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藩,羅 凡,李蘭英,龔雪蛟
(四川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成都 610066)
旺蒼縣隸屬四川省廣元市,全縣幅員面積2975.864km2,總人口53萬人。地處四川盆地北緣,米倉山南麓,屬典型的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其種茶制茶歷史可追溯至西漢前[1]。截至2020年,旺蒼縣域范圍內茶園面積已達1.5×104hm2,其中黃茶面積1500hm2。2020年,旺蒼縣茶葉產量實現7200t,綜合產值25.5億元,帶動茶農戶均增收9000元以上,幫助1.3萬余人脫貧增收,對四川省“精制川茶”發展戰略實施起到了強有力的支撐。進入“十四五”,市場機制下機遇與挑戰并存,運用SWOT 分析法探究旺蒼茶產業發展的優勢、劣勢、機遇與挑戰,以期對旺蒼縣茶葉發展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為旺蒼縣乃至我國西南茶區茶業發展提供借鑒。
旺蒼縣屬典型的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能提供茶樹生長所需的光、熱、水資源,并且境內晝夜溫差大,有助于茶樹內有效成分的積累,這些獨特的優勢條件使旺蒼成為種茶的寶地,成為我國最古老茶區和茶葉發祥地之一,其種茶制茶歷史可追溯至西漢前。在全國茶區范圍內比較,旺蒼地理位置偏南,茶樹在春季的萌發期較早,有利于春茶經濟價值的提升。在四川茶區范圍內比較,旺蒼地理位置偏北,茶葉鮮葉生長期較長,較省內其他產區,茶葉內含物質豐富,構成了旺蒼“茶葉香高味濃耐沖泡”的特點。
旺蒼縣森林覆蓋率達 53.98%,有面積多達 320km2的原始生態植被,也擁有極其豐富的野生、半野生及栽培的茶樹種質資源。旺蒼縣作為中黃系列茶樹品種在全國推廣的試驗示范基地,近年來,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持續將“中黃1號”“中黃2號”等中黃系列品種引進旺蒼。截至目前,已建成黃茶苗圃基地 13.33hm2、黃茶母本園1500hm2,黃茶產業規模已位居全國前列,發展地位非常突出。
旺蒼縣已躋身四川省現代產業(茶葉)產業基地強縣行列,成為廣元市茶葉產業的重要基地。繼“中國名茶之鄉、全國綠色食品原料基地、全國有機產品認證示范縣、中國馳名商標”之后,旺蒼縣榮獲改革開放四十年四川茶業十大特色優勢縣和四川省茶業十強縣,并成功申報為省級特色農產品優勢區[2]。同時,四川米倉山茶業集團,成功創建為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國家茶葉加工技術研發專業中心,提高了旺蒼縣的產業和科技水平。
在品牌建設方面,“米倉山茶”獲馳名商標、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和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2018年“米倉山茶”成功入選全國區域品牌(地理標志產品)百強榜單 65 位,其品牌評估價值10.48億元。且“米倉山茶”先后獲得“中茶杯”一等獎、四川十大名茶、四川名牌產品等多項殊榮,與峨山茶、蒙頂山茶和宜賓早茶并稱“三山一早”。“廣元黃茶”榮獲第十屆國際茗茶評比金獎、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和全國首批質量安全可追溯產品等榮譽。
茶葉是我國的傳統經濟作物,而四川省正在由茶葉大省向茶葉強省邁進的關鍵時期,省內100余個產茶縣具有各自的優勢和劣勢,面臨著不同的機遇和挑戰。按照波特的競爭優勢理論,企業、產業的競爭戰略是在市場競爭中獲得有利的、持久的競爭地位,而形成產業競爭優勢戰略的實質就是將特定產業與其環境建立聯系[3]。SWOT 分析方法正是基于特定研究對象密切相關的內外部環境進行的系統調查,并按照一定的結構羅列出優勢、劣勢、機遇、挑戰等 4 種主要影響因素,根據系統的相互聯系性進行相互匹配,從中探究相應的戰略策略,達到尋找適合發展路徑的目的[4]。對旺蒼縣的茶產業進行SWOT分析,其茶產業發展的優勢、劣勢、機遇、挑戰,具體內容見表1。

表1 旺蒼縣茶產業SWOT分析
運用SWOT 分析法通過調查列舉,明確旺蒼縣茶產業發展的自身優勢(S)、劣勢(W)、競爭環境中的機遇(O)和(T),從以上分析及SWOT矩陣,可得到4種戰略組合,即SO戰略、ST戰略、WO戰略和WT戰略。
3.1.1 強化品牌優勢,增強市場影響力 集中整合米倉山區域公共品牌,強化米倉山茶區域品牌核心競爭力,不斷提升米倉山茶在全省“三山一早”精制川茶發展格局中的影響與地位,統籌推進米倉山茶區域公共品牌的營銷推廣,精心辦好一年一屆中國旺蒼國際茶博會,全面形成“區域公共品牌+核心企業品牌+標志性產品”的品牌體系,強化米倉山茶區域品牌核心競爭力。發揮行業協會作用,促進米倉山區域公共品牌整合,加快構建米倉山茶統一技術規范、統一包裝標識、統一品牌營銷、統一監督管理、統一宣傳推介的新格局。
3.1.2 實施差異化競爭戰略 根據旺蒼縣“鞏固提升綠茶、突破性發展黃茶”的總體思路,構建以名優黃茶為特色主打產品,以名優綠茶為主要產品、多茶類齊發展的產品體系。注重以黃化茶樹品種為原料,開發特色高端的紅茶、白茶、黑茶產品,形成產品創新。通過茶葉精深加工,著力拓展產品領域、延長產品鏈條,系統開發茶食品、茶飲料、茶保健品、茶化妝品、茶日用品等附加產品,不斷滿足市場多元需求,同時增加茶葉產品的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
3.1.3 依托政策、科技優勢促進茶產業升級 利用政策優勢發展三產促融合,尤其重視旅游業的發展。繼續完善茶文化活動,推行茶葉體驗營銷,將茶葉品牌推廣與特色文化及旅游資源相結合,充分利用鄉村振興大發展的契機,把握旅游業發展帶來的機遇,挖掘整理相關茶葉文化內涵,將茶葉并入旅游景點宣傳。鼓勵“產、學、研”結合,提高科技支撐能力。建立了旺蒼茶葉產業科技創新服務平臺,支持科研院所科研與試驗條件建設,增強黃茶及茶葉產業科技創新與服務能力。重點支持龍頭企業及相關單位圍繞茶產業及企業的需求開展共性關鍵技術攻關。組建茶樹新品種育種攻關協作組,穩定支持育種科研人員開展茶樹新品種選育。
3.2.1 拓展流通渠道 借助政府開展公共營銷,力爭使米倉山茶進入四川省農產品宣傳推介平臺,選擇性贊助大型政府會議和活動,進入會議指定用茶目錄。按季度組織縣內規模企業到全國開展推廣活動,參加大型茶葉批發市場和流通企業的產品推薦會,力爭向縣外茶葉企業展示和推薦旺蒼的茶葉,提高品牌知名度。借助網絡開展營銷,強化本地茶葉信息服務網站建設,與有影響力的大型門戶網站合作,提高傳播速度和覆蓋面。鼓勵茶葉企業積極參加國家級名優茶評比活動,通過評比找差距,爭取國字號獎牌,提高旺蒼茶葉的美譽度。
3.2.2 豐富營銷方式 在當前“互聯網+”的時代,隨著電腦、智能手機以及多種APP的普及,新的營銷方式層出不窮。尤其是微信公眾號、朋友圈、微店、抖音、快手等自媒體形式,已經成為農副產品銷售的重要方式。政府應設置專項資金,組織相關自媒體營銷培訓,幫助茶企、農場主、門店、茶農等掌握自媒體營銷方法,提高營銷水平,享受“互聯網+茶葉”帶來的時代紅利。
3.2.3 提高質量安全監督 為了促進旺蒼縣的茶葉產業向清潔化、規模化、標準化方向發展,要以國家標準化加工規范為依據,聯合國家和省級權威機構,在綠茶和紅茶現行標準基礎上,完善旺蒼縣茶標準體系,研究制定從標準化種植到半自動化加工生產,再到茶精加工產品的技術規程,推廣旺蒼茶葉的全過程標準化生產。
3.3.1 培育龍頭企業,擴大產能 利用現有區域生產優勢,結合政府對企業發展的政策支持,擴大茶葉的生產產能。培育在省內及國內具有較強競爭實力的茶葉龍頭企業,實現茶葉產業的適度集中,重點突出,以便發揮產業帶動作用。
3.3.2 優化企業生存環境 實施引進企業的本地化策略,鼓勵外來投資企業在旺蒼縣落地生根,鼓勵外來企業與本土企業合資聯營,構建緊密型合作關系,建立利益共同體;加大力度扶持旺蒼縣本土企業,培育一批集生產、加工和銷售于一體的中小規模企業,確保扶持政策落實到位。
3.3.3 加強行業協會建設 加強市和縣茶葉行業協會建設,賦予其必要的職能和調控手段。充分發揮協會指導調節功能,一是發揮在統一標準、品牌管理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形成職能部門管理和行業協會自律相輔相承的機制。二是幫助茶葉企業實現行業自律,加強對茶葉市場的監督管理作用。三是為茶農提供技術、融資、銷售等服務,強化茶農在保證品質安全方面的自律意識。
3.3.4 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引導產業化聯合體多元融合發展。按照國家相關政策積極培育茶農專業合作社,提高茶農組織化程度,規范合作社運營管理,規范提升農民合作社服務能力。扶持一部分專業大戶與家庭茶場,鼓勵大戶或家庭茶場做出特色,提高家庭農場生產能力,發揮其在農業產業組織中的基礎作用[5]。
3.4.1 加強人才建設,擊敗技術壁壘 引進高端人才,推進產教結合和普職融合,加強茶葉加工工人崗位、茶葉技術示范戶與大戶、茶農、營銷人才、管理人才等五大人才工程培訓工程,培養本土茶業人才,形成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的人才隊伍和高、中、初人才全鏈服務體系。
3.4.2 適度控制茶園發展規模和速度 避免盲目開辟新茶園,依靠科學技術降低生態限制風險,堅決貫徹科學規劃、科學種植、科學管理的原則,加大茶園基礎設施建設投入,改善茶園周邊環境,避免因不合理的茶園建設帶來的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
3.4.3 引進政策性農業保險機制 學習和引進已在我國東部地區實施效果良好的政策性農業保險機制,提高防范自然災害的能力,減少茶農因遭遇自然災害帶來的損失,保障茶農的利益。設置專項資金,在部分鄉鎮先開展試點,逐步推廣到全縣茶區。
作為有著悠久歷史的產茶區縣,近幾年來,旺蒼縣堅持高質量發展觀,在茶產業發展上煥發了新的活力。本文結合國內茶產業發展趨勢,針對旺蒼的實際情況和長期定位,提出了SO戰略、ST戰略、WO戰略和WT戰略等4種發展戰略,為旺蒼縣茶產業發展提供了理論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