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常看北方的雄偉峻嶺,而能把北方山水的真實生動和雄偉壯闊表現的淋漓盡致,當屬五代的山水畫家荊浩,他著有《筆法記》。我將通過這篇文章來淺析荊浩的山水畫藝術和著作。
關鍵詞:荊浩;藝術淺析
荊浩字浩然,號洪谷子,山西沁水人,五代后梁畫家,尊為北方山水畫派之祖。因避戰亂,常年隱居太行山。擅畫山水,師從張璪,吸取北方山水雄峻氣格,作畫“有筆有墨,水暈墨章”,勾皴之筆堅凝挺峭,表現出一種高深回環、大山堂堂的氣勢,為北方山水畫派之祖。著有《筆法記》山水畫理論的經典之作,提出氣、韻、景、思、筆、墨的繪景“六要”。作品還有《匡廬圖》《雪景山水圖》等。
荊浩在山水畫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更有著作《筆法記》,提出“六要”。我認為要分析荊浩的藝術生平和《筆法記》要從以下幾點分析。圖真,是《筆法記》中的核心觀點,所謂“真”,就是物象的本質特征。他說:“畫者,畫也,度物象而取其真。”這就是說,事物的美是客觀存在,畫家只有通過“度”,即深入體察、品味,才能得到其真。如果不理解這一要求,那只能得“似”——“得其形,遺其氣”。而“真”則是“氣質俱盛”。“真”和“似”作為兩個對立的概念提出,可以看出,“似”相當于徒具形骸而無神氣,“真”相當于形神兼備,氣韻生動。具體到山水畫,他認為“山水之象,氣勢相生”,畫家不僅要表現出峰、巒、嶺等不同地貌特征,而且要把山水作為廣大空間中互有聯系的統一整體來描繪,即所謂:“其上峰巒雖異,其下崗嶺相連,掩映林果,依稀遠近。”荊浩把前人在人物畫領域的理論成果“傳神”、“氣韻生動”引申到了山水畫領域,發展為“圖真”學說。荊浩隱居后,由儒而入道的思想轉化是必然的。他對“真”的理解也不可避免地打上老莊的烙印。《莊子·漁父篇》說:“真者,精誠之至也。”又說:“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貴真,不拘于俗。”因而“真”與真誠、純真、天真、精神、本質等有著內在聯系。荊浩由此引發出“氣質俱盛”,并第一次把“真”與“似”明確區別開來。
第一,從時代背景分析:五代后梁畫家,因避戰亂,常年隱居太行山。唐末之時,中原地區藩鎮割據,天下大亂。荊浩不出來作官,隱居在太行山中一個叫洪谷的地方,自己耕種幾畝山田糊口。他每天在山中寫生,畫了數萬本之多的素描。經過多年的研究和磨礪,荊浩成為一代山水畫大師。
第二,從作者背景分析:荊浩是中國五代后梁最具影響的山水畫家,博通經史,并長于文章。孟州(今河南濟源)人。他生于唐朝末年,士大夫出身,博通經史,博雅好古,能寫文章,也能作詩。唐開元道教宗師司馬承楨曾于王屋山創建陽臺宮。少年時的荊浩常來此宮,受司馬承楨影響,在晚年所著《筆法記》中,將其與王維、張璪并列,贊曰:“白云尊師氣象幽妙,俱得其元,動用逸常,深不可測。”荊浩還曾創作表現王屋山主峰的《天臺圖》,這些都與他早期生活經歷有關。
第三,從創作背景分析:荊浩在五代后梁時期,因政局多變,退隱不仕,開始了“隱于太行山之洪谷”的生涯,由于太行山氣勢磅礴,使他的審美眼光發生重要變化,認識到“山水之象,氣勢相生”。由于他放眼于廣闊空間的雄偉氣勢。洪谷位于開封之北二百里左右的林縣。林縣唐時名林慮縣,太行山脈于縣西綿亙一百八十里,總稱林慮山,由北向南依次叫黃華、天平、玉泉、洪谷、棲霞等山。山勢雄偉壯麗,幽深奇瑰,歷代多有隱逸者。
第四,從繪畫技術背景分析:六朝以來,山水畫都是青綠設色,勾線填彩。大小李將軍的青綠山水一直是山水畫的主流,從盛唐、中唐開始出現水墨山水畫,以王維、張璪、吳道子為代表。’ 他總結了唐代山水畫的筆墨得失,認為李思訓大虧墨彩;吳道子筆勝于像,亦恨無墨;項容用墨獨得玄門,用筆全無其骨;只有張璪筆墨積微,真思卓然,不貴五彩,得到他的肯定。荊浩在山水畫的師承上不只取法張璪,同時亦在吳道子與項容等人的筆墨得失之間,舍短用長,加以發展,自謂:“吳道子有筆而無墨,項容有墨而無筆,吾將采二子之所長,成一家之體”(《筆法記》)。他的山水畫已經開始達到筆墨兩得,皴染兼備,標志著中國山水畫的一次大突破。
第五,關于《筆法記》:荊浩不僅創造了筆墨并重的北派山水畫,被后世尊為北方山水畫派之祖,還為后人留下著名的山水畫理論《筆法記》,以假托在神鎮山遇一老翁,在互相問答中提出了氣、韻、思、景、筆、墨的所謂繪景“六要”,是古代山水畫理論中的經典之作,比更早時期南齊謝赫的“六法論”有所發展,具有更高的理論價值。荊浩創山水筆墨并重論,擅畫“云中山頂”,早已提出山水畫也必須“形神兼備”、“情景交融”,他的作品已被奉為宋畫典范。
荊浩對中國山水畫的發展作出過重要貢獻,將唐代出現的“水暈墨章”畫法進一步推向成熟。荊浩在山水畫的師承上不只取法張璪,同時亦在吳道子與項容等人的筆墨得失之間,舍短用長,加以發展,自謂:“吳道子有筆而無墨,項容有墨而無筆,吾將采二子之所長,成一家之體”(《筆法記》)。他的山水畫已經開始達到筆墨兩得,皴染兼備,標志著中國山水畫的一次大突破。他所作的全景式山水畫更為豐富生動,其特點是在畫幅的主要部位安排氣勢雄渾的主峰,在其他中景和近景部位則布置喬窠雜植,溪泉坡岸,并點綴村樓橋杓,間或穿插人物活動,使得一幅畫境界雄闊,景物逼真和構圖完整。荊浩的這種全景式山水畫,奠定了稍后由關仝、李成、范寬等人加以完成的全景山水畫的格局,推動了山水畫走向空前未有的全盛期。他那表現北方山形特點的“云中山頂,四面峻厚”的雄偉風格,對于北宋前期山水畫的發展產生了極大影響。
作者簡介:陳磊(1996年-),男,漢族,廣東省,研究生,天津美術學院,研究方向:當代版畫形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