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娟
英語學科是一門語言學科,不僅要學習語言知識,還要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理解他們的思維方式。另外,只有進行大量的語言輸入,才能順利輸出語言。“讀”是語言技能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語言輸入的主要環節之一。《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語言技能五級要求中對課外閱讀提出了明確要求:“除教材外,課外閱讀量應累計達到15萬詞以上。”(教育部2012)江蘇省南京市中考英語閱讀分值占總分的50%,足以說明閱讀在英語教學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在缺少真實語言環境的情況下,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感受和使用英語,英語課外閱讀應成為課堂教學的有效延伸和補充。然而,在平時的英語教學中,由于時間有限等因素,很多教師局限于課本中的閱讀語篇,或者將考試中的閱讀題作為課外閱讀補充,缺乏對學生課外閱讀活動的有效指導。下面結合教學實踐,探索如何開展初中英語課外閱讀。
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需要的不是強迫,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興趣對學生學習的影響是直接而可觀的。當學生對課外閱讀產生興趣時,就會激發出閱讀的內在動力,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初中生進行英語課外閱讀的主要方式是泛讀,即不需要認識文章中的所有單詞,也不需要逐詞逐句翻譯。課外閱讀的主要目的是培養語感,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理解他們的思維方式。英語課外閱讀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只有積累足夠的知識,才能在語言的使用和感知上有質的飛躍。教師在指導初中生進行英語課外閱讀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不同的學生對閱讀材料的題材和體裁有不同的偏好,有的喜歡歷史故事,有的喜歡科普傳記,有的喜歡經典文學,等等。因此,教師在選取英語閱讀材料時要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了解他們的閱讀偏好,從其閱讀興趣出發,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高慧 2016)。另外,教師還要注意英語閱讀材料題材和體裁的多樣化,使學生廣泛、深入地了解西方文化,既開闊視野,又積累語言知識,從而提高他們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
教師在精心選取英語閱讀材料的同時,還要關注閱讀文本的難度。對初中生來說,閱讀文本的難度主要取決于文本中的生詞量。英語課外閱讀以泛讀形式為主,如果文本中的生詞過多,給句子甚至語篇理解帶來障礙,那么學生的閱讀興趣就會大大降低。因此,在英語課外閱讀初始階段,教師可以推薦略低于學生當前閱讀水平的英語材料,如讓七年級學生閱讀六年級的讀物,先幫助他們培養閱讀興趣和閱讀習慣,再逐漸增加難度,使他們的閱讀能力逐漸與年級要求相適應。教師可給學生提供多種選擇,鼓勵他們根據自己的能力、愛好等選擇適合的課外閱讀材料,充分調動其閱讀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使他們能夠在英語閱讀中感受學習英語的樂趣。
由于課堂時間有限,教師往往以完成教材閱讀語篇的教學任務為主,課外閱讀一般讓學生課后進行,通常是考試中的閱讀理解練習。這種訓練著眼于培養學生的閱讀策略和技巧,以應試為目的,很難提升他們的興趣。久而久之,英語課外閱讀成為學生的學習負擔。因此,教師有必要定期開設課外閱讀課程,尤其在七年級起始階段,學生的學習任務相對較輕,這是培養其課外閱讀興趣和習慣,指導其開展課外閱讀活動的最佳時期。
英語報刊是許多英語教師開展課外閱讀的首選。它具有以下特點:(1)題材豐富,體裁多樣,知識涵蓋面廣;(2)內容通俗新鮮,關注時事新聞、熱門話題;(3)文字淺顯、圖文并茂、語言生動,貼近學生的現實生活。為了有效培養學生閱讀英語報刊的能力,提高其學習能力,教師可以運用以下策略:
1.介紹報刊常識及基本閱讀方法
在課堂上,首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用心觀察英語報刊,如版面設計、標題特點、文章類型等,并介紹英語報刊的基本常識,讓他們對英語報刊有比較全面的了解。其次,教師可以選取幾篇不同體裁的文章,向學生傳授閱讀方法和技巧,讓他們在閱讀中逐步掌握瀏覽、略讀和掃讀等閱讀方法,培養他們快速瀏覽并獲取信息和知識的能力。學生只有在不斷的練習中才能真正做到針對不同題材使用不同的閱讀技巧,并不斷提高自己的英語閱讀水平和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2.適當精講部分文章
教師選擇精講的文章應從學生的興趣、愛好出發,結合他們的語言水平,進行限時閱讀,以達到鍛煉、提升其閱讀能力的目的。如果學生對閱讀體裁比較陌生,教師在閱讀前可以使用圖片、音頻、視頻等補充相應的背景知識,以降低閱讀難度。例如,在學生閱讀What is life in space like?前,教師可以適當介紹“神舟十二號”從發射到進入太空的情況,或者播放相關視頻。這樣的背景知識可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文章內容,從而提升他們閱讀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此外,在有限的快速閱讀時間內,教師可以就寫作體裁、中心思想和寫作目的提出問題,幫助學生深入理解閱讀材料的內容。在精講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有意識地引導他們閱讀一些科普、歷史、哲學類文章,以彌補文本風格的單調。當然,在難度不斷加大的同時,教師應根據學生英語水平在不同階段的變化選擇合適的課外閱讀材料。
3.擴展相關單詞和短語
英語報刊文章,如科技類文章,生詞相對較多,成為學生閱讀的障礙。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可以講解構詞法,擴展單詞和短語,幫助學生積累更多詞匯。教師還可以指導學生結合構詞法及文章語境,猜測生詞,培養他們猜詞的能力,從而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
4.組織小組討論活動
英語課外閱讀可以分組進行。教師可以按照學習能力將學生分組,也可以鼓勵他們從興趣、愛好出發,自行分組,選擇不同的閱讀文章。在學生閱讀完一篇文章后,教師可引導其用英語總結、復述并表達對某些問題的感受和看法,加深他們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同時提高他們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
英文原著改編閱讀以眾多經典文學作品為基礎,是根據學生不同的學習階段,針對其閱讀水平改編的。
1.英文原著改編閱讀的意義
作為開展初中英語課外閱讀的助手,英文原著改編閱讀有以下實踐意義:
首先,文學作品中有許多引人入勝的故事,語言生動、抒情強烈、富有感染力、情節跌宕起伏,更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英文原著改編閱讀不僅符合《課程標準》對“讀”的要求,而且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更能培養其英語思維方式。
其次,經典文學作品擁有較高的文學價值,能更好地訓練學生的語言能力,引導他們思考人生,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和文學審美能力。在初中階段開展適合學生英語語言水平與心智發展水平的文學作品閱讀教學,將語言和文化、歷史和哲學等串聯起來,不僅能鍛煉學生的語言能力和學習能力,還能觸動著他們的內心,促進他們心智成熟,從而提升他們的思維品質和文化品格(趙紅娟 2016)。
最后,英文原著改編閱讀的開展有助于教師更新觀念,樹立“以人為本、全面發展”的課程觀和學生觀,同時促使教師不斷探索、優化閱讀教學方式,從而有效提高英語閱讀課教學質量。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閱讀外國文學作品,使他們在掌握知識的同時了解西方文化,體會中西方文化的不同。
2.英文原著改編閱讀的形式
(1)小組合作式閱讀。
即使學生對故事感興趣,面對長篇大論的語篇,依然會感到畏懼,尤其怕遇到生詞。為了降低學生的畏難情緒,教師將他們分成4人小組。在閱讀前,教師給出閱讀任務,如人物在本章節中情緒發生過幾次變化,變化的原因是什么等,引導學生有效閱讀。在小組合作過程中,學生會相互學習、鼓勵,共同探討、分析。這樣的閱讀方式大大增加了英語課外閱讀的趣味性。
(2)表演show。
經典文學作品中對人物的動作、神態、語言的描寫十分細致,很多片段適合作為情景表演的素材。教師可以有效利用文學作品,鼓勵學生自由組隊,選取最感興趣的故事情節,用表演的方式闡述自己對文章的理解。由于不同學生閱讀同一個故事情節的感受不同,他們表演的故事會有所不同。通過這類活動,不僅能加深學生對作品內容的理解,而且能激發他們進一步閱讀的興趣。
(3)借助思維導圖閱讀。
經典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往往較多,這在日常課外閱讀材料中很少見。甚至學生的英文名字都使用Simon、Millie的縮寫。隨著故事中人物數量的增加,情節的趣味性和復雜性也隨之增加。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閱讀和理解作品內容,教師可以引入思維導圖。思維導圖是一種行之有效的閱讀輔助工具。比如,福爾摩斯系列故事叢書,以Sherlock Holmes:The Emerald Crown為例,第三章中有很多人物。教師可以鼓勵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根據故事情節畫出人物關系圖(見下圖),幫助他們理清故事中的人物關系,加深他們對情節的理解。這個過程不僅是閱讀的過程,還是鍛煉思維品質的過程。

人物關系圖
(4)開展“小小老師”活動。
教師可以選取一些經典的語言片段,鼓勵能力較強的學生精讀,設計相關問題,并在課堂上展示,分享心得。然后,讓這些能力較強的學生以“小小老師”的身份帶領其他同學一起閱讀。這個過程不僅能讓學生的閱讀能力得到充分鍛煉,還能給他們提供展示自我的平臺,使他們形成良性競爭。最終所有學生都能得到發展,都能有所收獲,并保持持久閱讀的信心和動力。
綜上所述,初中英語課外閱讀活動的開展既培養了學生的閱讀能力,提高了他們的自信心和合作能力,又發展了他們的個性和創造性,激發了他們持續閱讀的興趣和熱情,還提升了他們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在以后的教學中,教師要加強對學生英語課外閱讀的指導,讓他們有更多機會接觸地道的英語,使他們的英語思維水平和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得到提高,為以后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