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佳文,李 浩,李 毅,何 斌* ,王 強,劉雪松,陳永勝,蔡梣儀
(1.成都市農業技術推廣總站,成都 610041;2.成都市新津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成都 611430)
萵筍霜霉病是由萵苣盤霜霉(Bremialactucae)侵染引起的一種常見病害,發病迅猛、易于流行、損失嚴重,從幼苗至成株都可發病,主要危害葉片,下部老葉先發病[1-2]。發病初期葉片出現淡黃色、近圓形小斑點,病斑受葉脈限制,發展為多角形,在潮濕的環境下,病斑背面產生白色霉層,生長中后期發病嚴重,病斑逐漸變為黃褐色,多個病斑連成一片,葉片枯萎死亡[3]。成都市位于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區,四季分明,氣候溫和,一年四季都可種植萵筍。霜霉病在成都市萵筍種植區普遍發生,本地菜農長期依賴化學農藥防治,不僅容易造成農產品農藥殘留超標,病原菌抗藥性增強,還會破壞土壤微生物種群,造成農業生態環境污染。為了響應國家提出的化學農藥減量控害號召,生產出更加安全衛生的農產品,筆者在成都市新津區開展了生物農藥替代化學農藥對萵筍霜霉病的防治試驗。
萵筍霜霉病。
萵筍品種“三青”。
生物農藥:0.5%太抗幾丁聚糖水劑(成都特普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化學農藥:68.75%氟菌·霜霉威懸浮劑(德國拜耳作物科學公司),80%烯酰嗎啉水分散粒劑(山東先達農化股份有限公司),72%霜脲·錳鋅可濕性粉劑(西安近代科技實業有限公司),58%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陜西美邦農藥有限公司)。
試驗地點設在成都市新津區花源街道梁筏村,海拔470 m,103°50′20″E,30°29′11″N,年均氣溫16.4℃,年均降雨量987 mm,土質為壤土,肥力中上,前茬為水稻,病害發生較頻繁。
設計4個試驗處理,(1)清水對照(CK);(2)化學農藥;(3)生物農藥;(4)生物農藥+減量30%化學農藥。試驗小區南北走向,每個小區面積20 m2,設3次重復,隨機區組排列。每667m2農藥推薦量分別為:0.5%太抗幾丁聚糖水劑 60 g,68.75%氟菌·霜霉威懸浮劑 50 ml,80%烯酰嗎啉水分散粒劑 20 g,72%霜脲·錳鋅可濕性粉劑 50 g,58%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 50 g。非減量處理按100%推薦量施藥,減量30%處理按70%推薦量施藥。
2020年9月11日,試驗地萵筍開始育苗。10月8日,整地施入有機肥400kg/667m2、復合肥80 kg/667m2作底肥。10月15日,人工劃分試驗小區,萵筍具有4~5片真葉時,各小區移栽192株,株行距33 cm×33 cm。試驗全程共施藥5次,11月2日、11月10日、11月17日、11月25日、12月9日各施藥1次。不同施藥日當天完成各項處理,清水對照處理每次噴施等量清水,生物農藥處理每次單施太抗幾丁聚糖,化學農藥處理依次單施霜脲·錳鋅、烯酰嗎啉、甲霜靈·錳鋅、氟菌·霜霉威、烯酰嗎啉,生物農藥+減量30%化學農藥處理依次混施太抗幾丁聚糖+減量霜脲·錳鋅、烯酰嗎啉、甲霜靈·錳鋅、氟菌·霜霉威、烯酰嗎啉。采用3WBD—16型電動噴霧器(臺州市路橋利杰噴霧器廠),在萵筍葉片正反兩面均勻噴施配置好的藥液或清水。
12月24日,第5次施藥后15 d,進行病害調查。每個小區調查5株,每株從下到上調查6片葉,共調查30片葉。萵筍霜霉病分級標準[4]:0級,無病。1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片面積的10%以下。3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片面積的10%~25%。5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片面積的26%~40%。7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片面積的41%~65%。9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片面積的65%以上。病情指數和防治效果計算公式為:
病情指數=[∑(各病級葉數×該病級值)/(調查總葉數×最高級值)]×100
防治效果(%)=[(對照病情指數-處理病情指數)/對照病情指數)]×100
2021年1月6日,萵筍收獲前1d,采用隨機取樣法,每個小區調查10株,測量株高、莖粗并計算平均值。1月7日,小區萵筍測產,按6000株/667m2折算。調查數據用Excel和Spss軟件進行統計和分析。
第5次施藥后15 d,施藥的各處理對萵筍霜霉病的防治效果不同,以生物農藥+減量30%化學農藥處理防效最高,為86.34%。其次為化學農藥處理,防效為85.61%,生物農藥處理防效最低63.37%。對不同處理防效進行差異性分析可知,施藥的各處理防效均顯著高于清水對照,化學農藥與生物農藥+減量30%化學農藥處理防效差異不顯著,兩者防效均顯著高于生物農藥處理(表1)。

表1 不同處理對萵筍霜霉病的防治效果
第5次施藥后15 d,施藥的各處理株高均高于清水對照,莖粗與清水對照差異不顯著。測產結果顯示,生物農藥+減量30%化學農藥處理產量最高,為3912 kg/667m2,比清水對照增產57.05%。其次為化學農藥、生物農藥處理,分別為3738kg/667m2、3538 kg/667m2,與清水對照相比,分別增產50.06%、42.03%。對不同處理產量進行差異性分析可知,施藥的各處理產量均顯著高于清水對照,但施藥的各處理之間產量差異不顯著。從開始施藥到收獲結束,試驗萵筍長勢正常,表明所有參試農藥使用安全(表2)。

表2 不同處理對萵筍株高、莖粗和產量的影響
試驗結果表明:單用化學農藥防效為85.61%,產量為3738kg/667m2,比清水對照增產50.06%。單用生物農藥防效為63.37%,顯著低于其余施藥處理防效,產量為3538 kg/667m2,比清水對照增產42.03%,產量略低于其余施藥處理。聯合施用生物農藥+減量30%化學農藥防效為86.34%,與單用化學農藥防效相當,產量為3912 kg/667m2,比清水對照增產57.05%,在各施藥處理中產量最高。綜上,聯合施用生物農藥+減量30%化學農藥防治萵筍霜霉病,比單用生物農藥效果更好,既減少了化學農藥的使用,又能提高萵筍產量,可為萵筍霜霉病防治提供參考。本試驗采用的生物農藥太抗幾丁聚糖,是國內第一個正式登記為植物誘抗劑的生物農藥,通過誘導植物抗逆性來提高植物抵御病害的能力。太抗幾丁聚糖主要成分是幾丁聚糖,由微生物發酵產生,分子量很小,易于吸收,防治效果優于一般幾丁聚糖產品[5]。生產上積極推廣應用太抗幾丁聚糖等生物農藥替代化學農藥,有利于穩定農業生態環境,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促進農業綠色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