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鳳娟 武麗沅 程甜甜
(1.河南大學 高等統計研究中心,河南 開封 475003;2.河南大學 經濟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3)
數字經濟的定義可分為核心定義、狹義定義和廣義定義。Johansson和Karlsson等(2006)認為數字經濟的核心定義是現代ICT(信息與通信)技術[1]。Mesenbourg和Atrostic(2000)認為狹義的數字經濟應當包含三個主要組成部分,即支持基礎架構、電子商務流程和電子商務交易[2]。G20(2016)擴展了數字經濟的內涵,將數字化的知識和信息視為關鍵生產要素,那么數字經濟就是以現代信息網絡為載體,通過使用數字化生產要素提高經濟效率并優化經濟結構的一系列經濟活動[3]。許憲春和張美慧(2020)將數字經濟定義為現代數字化技術與國民經濟運行各方面緊密結合的產物,是以數字化技術為基礎、以數字化平臺為主要媒介、以數字化賦權基礎設施為重要支撐進行的一系列經濟活動[4]。關會娟和許憲春等(2020)依據數字經濟概念的演進和相關產業的統計分類,結合中國實際情況,給出了我國數字經濟的產業分類[5]。2021年6月國家統計局從“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兩個方面發布數字經濟及其核心產業統計分類。
1.高附加性
數字經濟中的互聯網領域一直被梅特卡夫法則(Metcalfe’s Law)所支配——網絡的價值等于其節點數的平方。因此,網絡的價值會隨著與其連接結點(計算機)數目的增加而快速增值。對一個網站而言,點擊率便是結點數,依據數字經濟的定義和特點,數字產品具有邊際成本遞減的特點,即每生產一單位的產品,其生產所花費成本逐漸減少。數字產品的主要投入為知識(技術),知識成本目前是無法準確核算的,而且技術壁壘造成供求雙方的信息不對稱,進而完全沖破了傳統經濟學中的線性供求關系,因此,數字產品的定價并不遵循傳統經濟學的市場定價策略。從傳統經濟學的視角考察,數字經濟具有很高的價值附加性,并且數字經濟這一附加價值量與其投入技術的尖端程度成正比,即越是高科技產品,其附加價值越高,成本回收期愈短。
2.替代效應
ICT部門技術創新不斷更迭,受摩爾定律的影響,ICT產品及設備的市場價格迅速下降,由此刺激了經濟各部門對ICT投資以及其他投資的大規模替代,形成顯著的替代效應。同時與傳統技術相比,ICT作為一項具有高增長潛力的新技術必然是高收益的,企業家們不斷投資新技術以追求超額利潤,由此推動ICT投資和資本存量迅速增加。
3.滲透與溢出性
隨著數字資本存量不斷積累和技術持續升級,ICT對其他產業部門的技術擴散、滲透和溢出效應逐漸顯現。在技術進步和高生產率驅動下,其他產業部門越來越多地使用ICT來更新設備、提升原有技術、改造生產方法,并將ICT與人力資本、組織變革等方面的投資相互補充,創造新的商業模式、重塑業務流程、變革組織結構,以提高資本利用效率,由此帶動其他部門生產率的提升。
國家統計局基于《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4754-2017)同質性原則,對國民經濟行業分類中符合數字經濟產業特征和以提供數字產品(貨物或服務)為目的的數字經濟產業分為數字產品制造業、數字產品服務業、數字技術應用業、數字要素驅動業和數字化效率提升業五個大類。其中數字產品制造業和數字產品服務業稱為數字經濟基礎產業部門,數字產品制造業包含計算機制造、通訊及雷達設備制造、數字媒體設備制造、智能設備制造、電子元器件及設備制造、其他數字產品制造業六個行業中類。數字產品服務業包含數字產品批發、數字產品零售、數字產品租賃、數字產品維修、其他數字產品服務業五個行業中類。
數字技術應用業、數字要素驅動業和數字化效率提升業稱為數字化賦能產業。ICT技術的發展,使數字產品和服務廣泛應用于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幾乎所有部門都有數字資本類生產要素的使用,且數字資本類生產要素與其他生產要素的融合越來越緊密,為其他生產要素賦予新能力,形成新型交易產品、新型交易方式、新媒體等新要素,促進產業部門的迅速發展。故本文將數字化賦能產業列為非數字經濟基礎產業部門中使用數字資本投入進行生產活動的產業。
關于數字經濟增加值測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最終需求方法和增長框架核算方法。Machlup(1962)、Porat(1987)將信息產業劃分為提供信息產品和信息服務的一級產業部門和非信息部門中包含信息活動組成的二級產業部門,采用按照SNA1968改進后的“最終需求法”對美國的信息經濟進行了測算[6-7]。Jolliff和Nicholson(2019)依據界定的狹義數字經濟定義,利用供給表對美國數字經濟增加值和總產出規模進行了測算[8]。向書堅和吳文君(2019)結合OECD等國內外相關數字經濟分類研究和中國核算實踐構建了我國數字經濟核算指標體系,并構建了數字經濟衛星賬戶,將數字經濟產業分為六類,測算了其中最主要的數字促成產業和數字中介平臺產業兩大類,作為2012—2017年我國的數字經濟增加值[9]。許憲春和張美慧(2020)依據投入產出表數據篩選出數字經濟產業,借鑒BEA的測算方法,測得2017年我國數字經濟增加值[4]。ICT技術作為一項新科技,在生產中的作用不僅體現在對其他資本投入的替代,而且體現在ICT與其他生產要素結合帶來滲透效應。Jorgenson和Stiroh(1999)、Oliner和 Stephen 等(2000)、Stiroh(2002)、蔡躍洲和張鈞南(2015)等基于增長核算框架核算數字經濟的替代效應和滲透效應,核算數字經濟增加值的規模[10-13]。
通過對產業的劃分,可以確定整個國民經濟體系中數字經濟增加值包括兩部分,一是數字經濟基礎部分,即數字經濟基礎產業部門的增加值;二是數字經濟融合部分,即數字賦能產業部門中歸屬于數字類生產要素貢獻的那部分增加值。
基于前文對數字經濟增加值測算的文獻研究,數字經濟基礎產業部門的增加值采用國民經濟核算的增加值核算方法即可。重點是研究數字化賦能產業的數字經濟增加值測度方法,核算方法分為基于國民經濟增加值核算理論和基于增長核算框架兩種方法,來核算數字賦能產業數字經濟的增加值。
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核算方法有生產法、最終需求和收入法。數字化賦能產業部門的數字經濟增加值作為國內生產總值的一部分,自然可以按照GDP的核算方法進行測算。
采用生產法測算數字化賦能產業部門的數字經濟增加值,方法如下:

但是實際工作中,對采用數字資本進行生產的部門,其含有的數字經濟產出不易劃分,為了方便可以作出如下假設:屬于同一行業的數字化賦能產業部門在投入產出結構上是同質的;數字化賦能產業部門中數字資本投入與其他資本投入對部門增加值的貢獻無差異。因此,該方法可以通過計算數字化賦能產業部門中數字資本投入占總投入的比重,來確定該部門中數字經濟活動所創造的增加值。依據這一方法,可以確定數字化賦能產業部門的數字經濟增加值為:

這種方法雖然簡單易行,但在實際生產活動中,數字資本投入與其他資源投入對部門增加值的貢獻有差別,且隨著信息與通信技術日新月異,這種差別會越來越大。因此,采用這種方法可能會高估、正常、低估數字化賦能產業部門中數字經濟增加值的變化,這是由數字資本在不同階段生產率的變化而引起的。此外,也可以采用調查數據確定出數字經濟產出占比,依據該比重從行業產出中分離出數字經濟總產出,但是這種數據不易獲取,對采用狹義定義的數字經濟增加值的測度比較適合。
采用收入法是從數字資本投入創造收入的角度測算數字化賦能產業部門的數字經濟增加值,用公式可以表示為:

采用此方法核算數字賦能產業增加值,生產稅和營業盈余難以區分非數字經濟和數字經濟的比例構成。
最終需求法是從最終產品去向的角度來測算數字化賦能產業部門的數字經濟增加值,可以表示為:

采用此方法核算數字賦能產業數字經濟服務的消費時,存在部分免費消費的數量難以估算等問題。
數字產品和服務對數字化賦能產業部門具有高滲透性,很難通過最終產品的性質區分哪一部分屬于數字資本投入帶來的數字經濟,哪一部分屬于非數字經濟,而增長核算框架可以分離出不同要素投入對產出增長的貢獻,這為區分數字化賦能產業部門中的數字經濟提供了方法。該方法是將數字產品和服務作為要素投入引入生產函數,從產出中分離出數字類生產要素對總產出的貢獻度,確定數字化賦能產業部門的數字經濟增加值增量,按照“先貢獻,后增量,再增加值”的原則計算數字經濟增加值。
1.增長核算框架
Hamberg(1957)將經濟增長分解為資本要素投入、勞動要素投入以及TEP增長,從而為增長核算建立基本框架[14]。假設經濟總產出為Y,主要投入要素為勞動和資本(包括數字資本和非數字資本),將生產函數設定為:

其中,Y代表實際產出,A代表技術進步,Kl和KN代表生產投入中的數字資本和非數字資本,L代表勞動投入,α、β、θ代表數字資本投入、非數字資本投入和勞動投入的產出彈性。將式(5)兩側分別對時間求導,得:

式(7)將經濟總產出變動分解為數字資本深化、非數字資本深化、勞動投入和TFP的相應貢獻。在增長核算框架下,數字資本對經濟增長質量的影響主要來自兩方面:一是生產要素質量提升,即數字資本積累能夠顯著提高資本服務水平,進而帶動總產出增長;二是在技術快速進步下,數字產業具有較快的TFP增長水平,由此拉動整體經濟生產率提升。
一般認為,全要素生產率中有一部分是屬于數字資本投入增長帶來的,即數字資本的滲透效應,蔡躍洲和張鈞南(2015)提出這種滲透效應可以采用計量方法從全要素生產率中提取[13]。故數字資本對產出的貢獻應當看作是數字資本投入對產出的直接貢獻,與全要素生產率中屬于數字資本投入對總產出的間接貢獻之和。
2.增長核算要素的處理
采用增長核算框架測算數字經濟增加值,關鍵在對數字資本投入以及其他資本投入的準確測度。以往多使用資本存量作為資本投入數據,但是在實際生產活動中,并不是所有的資本存量都進入生產環節,這會擴大資本投入。此外,使用資本存量忽略了不同時期資本在生產效率上的差異,并且以資本存量總額作為資本投入是建立在假設相同價值量的資本對產出的貢獻度相同基礎上,忽略了資本服務年限對產出貢獻的影響。《OECD資本測算手冊(2009)》中提出了資本服務的概念,認為資本在生產過程中被使用,但并不是一次性消耗,計入資本投入的量應當是當期資本流入生產環節的服務流,即資本服務。因此,使用資本服務作為資本投入數據,更符合實際情況。
(1)生產性資本服務的測算思路
《OECD資本測算手冊(2009)》給出了資本服務核算的基本思路,由于資本服務流量的物量通常是不可直接觀測的,那么在每一核算期將資本服務流量轉換成標準效率單位后,假設資本服務流量與生產性資本存量成比例,進而對其進行估算,這個比例可以是資本服務的租賃價格,也稱為使用者成本。因此,資本服務由生產性資本存量與資本使用者成本兩個指標決定。
生產性資本存量反映資本的生產能力,是將不同役齡資產轉化為標準效率單位后的資產物量表示,通過退役模式、年齡-效率函數,將處于不同役齡階段的不變價資產投資加總。退役模式描述了資產是如何不能再提供服務的,通常是預期或者平均服務壽命的分布,假定同類型的資產具有相同的服務年限,退役模式可保持同類型資產在達到服務年限時退出生產過程;年齡-效率函數可以表現資本品隨著時間變化導致的生產能力的損失,故可用該函數表現同類型資本品不同時期的生產效率下降過程。
資本使用者成本也被稱為資本服務租賃價格,是使用資本所付出的代價,等于本期的固定資本消耗加上資本收益項。固定資本消耗可以采用役齡-價格剖面計算,具體為本期資產價格與折舊率之積,反映了每期生產性資本存量的耗減部分,隨著役齡的增加,資本價值不斷下降;資本收益反映的是資本在使用過程中所獲得的收益價值量,是生產性資本存量與實際回報率之積。
(2)生產性存量的計算方法
按照《OECD資本測算手冊(2009)》的測算思路,在每一個核算期,假設某項資產的資本服務流量與生產性資本存量成固定比例,可以用公式表示為:

其中,Kk,t表示 t期第 k 類資產的資本服務;Zk,t表示第k類資產t期與t-1期生產性資本存量的算術平均值;Qk,t是比例因子,反映的是生產性資本存量進入生產的服務流比例,可以用使用者成本表示;Ak,t表示第k類資產t期的生產性資本存量。
生產性資本存量 Ak,j,t可以使用永續盤存法進行估算,通過退役模式、役齡-價格剖面模式,將處于不同役齡階段的不變價資產投資加總為標準效率單位的資產物量表示,即:

其中,Ak,t為t期第k類資產的生產性資本存量;τ為資產的服役年齡;L為第k類資產的平均服務年限;dk,τ為服役時長為τ的第k類資產的生產效率,該效率由年齡-效率函數計算;Sk,τ為服役年齡為τ的第k類資產的退役模式,且 Sk,0=1;Ik,t-τ為 t-τ期第 k 類資產的不變價投資序列。
資產退役模式有同時退役、線性退役、延遲線性退役、正態分布退役等。同時退役模式指同一項資產具有相同的服役年齡,在達到平均服務年限時同時退出生產過程,可表示為 Sk,τ=1,τ=0,1,...,L-1,從而可將上述生產性資本存量公式轉化為:

年齡-效率函數包括(0,1)模式、線性效率遞減模式、幾何效率遞減模式和雙曲線效率遞減模式。如果選擇幾何效率遞減模式測算生產性資本服務,資產的生產效率隨著服役年齡的增加按照折舊率下降,表示為:

生產性資本存量計算公式:

此公式不能直接獲得資本的初始資本存量,可以采用增長率法和幾何效率模式下的年齡-效率剖面公式,計算第k類資本t時的資本存量:

令t=0,可以得到第k類資產的初始資本存量為:

其中,Ik,0表示第 k 類資產的初始年份投資,gk,I表示k類資產的年均增長率。
(3)使用者成本的計算方法
Jorgenson(2012)依據新古典投資理論的套利方程,推導出了資本的“租金價格”,即使用者成本,形式如下:


對資產實際回報率rk,t一般采用外生法和內生法確定。外生法是直接采用如國債收益率、公司籌集資金的利息率等外生指標,作為實際資本回報率的替代,或者按《OECD資本測算手冊(2009)》指出的用生產者借出利率與借入利率的平均值替代,這種方法完全定義了使用者成本這一概念。而內生法假定每一時期資本服務價值等價于國民賬戶體系中分配給資本類要素的收入,即營業盈余或混合收入。理論上這兩種方法測算的資本服務價值量應該沒有差異,但是由于實際生產活動中金融市場并不完善,且規模報酬可能改變,采用外生法計算的資本服務價值往往與國民經濟賬戶中定義的資本要素收入有很大差異。依據投入產出表中的行業增加值、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固定資產折舊額和營業盈余,可以計算出各項資產的實際回報率。公式如下:

其中,Vt表示t期的資本類要素收入或非勞動收入。對資本收入的計算,部分學者采用增加值減去勞動者報酬來確定;也有學者認為資本收入應等于營業盈余與固定資產折舊之和,由于沒有包括生產稅凈額,這種方法計算的資本收入可稱為資本凈收入。還有學者認為生產稅凈額的貢獻可分為兩部分,一部分來自勞動力的投入,另一部分來自資本要素的投入,故可按照勞動者報酬、營業盈余、固定資產折舊三者占比劃分生產稅凈額,屬于資本要素投入的那部分生產稅凈額與營業盈余和固定資產折舊之和便組成資本要素的收入。
(4)勞動投入的測算方法
由于現代社會存在兼職、加班等工作方式變化,簡單采用就業人員數量測度勞動力投入,反映不出勞動總工時的變化。《OECD生產率測算手冊(2009)》認為忽略短期勞動質量的差異,采用總工時數作為勞動投入量是最好的選擇。但是,勞動投入不僅反映勞動者的工作時間,還有勞動者的效率和技術。因此,對勞動投入的測度也需要進行質量調整。質量調整的一種方法是假設技術與職業、年齡、性別、健康、受教育程度等特征存在聯系,利用這些特征對不同行業的勞動投入進行交叉分類,建立關聯,進而反映這些特征對產出增長的貢獻以及它們之間的交互影響。另一種方法是為了方便計算采用少量特征進行調整,比如美國勞工統計局只根據受教育程度和工作經驗對工時數進行交叉分類,并假定產業間沒有區別,減少了變量之間的交互影響,從而確定反映勞動質量變化的數據。依據建立的交叉分類表,按照各個特征對應的勞動者報酬占比作為權重,將各個特征的勞動工時加總,即為質量調整后的勞動投入。

本文梳理了數字經濟的核心定義、狹義定義和廣義定義,核心的數字經濟是指數字經濟基礎行業,包括制造業中的通信設備、計算機和其他電子設備的制造以及服務業中的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狹義的數字經濟不僅包含數字經濟基礎行業,也包含依賴于數字產品和服務來支持自身運行的行業。廣義的數字經濟是將數字資本視為一種投入,包含所有運用數字產品和服務作為生產要素進行的生產活動。數字經濟具有替代性、高滲透性、高附加性、外部經濟性等特征。基于數字經濟的同質性原則,數字經濟產業分為數字經濟基礎產業部門和數字化賦能產業部門,其中數字經濟基礎產業部門分為ICT硬件制造部門和服務業部門;非數字經濟基礎產業部門中使用數字資本投入進行生產活動的產業部門為數字化賦能產業部門。
基于國民經濟增加值核算方法,闡述了數字賦能產業采用最終使用法、生產法和分配法核算增加值各部分構成,并分析了三種方法實施過程中面臨的數據采集問題、定價問題和計算問題。同時考慮數字經濟的替代性、滲透性等特征,基于增長框架的核算方法,梳理了數字經濟賦能產業部門數字經濟增加值核算框架及相關變量的核算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