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藺花燈是我國第四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有其獨特的藝術特色。本文將從古藺花燈的表演角色與隊形,花燈音樂與舞蹈,花燈“服化道”與文學等方面進行其審美趣味分析的概述。
關鍵詞:古藺花燈;“非遺”;審美趣味
古藺花燈是一門綜合性的表演藝術,其中不僅包含了花燈舞蹈和花燈音樂,還涉及到美學、文學等眾多的藝術形式,還與中國傳統歲時節令文化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一般只有在春節期間開展活動,且有一套傳統的表演程式,各個流程緊密相連。2014年入選國家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又唱又跳、又拽又鬧、要逗要笑”的風格特點,是深受農耕文化影響下產生的漢族民間歌舞藝術,帶給觀賞者無限的審美趣味。[1]
(一)古藺花燈的表演角色與隊形
古藺花燈繼承了漢族民間歌舞程式性的特點,正月初二“起燈”到正月十八“罷燈”,從中有“備燈”、“擇期”,“參燈神”、“翻折子”、“辭燈神”等環節。其表演角色主要有一男、一女、一老三個,其中男角為“唐二”,女角為“幺妹”,而在傳統的表演中“幺妹”通常為男子扮演,民間俗稱為“童子扮幺妹”。這也是古藺花燈自己的一個特色印記,在古藺當地不同流派的傳承中又各具特色如古藺鎮姚家班的姚占楷師傅,其扮跳的“幺妹”就是繼承了其父親姚德金以“性格潑辣、胯部大幅度的擺動”為主。此外另有一名詼諧的丑角主要在耍燈過程中穿插逗趣,名曰“打岔老者”,其動作靈活多變,可根據表演現場靈活變化,帶給觀賞者無限的趣味 。但除了上訴的三個角色之外,在不同的花燈小品(或稱花燈小戲)中還會有其他的角色在此就不一一羅列。筆者認為古藺花燈正是因為在不同的花燈小品中,眾多各具特色人物,靈活多變的表演形式中,才讓其在身具傳統程式性特點下,不乏味而富有觀賞性。花燈的表演通常在農家院壩或堂屋進行,因受其場地的限制,花燈隊形主要以傳統的半邊月形、半桶形、正方形和大圓形為主。這也造就了古藺花燈的動作特色,一般沒有大的翻跳動作,以幅度較小的動作為主,其中“幺妹”動作中的踮起半腳尖胯部扭動和“唐二”動作中的“矮子步”為典型代表。隊形及變化也比較簡單,但就在這簡單中帶給觀者樸實無華的幽默。
(二)花燈音樂與舞蹈
古藺花燈音樂主要是花燈鑼鼓和花燈歌曲兩部分構成?;翳尮闹饕ㄨ尮?、馬鑼、鈸、大鑼和堂鼓等樂器。通常以“當”——鑼、馬鑼;“弄”——馬鑼、小羅;“丑”——鈸;“壯”——鑼、鈸、小鑼來記譜子。花燈鑼鼓是為花燈舞蹈伴奏,主要運用在幺妹、唐二兩人雙人舞造型等沒有花燈歌曲的部分。
花燈歌曲,古藺花燈歌曲主要以四二拍、四三拍為主,包含了宮、商、角、徽、羽五種調式,節奏或歡快鮮明或憂傷詼諧或高亢鏗鏘,多以幺妹、唐二通過一問一答對唱的形式為主。在藝人之間有著“九板十三腔”之說,即曲調可根據不同人物角色,在不同場合的需要來改變唱詞的曲調,同時歌詞也靈活多變。幺妹、唐二根據現場表演過程中表演情景來調整,以猜謎、生活場景、愛情交往、神話故事等為主要表現題材。在研究中發現古藺花燈與古藺山歌還存一定的聯系,從古藺花燈歌曲中可以找尋到古藺山歌的身影,古藺人民喜愛山歌,常常在勞作時對唱,其詞多源于日常生活,但如今山歌已退出人們的生活,很難找尋其身影。但從古藺花燈的歌曲中還能探尋些許身影,如《繡荷包》中的男女對唱。
古藺花燈舞蹈主要以幺妹的基本動作,唐二的基本動作和幺妹與唐二的雙人動作等構成。其中幺妹的基本動作主要有跳踏步、小顫步、三步進退、游顫步、扁擔花、水圈蓮花、踩十字、碎步出燈、風擺柳和半邊月等。唐二基本動作主要有矮子步、梭銅盤、斜身搖扇、拐子步、弓步搖扇、蹲跳步、前蹲踢步、橫蹲踢步、跳轉步、提踩步、逗蝴蝶和蛤蟆步等。幺妹唐二雙人動作主要又以雙人造型突出,有古樹盤根、觀音背子、觀音坐蓮臺、金龍抱柱、盤根錯節、犀牛望月、蛤蟆曬肚、龍鳳翻身、鴛鴦閃翅和膝上摘花等,具有一定的雜技性。
(三)花燈“服化道”與文學
古藺花燈服化道主要體現在燈具、道具和服飾三方面。首先燈具包括了牌燈、八面燈、蓮臺燈、桃兒燈、荷花燈、鼓鼓燈等這些,花燈的制作綜合了木工、竹編、繪畫等工藝。花燈在古代是一種當地的照明工具,只是在花燈藝人們的改造提煉中演變成為花燈“服道化”中,最具特色造型豐富美觀,做工細致精巧,色彩鮮明亮麗的各種表演花燈。其次是道具,包括了拂塵、蒲扇、折扇、彩色長巾和彩色方巾,它們都是手工制作,運用了繪畫、刺繡等手法。再者是服飾,主要包括了草帽、腰帶、線耳紅花草鞋、圓口紅花布鞋、繡花布鞋、繡花襟衫、繡花長褲、繡花長裙等其中運用了刺繡、繪畫等手法,體現了出當地人民群眾的審美觀念,對美的表現與運用。
花燈文學主要體現在它的唱詞上,花燈唱詞富有節奏感,韻律感。如《十二月望郎》“正月望郎是新年,我郎一去大半年。自打離家去,把奴來丟開。二月望郎百花開,我郎一去不回來。早晨把門站,望郎早日還。三月望郎是清明,我郎說話甚聰明。我郎說的話,水都點得燈?!峦陕浯笱d緞被蓋摺兩摺。摺的四方格,望郎來家宿。臘月望郎滿一年,胭脂粉兒稱兩錢。打扮幺姨娘,回去拜新年。”[2]全文十二節,每節兩句。還有《巧匠人》、《十繡曲》和《繡荷包》等,首先結構工整并且每句字數相等,富有節奏和韻律。其次花燈唱詞在寫作上多采用排比、比喻等修辭手法,使其在讀者腦海里形成豐富的畫面。再者花燈唱詞寫作吸納了古藺地方方言極富特色,給予讀者一股濃濃的鄉土氣息。
結語
古藺花燈近年來受大眾關注相對較多,在多方共同努力下目前的發展也有了一定的起色,在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時代背景下,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古藺花燈有其獨特的審美特色,本文在此只是對其審美趣味做了個粗略的概述,望在眾多關注古藺花燈發展能人志士的努力下,能讓更多的人了解古藺花燈,讓其有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古藺縣文化體育廣播電視局,古藺花燈[M].瀘州:瀘州市利川印務社,2005.
[2] 趙向欣,淮上豫南花鼓燈研究[M].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2012.
[3] 鄭健、鄭源,淺談古藺花燈的發展與傳承[J].山西:黃河之聲,2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