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本輝 李清艷 戚忠俊 朱朝仙 李啟澤
摘要:大海鄉圍繞部分區域的主導型產業建立相應的試驗站項目,并將產學研究和農科教育等方面的內容融入到試驗站建設過程當中,從而形成了一體化的試驗站發展體系,通過對此方面內容的有效探索,使試驗站建設為新技術、新品種以及新成果的示范作業提供了良好的展示平臺,并實現了對科技的有效創新,在科學研相互結合的基礎上,豐富了平臺建設內容,加強對農民的培訓力度,并在示范樣板和創新體制機制功能的基礎上,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關鍵詞:主導產業;試驗站;農業科技;推廣路徑
全鄉在現代化農業產業的發展過程中,其主要目的是為了推動大海鄉農業行業主要朝著產業化的方向轉型,并充分的發揮出農業科技創新的實用價值,為了確保農民能夠掌握先進的農業技術,并進一步加快農業現代化的轉型進程,需要積極的順應現代化建設農業產業的發展需求,通過建立實驗站在主動探索的基礎上,實現對農業科技的有效創新和逐步推廣。
一、建立試驗站的主要目的
在我鄉現代化農業產業的發展過程中,逐漸朝著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以及市場化的方向轉型,且現階段大部分農業產業主要是以農戶為主,以其自身的生產和經營情況具備碎片化和分散化的特點,導致生產規模無法得到有效拓展,且在實際生產過程中總體的投入量普遍較小,從而降低了標準化的建設水平。對于經濟類的農作物和林果類的栽培作業來說,對相關技術水平的提升提出了較高的要求。由于市場對于產品的個體品質選擇性普遍較強,且不同的產品品質具有差異化的特點,無法及時的順應市場的革新需求。為了逐步的改善現代化農業的發展現狀,需要在縣、鄉政府的大力支持作用下,及時的解決“良種“問題,并加大對栽培技術和先進資金的投入力度,積極的引進豐富的農業生產經驗,將農戶作為主要的生產單位,從而達到實現增產和豐收的目的。為此,需要在現代化農業產業發展的過程中,彰顯出產業化生產的特征和優勢,并逐步的打造新型的發展路徑,將單一化的產品內容作為實驗站的探究要點,從而引導主體性的產業朝著現代化農業產業進行轉變。
二、圍繞區域主導產業實驗站建設探索農業科技推廣的創新路徑
首先,在大海鄉建設試驗站的過程中,需要在基于主導性產業發展同時,選擇與當地生產區域和政治條件相適應的產品。農業生產和工業生產具有本質上的區別,農業生產不僅僅為經濟的再生產提供了助力支持,還屬于自然再生產的過程,并且受到了當地區域自然環境和資源條件的影響,同時還受到了氣候、海拔、土壤、水源以及光熱等基礎條件的制約,且對于不同村(社區)的地理環境來說,實際所生產的農產品品質存在較大的差異,將主導性產業服務理念融入到試驗站的建設過程當中,選取生產自然條件優質的發展村(社區),以提高農產品競爭力為主要目的,充分的發揮產品的市場品牌效應,從而進一步擴大產業的發展優勢。
其次,在建立實驗站的過程中,需要將發展作為主導性產業建設的關鍵原則。對于主導性產業來說,需要在基于適合此類產業發展的自然優勢條件下,采取因地制宜的產品生產辦法,根據市場的競爭情況擴大相應的種植規模,確保主導性產品能夠在當地的農業結構和農民的收入體系當中占據較大的份額,從而成為當地的主要產品類型,為農民的持續化收益奠定有利基礎。
再次,主導產業在發展的過程中,屬于試驗站的服務主體內容,并且逐漸成為了鄉政府的中心工作,縣、鄉政府在發展的過程中,需要積極地制定合理的規劃,并為其引進完善的基礎設施,打造新型的經營發展體制,在大力扶持產業發展的基礎上,營造社會各界共同參與的良好氛圍。與此同時,鄉政府還需要發揮出自身的引導作用,積極的融入到試驗站的建設過程當中,并為其予以大力的支持和有效的配合。試驗站需要開展相應的示范等工序,其自身的基礎設施和工作條件需要具備充足性。這就需要鄉政府能夠為其予以積極的鼓勵和大力的支持,并保障各項試驗操作的協調性,從而幫助試驗站創設優質的外部環境。在完善化和多元化農技推廣體系的支撐作用下強化隊伍建設力度,打造農科教產學研一體化的實驗體系,通過對農技推廣業務水平的不斷提升,使現代化農業科技推廣路徑能夠得到有效創新。不僅如此,試驗站還需要與鄉政府之間建立良好的聯系,在加大溝通與交流力度的基礎上,獲得鄉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積極配合,確保大海鄉政府能夠為試驗站提供無償的實驗用地,為其補貼日常的運轉經費和交通條件,推動實驗站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
最后,在建設試驗站的過程中,還需要邀請專家團隊,確保專家學者能夠具備多個不同學科的知識儲備。在各試驗站運行的過程中,需要打造高素質、高水平的專家團隊,并派遣具有固定性質的駐站專家和流動科研人員,并積極的引進地方的農技科研力量,從而形成了綜合性的科研隊伍,不僅具備充足的理論知識體系,還可以在豐富的生產以及實踐經驗的支撐作用下,在全面掌握農民生產過程、產業發展、生產現狀的情況下,及時的幫助全鄉農民解決在生產過程中的技術難題。為了充分的發揮出試驗站的優勢與作用,還需要彰顯出科技團隊的支撐性作用,及時的打破不同學科的學術界限,通過對學科專家的協調劃分,按照產業鏈組的實際情況開展相關試驗研究工作,并確保示范和推廣等方面的工序,能夠在團隊的共同作用下得到有效推行。
結論:
需要為實驗站的建設予以大力的支持,并將當地的主導型產業作為實驗站建設階段的主體內容,積極的引進大量的實踐經驗,確保縣農業部門和鄉政府能夠為實驗站建設予以大力的支持和積極的鼓勵,保障實驗站建設的成熟性與完善性,在豐富性的以及多元化的農業推廣體系支撐作用下,積極的探索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的農業推廣路徑。
參考文獻:
[1] ?李韋.廬江縣郭河新農村發展綜合試驗站規劃設計[D].安徽農業大學,2017.47.
[2] ?郎亮明,陸遷.農戶感知視角下的科技扶貧減貧績效[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1).2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