——以萊默爾、迦特、布魯瑟爾有關研究為例[J].音樂創作,2010(05):166-168.
[5]古炳姝. 《瓦爾特·吉澤金的鋼琴教學演奏和教學思想》[D].天津音樂學院,2011.
[6]卡爾·萊默爾, 瓦爾特·吉澤金.現代鋼琴演奏技巧[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