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我國養老資金供給面臨巨大壓力,推進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大勢所趨,養老保險全國統籌,有助于實現養老保險均衡化、社會保障公平化,有助于增強養老金運營過程中的抗擊風險能力,從而緩解養老金支出壓力。
關鍵詞:養老保險;全國統籌;社會保障
一、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統籌層次及全國統籌的益處
自1951年養老保險制度建立至今已將近70年時間,統籌層次歷經多次變遷,由最初的“縣級統籌、行業分割”狀態走向市級統籌,并逐步實現了省級統籌(或省級調劑),當前正朝著實現全國統籌邁進。由地方統籌轉向全國統籌是養老保險制度走向成熟的必然趨勢,更是促進社會公平和提升經濟效率的客觀需要。截至2020年底,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管理均實現省級統收統支。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和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盡快實現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其中,基金統收統支是核心內容,即在全國范圍內統一調度和使用基金,統一編制基金收支預算,明確各級政府的責任,各級政府嚴格按照批準的基金收支預算執行。
全國統籌的實現能夠在多方面產生積極的影響:
其一,有利于更加公平的保障參保者的相關權益。公平體現在程序公平和結果公平,程序公平是指養老保險制度的起點是實現制度全覆蓋和人員全覆蓋,使每個公民都能公平地享受制度帶來的福利。結果公平是指基礎養老保險在繳費方式和待遇計發上統一,以避免養老保險基金可能出現的收不抵支情形[1]。
其二,有利于解決人口結構層次不均衡的難題。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加深,必然會出現養老保險基金入不敷出的隱患。與此同時,隨著經濟發展和城鎮化進程的推進,勞動力人口在省際之間流動愈加頻繁,人口流出地面臨征收數額下降帶來的養老金缺口,人口流入地面臨轉移接續不暢帶來的社會風險,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能確保流動人口享有相應的養老保障。
其三,有利于養老保險的可持續發展。全國統籌是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自我完善的重要方式,它的實現既有利于促進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本身良好發展,又有利于為其他保險制度積累經驗,進而促進我國整個社保體系的優化。
二、我國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統籌障礙
(一)區域發展水平不均衡。不同省份間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直接導致了區域間基金收繳懸殊,若實現全國統籌,高收入區域的養老保險基金向低收入區域轉移,養老金較多的經濟發達地區主觀上不支持全國統籌的實施成為阻礙因素之一。另外,我國人口分布和年齡結構不均衡的現狀也拉大了區域間養老負擔比的差異,導致部分地區的養老負擔高,從而進一步導致人才外流與低生育率等問題,各種因素交織在一起,成為阻礙基本養老保險實現全國統籌的又一困境。
(二)央地政府權責不明確。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之間既存在目標上的一致性有存在之間利益的博弈[2]?;A養老金全國統籌對于中央政府而言,是強化養老金制度的兜底責任和整體抗風險能力,對于地方政府而言,是保障地方經濟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手段。而利益平衡被打破,地方會出現消極或抵制情形,最終使實施效果大打折扣。
(三)制度實施不成熟。在大數據發展背景下,統一化、標準化和共享化的信息系統會為養老基金的管理帶來新的生機。然而,目前養老金管理仍停留在省級層面,各地區在繳費基數、繳費比例和待遇計發上不統一,在經辦職責、權限和服務標準方面不統一,參保人員的信息無法實現共享,給養老保險信息管理帶來了很多風險和挑戰。
三、推進我國養老保險實現全國統籌的政策建議
(一)調整養老保險基金籌資模式,完善基金計發辦法。由于當前條塊分割的省級統籌模式,養老保險基金的收入、支出與管理均在各地方內進行自行協調,基金無論結余或缺口均由本級政府進行支配或填補。隨著全國統籌進程的加速,地方政府逐漸將養老保險基金全額集中至中央,由中央政府統一管理調配。但由于各地區工資水平差距較大,此種待遇確定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貧富差異,因此在薪酬標準的選擇上應采用全國平均工資水平,以實現全國范圍內的普遍公平。同時還應配合采取中央返還部分資金作為補償向低收入地區和人群適當傾斜等措施。
(二)合理劃分央地政府權責。應當明確基本養老保險主要為中央事權和財權,在事權方面,參保登記、基金征繳工作應該由地方政府負主要責任,信息管理、待遇計發工作應該由中央負主要責任。在財政責任方面,中央和地方應當按照實際情況共同承擔財政補貼責任,從而有利于平衡央地間財政責任[3]。
(三)重組重啟各區域養老保險經辦機構,建立全國統一完善的基本養老保險信息系統和精算系統,實現養老保險基金的社會化管理與發放基本養老保險信息系統和精算系統,并建立相關監督體制在系統內對養老保險的運營流程、基金調度等各方面實行自上而下的監管,從而早日達成養老保險基金統收統支的重要目標。
(四)創設替代保險制度。目前,世界諸多國家都開始興起“三支柱”養老保障體系,即除國家主導的基本養老保險外,還存在企業補充養老保險、職工個人儲蓄養老保險。相比之下,我國養老保障體系過于依賴國家主導的社會保障制度,部分家庭存在個人儲蓄養老保險,而企業補充養老保險始終處于空白[4]。為此,應加快構建企業補充養老保險制度,構建更為均衡的養老保障體系,比如創設私人養老計劃、實施企業年金制度等,讓企業補充養老保險、職工個人儲蓄養老保險成為重要的替代性保險制度,以減輕國家養老保障的支付壓力,實現養老保障社會化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文曉.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的障礙及對策[J].黨政干部學刊,2019,(8):62-68.
[2]鄧悅,汪佳龍.城鎮職工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中的央地關系研究——基于博弈論的分析視角[J].社會保障研究,2018,(4):4-13.
[3]周宵,劉洋.中國基本養老保險統籌升級路徑研究——基于政府間事權和支出責任視角[J].學習與探索,2019(4):126-132.
作者簡介:饒秋華(1981.08—),女,漢,云南昆明人,人力資源管理中級,大學本科,研究方向為養老保險統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