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早期美術片深受傳統文化的影響,以傳統藝術的創作手法為核心,將民族藝術元素的精髓通過影視動畫呈現給觀眾,“中國動畫學派”引發國際社會的強烈關注。民間藝術的審美對中國動畫藝術風格的影響是顯著的,對諸多民族特色元素重新整合,動畫創作的視覺表現形式與表現的內容等都能夠獲得足夠的補充,提升中國動畫在國際舞臺上的藝術特色。
關鍵詞:民間藝術;動畫;藝術風格
一、當前國內影視動畫創作特色化發展趨勢
民間藝術是反映社會風俗生活的藝術,形式豐富、樸實、思想感情真摯,豐厚的蘊藏是動畫創作最為珍貴的資源。民間藝術那原始野性的思維特性富有生命力,民間剪紙、雕刻、刺繡等民間藝術手法具有象征性、主觀性,對動畫片設計與制作具有較顯著的現實價值。
五十年代末,導演特偉的“走中國民族之路”這一思想影響深遠。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我國動畫產業發展很快,曾兩度出現動畫片創作的高潮,“中國動畫學派”引發國際社會的強烈關注。鮮活的民族藝術元素出現在我國早期的美術片中,很多具有我國民族風格的動畫片形式獨特,內涵深厚,在國外市場上也備受青睞。
二、民間藝術的審美對中國動畫藝術風格的影響
我國民間傳統美術的觀察方法和內容呈現為動畫片的創作提供了非常好的基礎。民間藝術創作多采用蓄意與象征的手法,沒有時空限制,自由的發揮想象,將現實的社會生活情境以多種方式呈現,這同動畫創作采用多種的表現手法是一致的。對諸多民族特色元素重新整合,動畫創作的視覺表現形式與表現的內容等都能夠獲得足夠的補充,提升中國動畫在國際舞臺上的藝術特色。
美存在于表現形式之中,形式美是吸引受眾的首要因素,之后再進一步欣賞表現的內容。具有民族特色的形式往往是一個民族的文化烙印,與其他民族的藝術表現形式是有差異的。京劇、昆曲、民族器樂、中國畫、地方剪紙等等都是我國獨有的藝術樣式,深深地打上了民族的標識,傳承和延伸民族成熟的藝術形式,能拓寬國產動畫的創作視野。
1、傳統戲劇的滋養
戲劇具有對生活的虛擬性、夸張性表達的特性,這就同影視動畫的本體特征是相同的。動畫片借鑒國劇藝術程式化、非寫實的戲劇語言。《大鬧天宮》、《驕傲的將軍》引入了京劇武打動作、臉譜形象。《金色的海螺》中花旦的造型與動作,程式化表現有簡潔不繁復的特點,其虛擬性讓現實與虛幻之間產生距離,。中國戲劇的虛擬化手法用于臉譜形象。將動畫人物形象類型化,呈現年齡、性格以及道德品質。以多種扮相來展現若干種人物性格,來表現思想,安排道德解讀、感情解讀。
2、傳統美術的借鑒
我國繪畫的原則和多種技法對影視動畫有巨大的影響。“中國動畫學派”的創作離不開傳統美術的熏陶,從傳統雕塑、畫像石、年畫、壁畫、版畫、剪紙等繪畫品類中吸取元素,推陳出新,創作出民族風格濃厚、視覺感強烈的動畫片。
《大鬧天宮》從從古代壁畫、古建筑、傳統年畫、宗教繪畫中吸收學習,影片民族風貌凸顯,可謂是“探民族形式之路”的典范。《三個和尚》在造型上追求夸張,意到筆不到,以簡化的形式和構圖來營造動畫片的環境和氣氛。空間安排借鑒中國畫散點透視的畫面布局,布景處理為空白,不遵循解剖學、比例學、透視學,以道具在空白的布景上做提示。“以虛代實”的手法給受眾想象的空間,以程式化的表演傳達憂郁、猶豫和喜悅的情感。
3、水墨畫的啟發
六十年代早期,全球動畫界制作工藝僅有單線平涂技術。水墨動畫片在賽璐洛畫面上,以水墨的虛實濃淡表現畫面,獲得巨大成功。如《山水情》、《牧笛》遵循了“以形寫神”的原則,影像柔和,無邊緣線,突破了單線平涂的技術手段,充滿魅力和詩意。青蛙僅僅寥寥數筆濃淡變化的墨色表現出來了,趣味盎然。水墨美術片頻頻在國際上獲獎。《牧笛》畫風純樸生動、墨色精美、輕快典雅。《小蝌蚪找媽媽》中的墨象之美源于畫家齊白石畫筆下的魚蝦圖,背景音樂為古典器樂演奏,情感微妙豐富。
4、剪紙與皮影的借鑒
剪紙動畫片是采用皮影戲、民間剪紙藝術與拍攝相結合而成功的定格動畫,以平面雕鏤藝術制作簡潔的形象,以皮影戲關節控制人物動作。《金色的海螺》、《豬八戒吃西瓜》、《漁童》展示了這一新片種的魅力。我國的皮影和剪紙藝術依據各種形象,色彩明朗,加強對比色的表現,注重色調的和諧,裝飾性強。剪紙動畫片有農村鄉土文化屬性。國內剪紙動畫片常與其他藝術形式融合,《哪吒鬧海》、《漁童》以年畫兒童的造型為原型,引入吉祥圖案,極富我國民間美術特性。《漁童》借鑒剪紙、年畫與民間皮影的表現技法,《哪吁鬧海》吸取了是門神畫、壁畫的風格,《鹿與牛》融入了竹工藝等民間工藝美術形式,《濫竿充數》引入“畫像磚”的風格,《大鬧天宮》中,特別注重悟空的衣裝和外在形象的細節表現,發展了剪紙片的形象構造方式。
剪紙美術片以粗獷的、平面化的刀味,將水墨技法融入,生硬的外輪廓形成了虛實柔和的韻味。 同時擁有水墨動畫與剪紙片兩片種的特點。如《鵬蚌相爭》、《猴子撈月》等。采用“拉毛”新工藝的水墨剪紙片《鵬蚌相爭》在海外獲獎5次,,又是一部“中國學派”的大作。
參考文獻
[1]郭曉曉. 中國傳統文化在動畫中的應用[D]. 西安: 陜西師范大學,2014.
[2]袁曉黎. 動畫片角色造型設計淺析[J]. 電影評介,2006( 04) .
[3]田穎拓. 動畫電影中中國傳統視覺元素的運用[J]. 名作欣賞,2012( 06) .
[4]特偉:《富有民族特色的中國美術電影》,《百科知識》1981年第1期。
[5]梁明,張力. 電影色彩學[M]. 南京: 東南大學出版社,2008: 21.
[6]彭吉象. 影視美學[M].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32.
作者簡介:劉莉萍,(1976—-),女,井岡山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教學與研究
基金項目:2021年度吉安市社會科學研究規劃項目,編號:21GHB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