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穎 唐新程
摘要:清東陵是中國封建社會最后一個王朝清朝所修建的皇家陵寢,位于河北遵化的馬蘭峪鎮。隨著清東陵的興建以及后續的發展,滿族人口大量遷入東陵地區,對東陵地區的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尤其表現在了教育以及滿、漢民族文化融合兩方面。
關鍵詞:清東陵;滿族人口;教育;滿族文化
1.清東陵地區滿族人口變遷的表現
清東陵地區滿族人口變遷最突出的表現便是人口數量的增加,其中以康熙、乾隆兩個時期最為明顯。
1.1康熙時期
東陵的興建,從真正意義上說是從康熙年間開始的,據《遵化縣志》記載,“清康熙二年(1663年)以后,因建清東陵隨之增加了大批滿族人和少數蒙古族人(當時的少數蒙古族是為陵寢上供品服務的養牛、養羊的“圈頭”)”[1]。可見康熙時期,隨著清東陵的修建,該地區滿族人口有了大量的增加。除了皇帝、帝后的陵寢之外,清東陵還修建了格格、貝勒等人的陵墓,對于這些陵墓清朝也會派人鎮守。為了解決他們的居住問題,清朝決定在東陵地區修建營房,隨著人數的增加,慢慢形成了新的城鎮,其中最為典型是“南新城”,根據史料的記錄清東陵地區最初并沒有南新城這座城鎮,直至康熙年間才逐漸形成,“康熙二十年(1681)在此設景陵營房,稱新城。康熙二十七年(1688)接新城南端續建了昭西陵營房,稱南新城”[2],可見這些新興城鎮的出現也從側面體現出康熙年間滿族人口數量的不斷增加。
1.2乾隆時期
經過康熙、雍正兩朝的勵精圖治,到乾隆朝時期,清朝的國力大大增強,與之相伴隨的是增加陵墓修建的力度。比如在修建陵寢方面,乾隆皇帝陵墓的修建長達九年,持續時間遠遠超過其他陵寢。這也使得在陵墓規模上甚為宏偉,與之相對應的便是需要投入更大的人力進行保護,主要是以滿族人為主,這一點在守陵人的數量上有著明顯的體現,“乾隆五十八年(1794年)管理陵寢的滿族人和護陵的滿族士兵即有3819人”,這比之前有了大量的增加。可見在乾隆時期,清東陵地區滿族人口增加幅度是最明顯的。
2.清東陵地區滿族人口變遷對文化的影響
2.1教育
隨著東陵地區滿族人口的不斷增加,對于教育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于是清政府為了加強對教育的支持力度,在清東陵地區設置了專門管理教育方面的行政機構,比如試院、學正署等,使得東陵地區的教育事業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康熙是一個非常重視教育的皇帝,特別是對于皇子的教育,而這種重視教育的思想也體現在了東陵地區當時的教育系統上。早在五代后周時期,遵化地區就已經產生了義學,這種教育是不對學生收取學費,免費提供教育。而據《遵化縣志》記載:“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城內、石門、黨峪共有三所地方辦的義學,至清末,遵化州共有9處義學”。等到乾隆時期,更是設置了燕山書院,到了“道光十年(1833年)馬蘭關總兵鐘昌玉為培養清東陵陵區滿族的科舉人才,在馬蘭峪西關建蘭陽書院,鐘自兼山長”[1]。由此可見,隨著東陵地區的興建以及滿族人口的增加使得東陵地區的教育事業也得到了較大的發展,而清政府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特別為滿族人設置了學校,清政府所采取的這些措施雖然更有利于滿族貴族八旗子弟的教育,但是卻也間接促進了教育的發展。
3.2滿、漢民族文化融合
清東陵地區滿族人口數量的增加,不僅使得教育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也促進當地文化的發展,到光緒年間“城區有大廟57座,其中有文廟(俗稱圣人廟)、武廟、城隍廟、天齊廟、真武大帝廟、文昌宮、關帝廟、觀音寺、廣惠寺、娘娘廟、藥王廟、龍王廟、火神廟、南極廟等”[2]。這些廟宇的建設恰恰反映了滿族人口增加所產生的文化影響,其中最為引人矚目的則是滿、漢民族文化的融合。對每一個民族所形成的文化都與自身的生存發展環境有關系,而滿族自身文化的發展也驗證了這一道理。由于滿族人最初的生存環境使其文化與中原地區的農耕文化有著相當大的區別,也導致了漁獵文化成為他們的標志,但隨著清王朝入主中原,在滿族文化的結構中,就出現了一種奇特的現象,這種現象就是滿族本身所固有的漁獵文化與當時漢人所固有的農耕文化并存的現象。滿族文化當中還有一個比較重要的產物,就是滿語,努爾哈赤在位期間創制了滿文,這對滿族文化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使其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體系,更重要的是使自己的文化有了傳承的載體,使得滿族文化得以更加穩定、持續的傳于后世,這對于日后的統治也具有重要的意義。滿族和漢族之間的文化融合在最初的時間里是在沖突中慢慢融合的,“文化架構尚在調整的適應的階段,特別是漢文化元素的加入,二元文化的整合仍需時日滿漢文化之間仍然存在一定的對抗性”[3]。努爾哈赤作為領袖期間,對待漢人采取的是高壓的政策,而到了皇太極時期已經采取了相對柔和的政策,但這一時期仍然存在著對抗,“明崇禎二年(1629年)十一月,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率兵攻進長城紅山口、大安口等關口,兵圍遵化城”[3]。由此不難看出這一時期的滿漢之間仍然存在的對抗,但是由于清朝最后進入中原,并且決定在遵化修建清東陵之后,使得東陵地區滿族人口有了明顯的增加,而清東陵興建之后,為了保護陵寢還建立了遵化守營,主要是由漢人組成,而對于陵寢的保護力量也主要是綠營兵和八旗兵,這樣使得滿漢之間的接觸進一步增大。在這一時期這種情況不僅出現在東陵地區,在整個中國地區當時都已經出現,而且漸有普及之勢,與清朝建立全國性政權伴相隨的是滿漢之間的接觸進一步擴大,清朝的八旗兵也分為很多種類,但是其中有一類是非常重要的,而這部分士兵叫做駐防八旗,主要職責就是駐守全國各地,當然也包括東陵地區。“駐防八旗由于生活在廣大的漢民族包圍之中,其文化向漢文化變遷最明顯也是最迅速的”[3],由此可以看出東陵的興建對于滿漢融合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也使得東陵地區留下了深厚的滿族文化底蘊。
3.結語
清東陵的興建,使得東陵地區的人口特別是滿族人口,有了大量的增加,在康熙、乾隆時期表現的尤為明顯,這些人定居東陵地區,改變了當地的民族數量的比例,對于東陵地區的文化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參考文獻
[1]遵化縣志編纂委員會編.遵化縣志[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
[2]方國華.清東陵府衙營房考實[J].清宮史研究,2013年第11期,第7頁。
[3]郭孟秀.試論清代滿族文化的變遷[J].滿語研究,2012年第2期。
作者簡介:梁穎(1993年10月—),男, 漢族,河北唐山人,天津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明清制度史。
唐新程(1995年1月—),男,回族,河北唐山人,天津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明清書籍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