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歷史比較語言學在傳統文化的影響下產生,又促進了現代語言學的發展。對我國語言學研究來說,歷史語言學理論為研究漢語和其他少數民族語言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對于這一學科理論,應發揚其精華,但也要在語言研究的過程中彌補其局限性。
關鍵詞:比較語言學;傳統文化
一、歷史比較語言學形成的背景與定義
歐洲文藝復興被認為是現代世界和現代歷史的開端,因為它已初具現代歷史的傳統政治、經濟和文化等特征,直接影響了語言研究的方向。隨著思想的解放、資本主義的興起、海外的殖民擴張以及進化論等自然科學理論的提出,歐洲認識到世界版圖上的其他國家、民族以及他們的語言。這一歷史背景,促使歷史比較語言學漸漸步入人們的視線。歷史比較語言學主要通過兩種或幾種方言或親屬語言的差別的比較,找出相互間的語音對應關系,確定語言間的親屬關系和親疏遠近,然后擬測或重建它們的共同源頭——原始形式。它為現代語言學的建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是語言學走上獨立發展道路的標志。比較語言學的發展與人類社會的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聯系。
二、傳統文化對歷史比較語言學發展的影響
以古印度為例。古印度的語言研究充滿宗教色彩,他們研究語言的主要原動力是更好地保持自吠陀時期(約前1200~前1000)口頭流傳下來的有關宗教和禮儀的梵語文獻,如婆羅門教的圣典《吠陀經》,使其不在歷史上消亡和遭受方言的污染。前4世紀,波你尼(Pānini,生卒不詳)在收集、整理大量口傳語言理論的基礎上,撰寫世界上尚存的最古老的描寫語法書《波你尼經》(即玄奘所說《聲明論》),對“梵語發音結構和詞匯形態”做出極為精確的系統闡述。古印度學者在語音學和音位學研究上取得的許多先進的研究成果與宗教禮俗和祭祀儀式上頌詩吟經的傳統有直接關系。
在歐洲,羅馬教會和耶穌總會在宣傳《圣經》時會學習各地語言。在學習梵語的過程中,通過個別、零星的現象,有人已經初步察覺到它與意大利語、希臘、拉丁語之間明顯的相似性。威廉·瓊斯通過對梵語的研究,為歐洲的歷史比較研究帶來了第一縷陽光。他于1786年在加爾各答皇家亞洲學會上發表了關于“印度古典語言梵語同拉丁語、希臘語和日爾受語言在歷史上具有親屬關系”的假設,激起了歐洲歷史比較語言研究的浪潮。他還認為漢語結構形式里的語音序列跟他們觀察到的西藏語言的情況幾乎對應,而印度人認為藏語是神創制的。這說明他注意到了漢藏語言的共同點。所謂漢語與藏語的“語音序列”幾乎對應,當指這兩種語言的音節組合方式相似,都由聲母、韻母(且帶聲調)組成。他也論及了藏語跟漢語,提出“藏語古時候屬于梵語”之說。這段論述提出了兩層意思:一是藏語的文字源自印度文字,二是藏語在語法受到漢語影響。丹麥學者拉斯克出版《古代北方語或冰島語起源的研究》,借助語法對應和原始詞對應兩條原則考察冰島語的起源,認為它源于“古色雷斯語”(希臘語和拉丁語),并得出結論“斯堪的納維亞諸語與日耳曼諸語是近親旁支,它們同斯拉夫諸語和波羅的諸語一樣都源自‘古色雷斯語’”;格里姆出版《德語語法》(增訂版)第一卷,以歷史為基礎,采用比較的方法對哥特——日耳曼語族較古老和較年輕的語言進行描寫;德國學者葆樸出版3卷本巨著《梵語、禪德語、阿爾明尼亞語、希臘語、拉丁語、立陶宛語、古斯拉夫語、哥特語和德語比較語法》,把梵語同多種印歐語系語言進行比較,尋求語法形式的根源。隨著進化論的提出,歷史比較語言學轉向自然主義研究范式,德國的施萊歇爾和英國的穆勒均是自然主義學派的代表,他們把語言看作一種自然界物體,主張采用自然科學的方法來研究語言。施萊歇爾的自然主義語言觀包括“語言有機體”理論、語言生命的“兩個時期”假說、語言分類理論、語言發展階段論和語言譜系樹理論,語言譜系樹理論更是歷史比較語言學的一大進展。施密特等人發揚了歷史比較語言學,其提出的語言“波浪說”,補充了“譜系樹”理論的不足,新語法學派的出現乃至索緒爾的理論新發展,使得這門學科臻于完善。
由上所述,印度和歐洲的傳統文化對歷史語言學的產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語言學者們在繼承傳統文化的時候,自覺或不自覺地促使一門新的語言學科產生,為人類研究語言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
三、歷史語言學對我國語言學發展的啟示
中國遼闊但相對封閉的地理空間保護了古代文明的獨立與穩定,這種獨立性和延續性為漢字流傳至今而未向拼音文字演化提供了保障,也使《馬氏文通》之前的語言研究能夠長期聚焦于漢字系統(包括字形、字音和字義)這一傳統語言學范疇。但隨著近代語言學的發展,我們明晰了我國眾多的語言分屬于漢藏、阿爾泰、南亞、南島和印歐五個語系。其中漢藏語系的語言有三十多種,阿爾泰語系有十九種語言,南亞語系有三種語言,南島語系有高山族諸語言,屬印歐語系的有兩種語言,有一些語言還是我國獨有的。我們理應在語言的歷史比較研究方面作出更多的貢獻,以解決我國語言的分類系屬、比較親疏遠近和漢藏等語系的原始母語的構擬問題,同時運用傳統語言學并結合現代語言學的方法,研究豐富多彩的漢語和各民族語,建立起我國獨特的語言理論和方法論的體系,為世界語言學作出我們應有的貢獻。
四、結語
通過構擬所有印歐語的共同語源和對歷史的了解,有助于對語言現狀的研究,這正是歷史比較方法的價值所在。歷史比較語言學是在傳統文化的影響下慢慢產生的。它的出現,使人們擺脫其他學科的束縛,第一次用語言作為特定對象,進行科學、詳盡的研究。對任何語言的研究,其本質就是揭示其特性,從而服務社會。中國境內的語言,無論是通用語、方言還是少數民族語言,都是我們特有的文化,應該保護起來。我們要發揚歷史語言學理論的精華,拋棄它的局限性來研究語言。
參考文獻
[1]徐通鏘《歷史語言學》,中華書局,2019年出版。
[2]克里斯蒂娃《語言,這個未知的世界》,復旦大學出版社,2015年出版。
[3]湯姆森《十九世紀末以前的語言學史》,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9年出版。
作者簡介:鄧麗(1996-),女,漢族,江西萍鄉人,在讀碩士研究生,南昌大學,研究方向:漢語國際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