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章
在現代漢語里,程序泛指一種人為的且帶目的性設定的,依照某種次序安排所進行的步驟。這個詞在多種意義上使用,既可以指辦事的一定規則次序,或者是既定的規則次序,也可以指在一程式中,已命名的一序列敘述。1在法學理論研究中,學者們對法律程序的概念作了細致的分析,其中對其表述比較有代表性的有:法律程序主要體現為按照一定的順序、方式和步驟來作出法律決定的過程。2法律程序是指人們進行法律行為所必須遵循或履行的法定的時間與空間上的步驟和形式,是實現實體權利和義務的合法方式和必要條件。3法律程序是人們遵循法定的時限和時序并按照法定的方式和關系進行法律行為。4根據作出法律決定或者進行法律行為的性質不同,法律程序主要包括立法程序、司法程序、行政程序。
如果套用以上概念,我們可以把合憲性審查程序表述為:合憲性審查主體進行合憲性審查時各行為主體所必須遵循或履行的法定的時間與空間上的步驟和形式。
人們通過立法程序、行政程序和司法程序來保障法律的有效實施,可以說這些程序保證了法律的實效性。同理,為了憲法的有效實施,人們通過立憲程序制定憲法以分配憲法上的權利和義務;通過修憲程序、釋憲程序修改、解釋憲法以維持憲法與不斷變化的社會實際的適用性;通過處理各國家機關之間關系的程序5以保障各種國家權力的有效運轉;通過合憲性審查程序以矯正偏離憲法規則的行為。合憲性審查程序同立憲程序,同修憲程序、釋憲程序,同處理國家機關之間相互關系的程序,是保障憲法實效性的程序。
正如法律程序是相對于法律行為而言的一樣,合憲性審查程序是相對于合憲性審查行為而言的。合憲性審查程序首要的功能是保障合憲性審查行為得以實現,“任何實體的目標追求,只有裝置于程序形式中并經過其過濾,才更加具有現實性。”6合憲性審查程序通過發揮其對各主體行為的導向、抑制功能,實現對各主體權利義務的分配,保證整個合憲性審查行為能夠順利進行下去。首先,合憲性審查程序為合憲性審查過程中的每一個主體的具體行為提供了統一化、標準化的模式,它們在行為時就知道應該怎么做和不應該怎么做,什么可以做和什么不可以做。比如,合憲性審查的工作主體應該做哪些工作,合憲性審查的決定主體應該做哪些工作,相關工作的銜接問題都由合憲性審查程序作明確的規定,這樣則保證了合憲性審查的整個過程連貫,避免了各環節會出現中斷。同時,當合憲性審查各主體普遍地將其行為裝置于合憲性審查程序中時,不僅對于各主體具有節約成本、增大效益的功能,而且,對于整個合憲性審查活動,也有此功能。其次,通過對合憲性問題的提出、審查、決定作時序上的安排和時間上的限制,對這些行為的行使方式作明確的規定,這樣可以防止相關主體作出行為時會出現隨意和隨機。比如,合憲性問題應該在什么時候提出,是直接提出還是必須附帶提出,審查有無明確期限,決定采取什么方式等等。“程序的要素無非是為行為提供了外在標準,因而這些行為不可能任意進行,除非是非法超越了程序說提供的時間空間界限。”7
撇開工具主義功能之外,8程序本身發揮著對恣意的限制、提供理性的選擇,并且能夠產生作繭自縛的效應。9首先,合憲性審查程序對參與合憲性審查的各主體進行角色定位,誰提出、誰審查、誰決定,各主體都有明確的活動范圍和權限,獨立自主地作出判斷,各司其職、分工負責、互相牽制,這樣,各個主體就沒有任意作為的余地。“程序的對立物是恣意,因而分化和獨立才是它的靈魂”。10合憲性審查程序作為合憲性審查運作的實踐過程和空間范圍,可以使實體上不完善的權力規定得以過濾,同時,合憲性審查程序作為合憲性審查運作的必須過程,也會使過分拘泥于定性的合憲性審查權力規定在程序化的定量運作中得以真正實現。因此,合憲性審查程序就不僅在規則和理念上,同時也在實踐上,嚴格地規制了權力深入到主體行為和社會交往關系中的限度,使社會和國家、權力和權利能夠各司其職,各得其所,既防止權力的專斷和恣意,也保障社會的自治和自由。其次,合憲性審查程序能為各行為主體的行為提供更為理性的選擇。合憲性審查程序一般按照職業主義的原理來設定各個角色,比如,合憲性審查的工作主體由一直承擔法律草案審議的憲法和法律委員會承擔,其專業化和經驗使其在承擔審查職能更符合理性。合憲性審查程序一般是公開進行的,這樣就不會出現有意而為之的錯誤,如果出現錯誤也能很容易被發現和糾正。再次,經過一系列公正、公開的合憲性審查程序,對于審查結果合憲與否,是否符合人們的預期,一般來說,都能增加合憲性審查對象的可接受性。
合憲性審查程序發揮著保障憲法實施、維護憲法權威的重要功能。如何把紙面上的憲法變成現實的憲法,如同把紙面上的法律變成現實的法律一樣。如果沒有可行的實施途徑和方法,即使有一部憲法,也無異于束之高閣。憲法是否實施,最為關鍵的問題是,它是否能像普通法律,能夠得以解釋、得以適用、違憲的行為能夠得以處理。而實現這個關鍵的問題,必然靠切實可行的合憲性審查程序。正如學者所言:
從中國現行憲法條文上看,需要改進之處的確不在少數,但關于公民基本權利的原則性宣言倒未見得與西方的章句相去多遠。問題是,這些權利義務根據什么標準和由誰來確定、對于侵權行為在什么場合以及按照什么方式進行追究等程序性前提的規定卻一直殘缺不全。……對于憲法精神以及權利的實現和保障來說,程序問題確系致命的所在。11
從行為的性質上來說,司法行為是適用法律的行為,而合憲性審查行為是適用憲法的行為,因此,二者都具有判斷性。司法行為具有判斷性,是一個無須證明的命題。德國學者拉德布魯赫關于司法的判斷性,是這樣比喻的:司法的任務是通過判決確定是非曲直,判決為一種認識,不容許在是非真假問題上用命令插手干預。12從實質上來說,司法行為是判斷其他法律行為是否符合法律的行為,而合憲性審查是判斷憲法行為是否符合憲法的行為。司法行為通過對有罪和無罪的判斷、對權利和義務分配的判斷,使偏離法律規則的行為得到矯正,從而保障法律的權威和尊嚴,合憲性審查行為通過對合憲行為的肯定和違憲行為的否定,使偏離憲法規則的行為得到矯正,從而保障憲法的權威和尊嚴。因此,合憲性審查行為與司法行為存在功能上的一致性,這也就無法避免合憲性審查程序多多少少具有司法程序的特點。從合憲性審查的起源來看,普通法院的司法審查完全是按照司法程序來展開的,而專門法院的合憲性審查也大部參考了司法程序。如果說,司法程序是保障法律有效實施的最后一道屏障的話,那么,合憲性審查程序是保障憲法有效實施、維護憲法權威的最后一道屏障。
參考文獻
[1]參見《辭海》(下冊),上海辭書出版社2009年版,第4112頁.
[2]季衛東:《法律程序的意義——對中國法制建設的另一種思考》,載《中國社會科學》1993年第1期.
[3]張文顯主編:《法理學》,1997年10月第1版,第386頁.
[4]公丕祥主編《法理學》(第二版),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年7月第2版,第161頁.
[5]這些程序主要包括國家機關的產生程序、國家機關之間的監督與制約程序等.
[6]謝暉:《論法律程序的實踐價值》,載《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05年第1期.
[7]公丕祥主編《法理學》(第二版),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年7月第2版,第161頁.
[8]認為程序不是作為獨立和自主的實體存在的,它沒有任何從其自身品質上可以找到合理性和正當性因素,它本身不是目的,而是用以實現某一外在目的或外在結果的手段和工具。參見:陳瑞華《刑事審判程序價值論》,《政法論壇》1995年第5期.
[9]季衛東:《法律程序的意義——對中國法制建設的另一種思考》,載《中國社會科學》1993年第1期.
[10]同上文.
[11]季衛東:《法律程序的意義》,載《法治秩序的建構》,中國政法大學出版時1999年版,第8頁.
[12]【德】拉德布魯赫:《法學導論》,米健等譯,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7年版,第10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