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彥花 唐思雨
摘要:要使農民富起來,就必須妥善處理好農民就業的問題,農民有能力通過自己的創造提升生活質量才是脫貧攻堅的要義。評價縣域經濟發展的質量和進程快慢,一項重要的指標就是本地富余勞動力的就業率,要因地制宜選擇合適的策略助推勞動力精準就業,輔之以完善的政策和制度,引導外出人員返鄉就業,把經驗和技術帶到本地,加強就業培訓,堅持營造創業帶動就業的氛圍和環境,推進城鎮化建設,實現當地的產業融合,加快當地經濟的發展進程。
關鍵詞:就近就業;富余勞動力;產業融合;縣域經濟
一、懷遠縣就近就業戰略發展現狀
安徽省懷遠縣是蚌埠市西部的一個以石榴酒文明的縣城,常駐人口99.9萬人,在政府的宏觀調控下,2019年地區的生產總值達437.2億元,財政收入達到了23.8億元的水平,受疫情影響,2020年地區總產值仍實現了425.1億元的較高水平,較上年雖有所下降,但總體經濟發展狀況呈現上升趨勢。通過近幾年就近就業之路的引領,懷遠縣勞動力回流趨勢明顯,2020年促進新增就業人口10433人,幫助企業招工4056人。近年來,懷遠縣遵循綠色開放的發展理念,積極承接適宜當地經濟發展的產業,重視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培育與建設,積極營造健康良好的就業政策環境,為富余勞動力提供了穩定的就業條件;此外,還積極推進就業創業培訓,邀請國內知名專家老師講授相關知識經驗,挖掘了普通老百姓自身的優勢和長處,提升了農民工的就業技能和就業水平,推動了本地脫貧攻堅進程;不止如此,懷遠縣為了引進高質量人才,推動創業帶動就業,制定了完善的幫扶政策和金融信貸體系,減緩了勞動力就業創業的資金壓力,同時重視推進技術創新和應用,不斷完善公共服務和就業服務,這一系列措施,讓懷遠縣走上了一條比較成功的就近就業之路。
二、懷遠縣就近就業路徑發展經驗
就近就業對懷遠縣脫貧工作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懷遠縣本著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通過不斷優化產業發展環境、加強技能培訓、同時發展適宜當地經濟水平和現狀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定期開展招聘活動等形式,充分挖掘了當地資源稟賦,基本上實現了勞動要素的生產、加工和使用一體化,實現了產業融合發展與當地富余勞動力充分就業的雙贏。其主要做法和經驗值得我們學習和思考。
(一)通過發展并承接產業吸納就業
產業是就業的前提,沒有產業就談不上就業。自脫貧攻堅工作啟動以來,懷遠縣充分利用本地產業資源優勢,充分調動貧困勞動力的內生動力,同時堅持以政策帶動和企業幫扶的雙模式,做到精準幫扶與勞動力自創業就業的深度融合、互為補充,以利益聯結機制推動貧困群眾就近就業,扎實推進脫貧攻堅工作。例如,懷遠縣人社部門經常深入企業一線,主動“獻策”,為大富機電、新遠升紡織、華凱科技、艾斯頓輪胎、奧普制動等30家企業現場解讀就業政策內容和辦理的程序,提升政策知曉度;與此同時,懷遠縣人社局與當地就業產業孵化基地合作,為孵化園輸送勞動力和培訓人才,做到了培訓、宣傳、就業的一體化。此外,懷遠縣還充分發揮當地資源和勞動力優勢,大力承接適宜的產業,積極推進孵化基地以及產業園區的建設,為當地群眾提供了許多就業崗位,同時,為了給那些畢業多年未就業人員、退役軍人等提供就業機會,懷遠縣與省內眾多企業合作,前后引進了許多就業崗位,為企業招聘和人員就業搭建了一個開放性平臺,促進了當地勞動力精準就業,為實現當地貧困人口脫貧提供了有效做法。
(二)通過強化培訓、提升服務助推就業
在精準扶貧的道路上,懷遠縣始終在探索和突破,懷遠縣人社局大力實施就業扶貧計劃,大力推動當地居民就業意愿、技能及就業崗位的精準對接,始終致力于提高當地就業勞務組織化程度和當地居民就業脫貧覆蓋面,確保完成增收脫貧目標。為了推動開展技能培訓和一系列援助活動,懷遠縣人社局利用網絡、線下招聘會等線上線下結合的模式加大技能培訓宣傳,切實提升當地勞動力對培訓信息和幫扶政策的知曉度,并依托當地現有資源規模,與此同時大力開展眾多形式的就業培訓,根據居民的就業意愿和本地企業用工需求,勇于創新培訓模式,優化項目開發方案,加強培訓師資配置,極大地提升了培訓質量。此外,還推動了“春風行動”暨巨野援助月系列招聘活動,大力宣傳勞動密集型企業貼息、青年創業擔保貸款等多種形式的創業就業補貼和崗前技能培訓等幫扶政策,同時不斷加大就業創業的扶持力度,實現了當地富余勞動力精準就業和經濟發展的雙贏,為懷遠縣各產業融合發展和進一步推動就業提供了適宜的環境和更大的機遇。
懷遠縣可能不是靳準扶貧路上就近就業路徑的先行者,但一定可以成為帶動者,同時也為其他縣域探索就業路徑提供了經驗做法,為更好落實精準扶貧政策做出了巨大貢獻。
三、啟示與建議
人力資本理論指出,人力資源是經濟發展第一寶貴的資源,只有不斷提高當地人力資源的開發與管理水平,是實現經濟發展、提高市場競爭力的重要保證。人口紅利要轉化為發展紅利,重要的舉措是推進就近就業,要讓勞動力在本地創造社會價值和財富,要充分發揮縣域勞動力比較豐富的優勢,積極推動適宜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并培育當地龍頭企業帶動就業,實現產業發展和吸納富余勞動力的雙贏。
(一)鼓勵創新創業帶動就業
創業的成敗關鍵在于市場的需求,若能抓住時代機遇,形成自己的特色發展路徑和品牌效應,將會很大程度上助推本地勞動力就近就業。自1997年第一批電商網絡平臺建立,電子商務行業得到了迅速發展,無論是市場規模還是發展前景都有巨大的潛力。在調研過程中我們參觀了懷遠縣電子商務孵化基地,其中的發展有目共睹,但其園區之中的電商還是以服裝類、DIY創意類為主,缺乏行業創新,沒有形成獨具特色的品牌,很容易被替代。因此要優化創新創業環境,有針對性地開展創新創業技能培訓,逐步形成獨具特色的創新創業發展路徑,提升創新創業品牌效應,助力當地企業持續健康發展,同時帶動當地產業的融合發展,實現縣域經濟的共通發展。
(二)完善服務體系,加強政策支持
就業是民生大計,要確保富余勞動力精準就業,就要制定相對完善的政策制度和服務體系,從而推動縣域經濟發展穩步前進。對于那些小微企業,尤其是后疫情背景下,其發展缺乏活力,政府更要給予大量資金和政策的支持,盤活當地資源,持續助推小微企業的發展,此外還要建立健全相關的服務體系,例如在全縣范圍內組織開辦專業培訓班,聘請各行各業的專家進行現場授課,答疑解惑,同時開通線上的咨詢渠道,為創業人員提供完備的政策咨詢,以提高當地居民在本地的創業成功率。與各類培訓機構合作,鼓勵貧困居民參加創業培訓和一些技能培訓,同時建立多種創業培訓與創業孵化園的對接機制,實施培訓、孵化、服務一條龍幫扶,提高勞動力就近就業能力,提升就業質量。
(三)選擇培育主導產業帶動就業
主導產業是縣域經濟發展的風向標,只有主導產業選擇正確,扶持政策才能精準,經濟發展才有方向。要根據自身資源稟賦,深度挖掘,選擇與本地資源相適應、具有市場前景和開發潛力、帶動能力強的特色主導產業。此外,要面向全國知名企業,重點引進一批發展前景好、帶動能力強的大型項目或企業,并圍繞縣域經濟發展方向,制定合宜的落地政策,助推企業發展,推動富余勞動力就近就業。此外,要實現農村產業進一步融合發展,就必須大力挖掘當地主導產業的帶動能力,從政策、人才、渠道等方面實現以點帶面的擴散,使得當地產業聯系更加緊密,為進一步產業融合提供人才和渠道等方面的便利。
(四)結合當地特色產業發展旅游經濟
懷遠縣是安徽省蚌埠市的重要經濟發展區域,地處淮河中游,近年來依靠就近就業發展路徑實現了經濟穩步增長,是全國五大石榴產地之一,其石榴種植行業自唐朝就已出現,經過多年的發展,石榴種植已經形成規模,衍生出了與石榴生產加工相關的支柱產業,石榴、石榴酒已經成為懷遠縣一張響亮的“名牌”,運用這張“名牌”全力打造發展季節性旅游經濟,同時利用多種電商平臺,開發適宜的崗位,助推就業,可為懷遠縣帶來品牌效應的同時增加創收,實現經濟發展與產品宣傳的雙贏。
四、結束語
推動本地勞動力在本地就業,為本地創造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是人力資源理論的本質,也是縣域經濟發展過程中重要的一環。因此,要結合當地應用可以運用的資源,著力提升富余勞動力的就業水平和就業技能,同時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培育主導企業,結合當地資源和互聯網電商平臺大力發展特色經濟,為富余勞動力開發適宜的崗位,制定完善的政策措施和幫扶制度,保障就近就業的順利進行,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為農村產業融合帶來更多的可能和更加優越的環境。
參考文獻
[1]王賢海.安徽縣域經濟發展的現狀、問題與對策研究[J].鄉鎮經濟,2005,20(3):23- 26.
[2]蔣曉嵐,孔令剛.安徽縣域經濟發展環境制約與創新思路研究——基于政府視角的分析[J].銅陵學院學報,(2):13-15.
[3]何超群.安徽縣域經濟發展的戰略思考[J].中外企業家,2020,(1):115-115.植戶的調查[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21,35(1):14-20.
[4]李逸翔.促進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N].江西日報,2021年/3月/29日/(第010版).
[5]張繼梅.發展縣域經濟是實現農民就近轉移就業的重要途徑[J].農業經濟,2010(11):49-51.
[6]朱桂麗,洪名勇.農村產業融合對欠發達地區農戶收入的影響——基于西藏532戶青稞種植戶的調查[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21,35(1):14-20.
[7]李曉龍,冉光和.農村金融深化促進了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嗎?——基于區域差異視角的實證分析[J].農業現代化研究,2020,41(3):453-463.
[8]陳聞鶴,常志朋,宮曉虹.多維視角下農村家庭致貧深層機理研究——基于安徽省大別山區682戶調查數據[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1(1):25-34.
作者簡介:楊彥花(1998年9月—),女,漢族,甘肅天水人,大學本科在讀,安徽財經大學學生,研究方向:經濟學。
唐思雨(2000.09-),女,漢族,廣西桂林人,本科在讀,安徽財經大學大三學生,研究方向:國際經濟與貿易。
基金項目:本文系安徽財經大學經濟學院大學生科研創新基金項目研究成果,項目編號:ACJJXYYB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