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雅馨
摘要:幼兒多動行為傾向,指的是兒童注意力不集中,自我控制能力差,不能持久的從事某些活動,過于好動的行為。但在學習和生活中,許多老師和家長卻把多動癥與此混為一談,忽略了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沒有采取正確的引導。久而久之,幼兒可能會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因此正確認識幼兒的此種行為,采取積極的方式引導,是我們的首要任務。
關鍵詞:幼兒多動行為傾向;注意轉移法;比較激發法;多動癥
課堂上我們經常能見到這樣的現象,上課的時候大多數同學都能安安靜靜地坐著聽老師講課,可總會有那么幾個同學安靜不下來,不是在說話就是在座位上左顧右盼,來回活動。還有一些孩子聽了沒幾分鐘就開始發呆、思想拋錨。在一般人看來這樣的孩子就是具有多動癥。在世界范圍內未成年人多動癥的流行率為 5.29%,其中兒童和青少年的流行率分別為 6.48%,2.74% ,男女比為 2.45:1(Polanczyk G, et al. , 2007)。可是,這些孩子就一定是多動癥了嗎?他們只是表現出的行為和多動癥兒童有著相似的地方,他們也有可能只是具有多動癥的傾向而已。因此,作為教師我們不能隨便給這些孩子貼上“多動癥”的標簽。鑒于多動傾向并不等同于多動癥,那么我們可以通過一些方法及時干預,并結合家庭的作用使其不至于發展為多動癥,也可以讓兒童健康成長。
一、家庭教育
1、 正確認識多動行為
正確認識孩子注意力不集中,自控能力差,是屬于和多動癥的某些相似表現,還是患有多動癥的行為病態。不憑借主觀判斷把兒童隨便定義為多動癥患者,應依據醫生的診斷或者專家的判斷,對兒童的多動行為給予正確的判斷。
2、 端正教養方式
父母的教養方式對兒童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具有非常關鍵的作用,若父母采取傳統的教育模式,一味打罵或溺愛均會導致兒童出現多動傾向。父母應積極地對待孩子的要求、愿望和行為,尊重孩子的意見和觀點,鼓勵他們表達自己的想法并參與討論;當孩子出現不良行為時,會嚴格按規則說服教育;在對其良好行為時,則應表現出真心的支持和肯定。這種高控制、情感上便于接受的溫暖式的教養方式,對兒童個性的發展有積極的影響,易使孩子形成親切溫和、情緒穩定和深思熟慮的性格或者形成獨立、直爽、積極協作的性格。
3、 學習掌握方法
①及時強化法
當兒童出現某些良好行為,或相比以往行為出現有進步的行為時,應該根據進步程度給予表揚、獎勵。例如,兒童在課堂上回答問題時,舉手端正,遵守紀律教師要及時給予表揚。此外,父母應該在兒童的日常生活中,善于發現多動兒童的優點,即使予以表揚,使其對父母產生信任感。教育者在對多動兒童實施行為矯正時,應該注意兒童在做出進步性行為后,給予及時強化,同時給予表揚或鼓勵,切忌間隔一段時間后才進行強化。此外,強化行為必須保持一致性,即每一次不良行為出現都要進行矯正并強化。
②榜樣示范法
家長還應以身作則。父母是兒童最好的老師,很多時候兒童將父母當作學習榜樣,但這并不意味著兒童會完全模仿父母行為,當其在理解了父母的行為,或對父母的行為產生了自己的觀點之后,兒童會形成模仿。在一定程度上,兒童反映了父母的某些行為與特質。因此,需要父母為兒童做出表率,才能明確地告訴兒童其價值與行為標準。反之,父母與兒童溝通時出現不耐煩或脾氣暴躁的情況,就無法給兒童做出表率,進而影響到兒童自制行為的培養。
③心理疏導法
大部分多動兒童在做事時,無法認真思考,因此,多動兒童想要順利地完成某一件事情,需要特殊的指導,在指導過程中教育者應多些鼓勵和建議。例如,在孩子遇到困難出現退縮傾向時,教師與父母應該耐心地鼓勵兒童,這有可能成為兒童克服困難的動力,適度鼓勵常常會帶來意想不到的結果。而且教育者應避免出現經常責罵兒童的現象,因多動兒童總是伴有各種行為問題,會引起成人的不耐煩,容易誘發成人出現急躁情緒,甚至出現責罰行為。實質上,兒童需要不斷地被表揚,家長與老師應該耐心細致地觀察,發現多動兒童的優點并給予表揚。當兒童出現問題時,教師與家長必須及時采取合理的措施進行矯正,而不是盲目地責罵或逃避。
二、學校教育
1、 注重環境創設
學校環境的創設應該以多動兒童可以專心學習,并保持穩定的情緒為原則進行布置,且師生比例應嚴格控制在相應標準之內。教師應該讓兒童嘗試做其擅長做的事情,并積極稱贊兒童。其次,多動兒童應坐在前排的座位,盡量遠離一些外部因素,引起兒童分心。兒童應該坐在教師的視線范圍之內,便于老師隨時觀察,以給予適時的提醒。
2、 注意因材施教
所謂因材施教,強調的是教師對于多動兒童的特別關注與區別對待。當教師發現班級中存在患有多動癥或是有多動癥傾向的幼兒時,就要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尤其注意。當發現該兒童在實踐活動中注意到了別的孩子沒有注意到的細節時,或是發現他們在體育活動中表現出比較明顯的運動優勢時,都應當及時給予鼓勵。同時,在文化課等較為安靜的教育內容中,不要以對正常孩子的標準來要求多動兒童。總之,在因材施教中給孩子足夠的進步空間,給他們充分的肯定與鼓勵,可以有效減弱兒童心中的孤僻和逃避的成分,使他們得以逐漸融入集體的氛圍之中。
3、注意力的訓練
訓練兒童的注意力,是教育改善兒童多動行為的有效途徑。教師可以采用積極強化的方式,在輕松歡快的氣氛中逐漸訓練兒童的注意力。例如在上課時,教師應注意自己的音量、音調、音色等來引起學生的注意。在過程之中穿插同學生的交流和提問,來更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4、家校協同配合
當然,只有學校教師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小學階段的孩子有相當大一部分時間是與家長一起度過的。如果家長沒有做到協同配合,而是按照以往的方式任其發展,那么,教師在學校所做的努力也就付諸東流了。作為家長,無需采取更多的教育形式,只需延續教師在學校中的方法,同樣給幼兒營造出一個寬松向上的生活氛圍,并且始終以和藹熱情的行為方式展現在孩子面前,時刻鼓勵他們、陪伴他們,讓正常的環境氛圍成為常態,教師對于孩子的教育效果便會事半功倍。
參考文獻
[1]高磊 . 兒童多動癥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進展[J]. 包頭醫學院學報,2011。
[2](美)豪威爾 著,張曉玲 譯,無辜的掙扎:應對注意力失調,浙江出版社2006-5.
[3]邊玉芳,兒童心理學,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12.
[4]張勁松,王玉鳳,兒童氣質的影響因素研究。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