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全球化”為視角,聚焦“創新創業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得出了“創新創業教育的全球化深化是必然趨勢”的結論。
關鍵詞:全球化;創新創業教育
IT教育、創新創業教育、國際化教育是廣東東軟學院的特色。就創新創業教育來說,不僅要放到服務粵港澳大灣區的視角來考察質量,也要放到一帶一路等全球化的視角來提升特色,這既是學校的教育思想,也是新時代的要求、是創新創業教育發展的必然方向。
一、理論指導。
從黨和領導人的系列論述到黨和國家的系列政策,創新創業教育堅持德智體美勞育全面培育,與思想政治教育、與學科專業教育融合等,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立德樹人,不斷走深走實。目前,學界主要的應用理論有:
戰略學理論——戰略學,最早來自軍事,后來演變成用宏觀指導微觀、聚焦核心競爭力而整合各種資源的哲學辯證思維認識論和工作創新行動方法論。筆者曾就此在廣州某高校進行過為期五年的教學實踐,獨立指導學生參加技能比賽獲得省級三等獎以上名次的達八次(比如:翻譯密碼“語言通”項目、“公共外交資源庫”項目等),主持省教指委以上課題達十項,獨立發表論文二十篇,個人出版專著三部,走出了一條語言類創新創業教育“戰略特色”新路;且在教學之余,依托“廣州新澤語言翻譯服務有限公司”,向社會普及、孵化、提升語言類學科專業創意思維、創新方法、創業心理、創業方法。
行為學理論——領導力、執行力、行動力等,如企業經營管理系統(生產系統、境內外營銷與售后服務、人事財務后勤綜合行政管理),如國際組織行為(消費、投資、外貿等,金融、財務、管理、經濟學等)。廣東東軟學院思沃管理學院院長蔡博文教授幾年來,以組織行為學為核心理論,細化開創、有機融合腦科學、創意美學、內容創業、社會型創業等,走出了一條創新創業教育國際化之路;且在教學與管理之余,依托“廣東長思科技有限公司”,向社會普及、孵化、提升“企業家精神”、“創業型企業”之知識和實踐。
設計思維——以客戶為中心而進行產品或服務設計的思維,有別于TRIZ思維、六頂帽、九宮格、星座法、血型法等創新思維。
博弈論——內容、方法、價值等注重差別化戰略,有別于包容論(包容性增長)、成本優勢選擇理論(大衛.李嘉圖的“國際貿易理論”)、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凱恩斯“短期理論”等。
語言浩瀚,事理辯證。創新創業的方法還有很多,包括從哲學、經濟學、管理學、文學、史學、交叉學科等學科門類去研究創新創業的,包括從科學、技術、藝術等維度去定義、分析創新創業的,包括精益創業、持續創業、元創業、內部創業、微創、科創、智創、文創等。但是,放在全球化背景中,創新創業不僅牽涉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且牽涉到“人類命運共同體”;有如下理論值得關注:
區域學理論——區域學,是中國新興的交叉學科(如北京外國語大學設立的“區域學”);不同的學派視角,有不同的理解,比如: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區域與國別研究;東亞地區的中國,經濟總量已經是世界第二,但科技實力、軍事實力呢?不同國家與地區要和平共處、共生共榮,共同維護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共同開創創新創業宏大事業。
文明學理論——有別于語言文化學、民族文化學、人類文化學等;人類的發展進步史就是一部創新創業史。創新創業的目的不僅是跨國公司的利益重組與并購、國際產能合作(如綠色低碳經濟等)、國家經濟實力與綜合國力(如衛生健康事業)的提升,更是國家形象的彰顯、人類文明的交流互鑒。
二、項目實踐。
廣東東軟學院面向全體學生不僅開設了四門創新創業必修課程,還開設了四門選修課程,再加上各專業的創新創業課程,課程體系比較完備。筆者在完成“規定動作”的教學任務的同時,如何進行“自選特色動作”呢?一是幫助學生夯實創新創業類經典圖書、時代熱點文章的閱讀基礎;二是幫助學生孵化創新創業項目的社會性屬性、公益性屬性;三是幫助學生聚焦創新創業的全球化特色。
比如:我們在“創意創新創業”經典閱讀中,就閱讀了《中國共產黨歷史》《創造宣言(陶行知)》等書籍、文章,部分列舉如下(譯員姓名此文已省略):《擁抱不確定性》(查爾斯.漢迪),《第二曲線創新》(李善友),《第一性原理》(李善友),《共情的力量》(亞瑟.喬拉米卡利、凱瑟琳.柯茜),《Z創新》(凱斯·索耶),《顛覆性創新》《噪聲》《驅動力》《精要主義 》《創意:未來的工作方式》《窮爸爸富爸爸》《思考,快與慢》《創新的藝術》《精益創業2.0》《 偉大創意的誕生:創新自然史》《 后疫情時代:大重構》《創新的天梯 》《變量》《暗趨勢》《設計思維》《大爆炸式創新》《情感化設計》《意義創新》《第三種創新》《從核心創新》《遠見》《洞察》《困境》《創新的神話》等200本;僅通過百度搜索,我們發現創意創新創業的書籍達到2240萬條索引,所以前途遠大。
比如:我們在全球化方面閱讀的書籍部分列舉如下:《一帶一路大百科》(劉偉,王文),《“一帶一路”手冊》(蔡昉,彼得.諾蘭),《超級版圖—— 全球供應鏈、超級城市與新商業文明的崛起》(帕拉格﹒康納),《絲綢之路全史》(鄭彭年),《“一帶一路”案例實踐與風險防范叢書》(龍永圖),《絲綢之路》(彼得.弗蘭科潘),《“一帶一路”與企業行為: 研究與實踐》(薛力),《全球商業共同體 中國企業共建“一帶一路”的戰略與行動》(柯銀斌),《跨國經營公共外交十講》(趙啟正),《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投資參考》(甘志霞),《碳中和經濟學》(中金研究院),《全球化與國家競爭》(溫鐵軍),《一帶一路背景下的多語種人才培養研究》(趙陽),《中國“一帶一路”跨境園區發展報告》(沈桂龍等),《一帶一路與我國開放型經濟體系完善升級》(張遠鵬),《提升:絲路文化的共鳴》(趙磊),《延伸:絲路城市的追求(多語種版)》(趙磊),《讀懂“一帶一路”》(厲以寧、林毅夫、鄭永成),《世界是通的——“一帶一路”的邏輯》(王義桅),《一帶一路:機遇與挑戰》(王義桅),《“一帶一路”經濟學》(梁海明),《改變世界經濟地理的“一帶一路 ”》(葛劍雄、 胡鞍鋼、 林毅夫等),《搭橋引路:華僑華人與“一帶一路”》(陳琮淵、 黃日涵),《國際產業轉移視角下資源型地區產業結構優化研究》,《 “一帶一路”從愿景到行動》(趙可金),《“一帶一路”:合作共贏的中國方案》(鄒磊),《共同的聲音: “一帶一路”高端訪談錄》(王琳),《“一帶一路” 構建全方位開放新格局》(國家發展改革委學術委員會),《國外智庫看“一帶一路”》(王靈桂),《“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安全風險評估》(李偉),《“一帶一路”:全球發展的中國邏輯》(馮并),《“一帶一路”:共創歐亞新世紀》(威廉·恩道爾著),《中外文化交流史》(馬樹德),《一帶一路國家產業競爭力分析(上下冊)》(張其仔等),《《一帶一路雙向投資叢書》(徐紹史、何立峰、寧吉喆、王曉濤等)》,“The Belt and Road towards Win-Win Cooperation”(Wang Lei and Wang Liqiang),“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IN THEGLOBALCONTEXT”(Wang Linggui & Zhao Jianglin),《未來的增長》(盧峰),《全球化的終結?》(宗良、馮興科),《未來站在中國這一邊》(寧南山),《一帶一路國際文化交流與經濟發展》(張耀一、李晨),《聚焦一帶一路倡議:以國際政治經濟學為視角》《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制造業價值鏈地位的提升研究》《“一帶一路”與“亞歐世紀”的到來》《“一帶一路”國際貿易支點城市研究》《“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五通指數報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語言國情手冊》等200本。
比如“全球化”案例:我們的企業家在肯尼亞主動開拓市場,他們不需要投資土地資源消耗環境污染、賺取短期快錢的項目,而是投資見效慢的農業或新能源等綠色低碳的項目,這種創新就是一種全球化的體現——綠色低碳是全球的任務,我們的企業家具有 “自己好也希望別人好”“熱愛和平、追求天人合一” 等民族稟賦。再比如:全球南北差異很大,這就需要南南合作;作為發展中國家,“大就要有大的樣子”,這就是我們應盡的、與國家發展階段相適配的全球化義務。換言之,一帶一路就是倡導世界各國聯合起來走自主的合作道路,在全球治理方面,堅決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推動構建全球發展命運共同體、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等內涵豐富的人類命運共同體。
比如:以僑為橋的“僑學英語”學生實踐項目,我們的學生在實操時,就對“一帶一路的文化傳播輿情,全球化的內容、方法,一帶一路的國際營商環境,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綜合實力,全球化公民(世界公民)素質”等進行了研究。比如:我們的學生在進行“伏羲炎黃文化”創業項目計劃訓練時,對華夏文化在粵港澳大灣區、一帶一路沿線、世界各國的傳播情況進行了調研。
我們在百度上搜索“全球化與一帶一路”,就達到1650萬條索引;我們在百度上搜索“一帶一路與全球化”,就達到1920萬條索引。因
三、結論
美國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的創新創業教育比較早,中國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創新創業教育比較早;自2015年,中國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肇始,中國的創新創業教育才從大學經管商貿學院脫離出來、開始普及,才開始為世界提供中國方案、中國智慧。
全球化自古有之,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逐漸受到各國政府、學者等重視。有學者就指出全球化是雙刃劍,如何在國際化的過程中保持自己國家、民族的差異化而非同質化,如何在本土化的過程中破解國家固有的思想藩籬、“道德陋習”、法律偏見、政治傲慢等。但也有學者指出,必須在全球化合作、交流中,才能知道人類朝何處去。據調查,全球化是不可逆轉的長期主義;把全球化理論運用到創新創業教育中來,正當其時。
世界不可能回到過去,創新創業教育的全球化深化是必然趨勢。
參考文獻
[1].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KFYJ199204023.htm
[2].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9/0809/5034321204002113.shtm
[3]http://www.sem.tsinghua.edu.cn/ies/index.html
[4]http://product.dangdang.com/24034379.html
[5]一帶一路官網,2021
[6]中國外交部官網,2021
[7]中國商務部官網,2021
[8]王福,語言翻譯的戰略創新研究【M】,四季出版社,2019
[9]王福,語言服務的戰略特色研究【M】,香江出版社,2020
[10]風云大外交,微信公眾號,2021
[11]峰嶺Foreign Link,微信公眾號,2021
[12]非洲研究小組,微信公眾號,2021
作者簡介:王福,博士、副教授,廣東東軟學院教師,研究方向:創新創業教育、翻譯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