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卓欣
摘要:面花,也稱為“花饃”,是一種用面制成的民間實用藝術。山西以面食聞名全國,而聞喜面花藝術也在其中占了一席之地。聞喜面花藝術是山西民間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有著極高的藝術特征、民俗文化內涵,是中華民族漫長歷史長河中所特有的傳承文化,具有地方特色。本文以聞喜花饃中的“龍鳳糕”為具體例子研究聞喜面花藝術的造型、淵源、以及背后所蘊藏的民俗文化寓意。
關鍵詞:立體形花饃;龍鳳糕;生命繁衍;吉祥祈福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緣起
食物對于中國人來說是有著特殊的意義。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食物對于我們來說不僅有填飽肚子的功能,還承載著我們幾千年來的精神文化內涵。因此在民俗學與民俗藝術中,中國傳統食物是非常重要的研究對象,山西面花藝術就是其中一種。山西面花不僅可以食用,還是中國傳統風俗信仰的象征物,是中國人民群眾寄予厚望、抒發情感的媒介,在2008年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因此本文選擇山西聞喜縣的面花藝術作為研究對象,對它的淵源、藝術特征、以及背后所蘊藏的民俗文化寓意進行闡述分析。
二、研究現狀與研究意義
關于山西面花的文獻資料還是比較多的,大部分來自于期刊中相關文章的論述,關于山西面花的專門性書籍以及碩士論文并不是很多,大多都是從山西面花的造型、色彩、保護與傳承方面進行論述。如張瀟丹的《山西面塑文化品牌形象設計研究與推廣》、孔歡歡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語境中晉南花饃的文化變遷》、安昊帥的《代縣花饃藝術的傳承與創新研究》、白云峰的《花饃的隱喻與禮俗現象—以山西下村花饃禮俗為對象》等等,這些多是關注面花藝術的傳承與保護。
本文是以聞喜面花藝術的龍鳳糕為例具體論述分析聞喜龍鳳糕的藝術特色和它背后所蘊含的民俗文化寓意。在之前研究的文章中對于龍鳳糕都是泛泛而談,都是從山西或聞喜面花的總體來進行論述。而本文會對龍鳳糕進行詳細的分析,以此更能具體展現它所蘊含的精神內涵。
第二章 聞喜面花藝術的概述
一、面花藝術的淵源
面花,也稱為“花饃”、“糕花”、“貢饃”等[1],是一種民間手工技藝,用面來制成各種具有觀賞價值的造型,流行于我國以面食為主的北方。對于面花的起源,學術界并沒有完全統一的觀點,有的研究者認為它的形成起源于民間祭祀活動中以面塑動物代替宰殺真牛羊的習俗,有的是認為“相傳三國時期,諸葛亮曾用面粉做成人頭形的饅頭來祭祀戰斗中死去的靈魂,這種饅頭就是最早的面花”。還有一些文獻則是引述了“面塑最早見于漢代迎神賽會上的儺舞便以面團塑成鬼怪的頭部形象”的說法。
但無論何種起源,根據現有的文獻資料可以確定的是,在唐代,對于面塑藝術已經有了確切的文字記載。如,唐代的《封氏聞見記》中記載到:“玄宗朝,海內殷贍,送葬者或當衢設祭,張施帷幙,有假花、假果、粉人、面獸之屬?!钡剿未鷷r,面花藝術發展更為興盛,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翔實地記錄了當時的民俗生活,從中可以看出北宋時期的各種面花已經和生活中的歲時節令密不可分了。到明代時面花已經頗為流行,人們開始利用不同形狀的果模扣制出各式各樣的面花,清代時,用印花模具制作面花的方法有了許多實物考證,如婚禮用的“龍鳳喜餅”,到了近代后各種面花藝術則更加豐富多彩,品類繁多。面花藝術是歷經了幾千年的傳承,可謂是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早已是中國傳統文化和民間藝術中的一部分,對于中國人民來說是一個寶貴的財富。
二、山西面花藝術的地域分布
山西面花藝術主要分為晉北地區面塑和晉南地區面塑,晉北地區由于受地形限制,小麥的產量比起晉南地區要匱乏一些,而且根據《史記》的記載,晉北地區在秦漢時期地處緣邊郡地,常常與北方游牧民族接觸,所以晉北地區的面花藝術往往呈現出樸質大氣的風格(圖一)。而晉南地區由于地形平坦,氣候適宜,所以盛產小麥,同時由于晉南地區又與陜西臨近,所以晉南地區面塑風格與陜西相近,造型、色彩比晉北地區更為精細、艷麗,其中以聞喜花饃為代表。
三、聞喜花饃的制作方法
制做花饃主要是以白面為主要制作原料,以棗和豆子為輔。紅棗起到搭架面質的作用,并且使面更容易蒸熟,豆子則用于點綴動物的眼睛。制做工序主要是揉面、捏形、蒸籠、上色、插制面花;工具有搟面杖、菜刀、剪子、梳子、筷子、牙簽等;制作手法以切、揉、捏、揪、挑、壓、搓、撥、按為主。聞喜花饃的分類
聞喜花饃按照造型主要可以分為兩類,仿生形和立體形。仿生形,是指以簡化夸張的方式捏制自然中各種物象的形狀,把所捏好的形狀,如虎形、魚形、兔形等作為花饃的主體,放入籠中蒸熟,并在出籠后進行上色和插制各式各樣、造型夸張的面花。
另一種則是以立體形為主要造型的聞喜花饃。立體形的花饃一般是由四層組成,第一層是花饃的馕皮;第二層是由夾紅棗的云團組成,起支架墊高的作用;第三層是由捏成花邊的糕面組成;最后一層則是插制各種色彩鮮艷、制作生動精美的面花,面花常為各種吉祥的花卉、喜鳥、彩龍彩風等樣子。這種立體形的聞喜花饃一般稱為“花糕”,屬于花饃里等級最高的面花藝術,題材來源于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傳統動物花卉、神話傳說、戲曲故事等,如龍鳳糕、上梁糕、九獅(世)同菊(居)糕、五虎照太陽、狀元游街糕等。選擇哪種題材捏制的面花造型取決于花糕所使用的場所,不同節日或人生不同的禮儀活動中,使用的花糕的樣子也會不同。如在小孩剛出生時,姥姥會做五虎照太陽糕送給外孫,老虎寓意強大的力量,起辟邪保護的作用,將五只老虎的面花朝著太陽擺放,寓意保護新生,表達了親人們對孩子健康成長的祝福與期望。在結婚時會使用插制神話傳說中龍鳳形象的面花的花糕,即龍鳳糕,寓意成雙成對,夫妻幸福美滿;在喪葬禮儀時,會準備插制著戲曲題材中的人物形象的面花以及白鶴類動物的形象的面花的花糕等等。這些花糕上插制的各種題材的面花造型,不是單純的只是個樣子,而是以中國古代歷史文化和文學藝術為大的內容背景,蘊藏著深刻的情感和寓意,傳遞著民眾的祝福與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第三章 ?龍鳳糕以及它背后所蘊藏的民俗文化寓意
一、龍鳳糕的造型與造型所蘊藏的民俗寓意
(一)龍鳳糕的造型
龍風糕的造型與其他花糕的造型大致相似,都基本上是由四層組成,除了第四層所插制的面花不同以外,其他都是一致的。龍鳳糕形體一般為直徑50厘米的圓形,第一層是馕皮,第二層是以云紋夾上紅棗疊成厚度20cm左右的基座,寓意早生貴子。第三層是用蓮花造型的面塑覆蓋在上面,蓮花意為連心,有著祝福新婚夫妻永結同心的寓意。最上面一層插制的面花也是有順序和寓意的。首先是在最外層插制造型為四季花和蘋果、石榴的面塑,四季花,即蓮花、菊花、牡丹和葡萄。四季花和石榴蘋果它們分別有著不同的寓意,蓮花寓意連心;菊花寓意為扎根,意思為祝福新媳婦早日融入婆家;牡丹寓意為花好月圓;葡萄和石榴都寓意為多子多福,而蘋果則寓意為平平安安。除了面花所捏制的樣子有講究以外,四季花與石榴、蘋果擺放的位置也是有寓意的。按當地話來講就是擺放時要講究“石榴圓,葡萄連”,即將石榴和蘋果、葡萄和蓮花都相對放置,構成圓形,寓意成雙成對,圓圓滿滿。而這些其實都是采用了“諧音雙關”的手法,其實是為了討個口彩,其中飽含著人們節慶祝福的寓意。再中間一層插制的是魚、松鼠、蜜蜂等“多子”動物形狀的面花。古代祖先們是在和大自然的搏斗中獲得食物,因此人們認為借助動物所擁有的能力能避免災害,給予幸福,于是具有某些特征的動物就被人們賦予了特殊的寓意.而這與中國傳統文化一樣都使用了“托物寓意”的手法,即取物的性格、氣節構成吉祥寓意。最中間一層則是龍鳳立體面塑,即用小竹簽將龍、鳳分別組裝,再用大竹簽插在龍鳳糕頂部,用紅線繩將龍鳳系在一起,寓意龍鳳呈祥。
(二)聞喜龍鳳糕使用的民俗
龍鳳糕主要是結婚時所用的,就如《聞喜縣志》中記載:“男子聘女,喜餅、布帛之外,必有花饃六十枚,俗名‘花兒饃’。用重羅之面,喚親鄰巧婦制之。枚重不及斤,上飾面捏花鳥人物,竟奇斗異,白逾求白。女家回禮,有花饅頭十余枚,枚重二、三斤,亦飾以花,間有無花者。”在結婚時,將由婆家制成的龍鳳糕放置在由竹蘿編制的竹筐里,為了保護龍鳳糕上面插制的面花的完整性,竹筐上面還用紅紗覆蓋,一起與新郎在迎親時送到新娘家。到了新娘家后先由新娘揭開紅紗,其次由新娘媽媽在龍與鳳的面塑之間系上一根紅繩并掛上同心鎖,意為兩家姻緣就此結下。然后新娘坐在床上雙手交叉將龍鳳以及連著同心鎖的紅繩一起取下放入籮筐里,再把花糕中心的地方以四方形的形狀切下一起放入籮筐并將籮筐帶回至婆家后放入新媳婦的婚房中,以此寓意永結同心,龍鳳佳偶,天作之合。它賦予了聞喜婚嫁禮儀深刻的內涵,突出了婚禮的歡慶氣氛,造就了聞喜婚禮獨特的民俗文化和民間藝術風格。
三.面花藝術總體上所體現的民俗文化寓意
理解中國傳統藝術,不僅需要認識其外在表現形式,更需要分析其文化內涵,即審美情趣、精神氣質與觀念思想。[2]面花藝術所體現的民俗文化寓意主要有兩點。
(一)生命繁衍的寓意
聞喜面花的寓意首先就是其生命繁衍的特性。人類最基本的愿望就是生存,所以基于這種生存、長壽的愿望,花饃藝術往往也表現出一種永生的希冀,聞喜花饃上的面花不易腐敗,保存期限較長,在保鮮技術不發達的時代,這無疑成為生命長壽、永生的寓意。除此之外,自然規律中人只能通過后代的繁衍來達到所謂的“永生”。聞喜面花為了表現生命繁衍這類主題通常會表現出一種萬物生長、樸素的陰陽相合的關系,透露出一種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共生的精神思想。因此自然界中多子的動物或多籽的植物都成為山西面塑的表現題材,如“魚穿蓮,魚戲蓮”暗示陰陽調和,石榴、葡萄等也都是多子的象征。因此在龍鳳糕上插制葡萄、石榴、蓮花、魚等面花是有著寓意生命繁衍的精神思想。
(二)節慶祈福的寓意
儒釋道作為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精神信仰,深遠地影響著中國傳統文化,同時也體現出傳統吉祥紋樣的文化意蘊。而傳統的民俗活動在儒家道家思想的影響下,也表現著對于求吉納福、辟邪消災與多子多福多壽的美好愿望的追求。因此所有面花藝術的花飾都象征著吉祥如意,寄寓了人們深厚而美好的感情,表達了對祖先的祭祀、老輩的祝福、新婚夫婦的恭賀和對美好生活的熱愛、向往,反映與表現了特定的民族心理與性格。比如民間婚嫁中所使用的龍鳳糕就是通過龍、鳳、四季花、石榴、葡萄等等造型的面花來象征著吉祥,表達了對新婚夫婦的祝福以及表達了勞動人民對美的追求和對美好生活的祝福。通過面花藝術,我們可以感受到聞喜人民豐富的精神內涵和面花藝術所傳達的吉祥寓意體現了人們對生活哲理的感悟,從傳統的藝術手法中反映了人們對審美的追求,凝聚了傳統文化的精髓。
第四章 ?結語
日本著名民藝學者柳宗悅說:“民藝品中含有自然之美,最能反映民眾的生存活力,所以民藝品之美屬于親切溫潤之美”。山西聞喜面花藝術作為一種民間生命力極強的造型藝術,生長和扎根于民眾生活,體現了中國傳統樸素的哲學觀和藝術理念,并將面花藝術作為媒介來表現其精神和思想感情,是民俗藝術里極具特色的珍寶。
參考文獻
[1]馮秀峰:《美在晉南民間》,[J] 馮秀峰《今日山西》,2002年02期
[2]郭桂珍 ;《山西民間面塑淺識》[J]《文物世界》,2006年05期
[3]高慕飛:《山西夏縣婚俗面花之造型藝術 》 [J] 《美術教育研究》2012年16期
[4]薛雪:《面花裝飾特色的比較研究—豫東沈丘顧家面花和山西花饃的比較研究》 [J] 薛雪 《大眾文藝》,2017年05期
[5]張咪咪:《淺析山西聞喜花饃的發展》 [J] 《度假旅游》 2018年12期
[6]孔歡歡:《非物質文化遺產語境中晉南花饃的文化變遷》 [D] 山西師范大學 ?2016年
[7]白云:《民間面花在插畫設計中的應用——以子州面花為例》 ?[D] 陜西師范大學 ?2017年五月
[8]朱浩:《聞喜縣面塑的研究現狀》 [D] 魯東大學 2017年
注釋:
[1]高瑞欣、羅岱: 《山西聞喜面花藝術的古往今昔》 [J] 《現代裝飾》,2013年04期
[2]宋新娟:《民間面塑藝術文化內涵之研究》,頁53, [J] ?《文化天地》,2002年第五期。
[3]趙建民:《中華禮饃芻議》,頁50,[J] ?《民俗研究》,
[4]王江 ?:《中國民間面塑藝術研究》 ?[D] 河北師范大學,2006年
[5]余穎 ?:《村莊·民俗·民間藝術》 ?[D] 中央美術學院,2010年
[6]王云植:《淺析山西民間面花藝術》 ?[J] ?《美術大觀》,2012年12期
[7]閆曉華:《悠悠鄉土塑真情—山西聞喜花饃的藝術特征及文化內涵》 ,[J] 《裝飾》,2012年01期
[8]張瀟丹: 《山西面塑文化品牌形象設計研究與推廣》,[D],西北大學,2017年
[9]孟元老:《東京夢華錄》 [M] 中華書局,1985年 ? P125
[10]張冰冰 :《淺析中國傳統吉祥紋案的民族文化內涵 》 [J], 《美與時代》 ?2019年07期平
[11][吳白瑩:《聞喜面花的藝術文化特征》 [J] 《藝海》,2019年12期
[12]高瑞欣、羅岱: 《山西聞喜面花藝術的古往今昔》 [J] 《現代裝飾》,2013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