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昭
摘要: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新聞翻譯成為我國廣大人民群眾了解世界的有效手段,其涉及的領域逐年增加,新聞翻譯的意義也越來越深遠。新聞翻譯工作是一項利用中文的語法和文字對新聞進行再創作的過程,因此新聞翻譯肩負著促進文化交流、傳播科技進步、倡導社會文明的責任。每個國家都具有悠久歷史,同時也具有獨特的文化背景,所以需要通過翻譯的方式來讓我國人民群眾增加對世界文化的深刻認識,可見新聞翻譯是我國廣大人民群眾與世界之間交流的橋梁。但由于社會發展迅速,在近些年的新聞翻譯工作中時常出現文化流失現象,本文將從文化流失現象為切入點對新聞翻譯工作目前存在的問題以及今后的發展方向提出建議,旨在提高我國新聞翻譯水平,促進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
關鍵詞:新聞翻譯;文化流失;建議
近些年,我國廣大人民群眾越來越多地通過新聞媒體了解各國的風俗習慣、文化內涵。這其中不乏由我國新聞工作者不斷深化新聞翻譯工作而為廣大人民群眾帶來的便捷條件。世界各國間近年來的文化交流越發密切,因此對新聞翻譯工作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為了加深對各國文化的了解,許多新聞工作者不辭辛勞、背井離鄉,遠赴他國記錄真實的新聞內容,新聞報道最重要的就是時效性和真實性,如果新聞工作者在翻譯過程中出現了誤差,便難以準確地向受眾傳遞信息,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文化流失現象,該問題是我國目前新聞翻譯工作中急需解決的問題。
一、各國文化差異概述
各國文化受歷史經歷、地理位置、生活習慣等因素的影響,在文化方面有著明顯的差異,如巴西人民生活在亞馬孫平原上,氣候炎熱,因此巴西文化中豪邁、闊達的精神更多一點;冰島人民生活在大西洋的最北端,常年寒冷,因此冰島文化更加內斂、深沉。可見,不同的國家之間的文化也存在著顯著的差異[1]。此外,各國文化差異最為直接的體現就是所使用的語言不同,各國的語言在字形、字音、句式結構、語法等方面都有著不同。例如,在英語中動詞具有不同時態,而漢語是通過助詞來表示動作的時間。因此,為了加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就必須要解決語言上存在不同的問題,新聞翻譯工作為國家之間的文化交流提供了渠道,同時各國之間文化交流的大環境也為翻譯工作的不斷進步起到了促進作用。
二、新聞翻譯文化流失情況現象分析
(一)對文化背景認識不足
很多時候,造成新聞翻譯文化流失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新聞翻譯人員對各國文化背景認識不到位。以英語翻譯為例,英語中包含很多諺語,在翻譯過程中應該尋找漢語中類似的諺語進行替換,如果只是直譯就會造成受眾在觀看新聞時只能從字面上理解新聞,卻不能感受到其背后的含義。每個國家都有源遠流長的歷史,[2]如果在新聞翻譯工作中不認真去學習各國文化背景,就難以準確進行新聞翻譯工作,導致其出現文化流失的現象,進而影響我國與他國之間的文化交流和共同發展。隨著現代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與他國之間呈現出文化大融合的趨勢,不斷加強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作用可以有效促進我國經濟發展。正是由于各國之間文化交流的重要程度日益凸顯,許多新聞報道過于追求時效性而忽視了內容的質量,對他國文化中的習俗、語言等方面缺乏深刻、系統的認知,影響了新聞報道的正面作用。
(二)文化翻譯之間的差異
很多時候,由于新聞翻譯人員對各國文化翻譯之間的差異把握不到位,造成了新聞翻譯質量不高的情況。現如今我國新聞翻譯存在文化流失的原因與新聞翻譯質量不高有著直接的關系,由于每個國家的語言都具有自己的語系,在不同語系中都包含著自己說話習慣和用詞規則,造成了翻譯中的文化差異。這其中尤其以多義詞和新詞術語的翻譯最為明顯,在新聞翻譯中不準確率和錯誤率非常高,特別是在翻譯中時常會出現一詞多義的現象。這種同一個詞在不同語境可以表達不同的含義為新聞翻譯工作帶來了極大的困難[3]。當下社會發展迅速,新詞術語層出不窮,不論是人民的日常生活還是科技、政策等更高層次的改革都在發展的進程中創造出很多新詞匯,如果新聞翻譯人員沒有及時地更新自己的知識儲備,就會無法快速、準確地完成新聞翻譯工作,進而影響新聞信息的傳遞。
除此之外,各國語言之間本身具有差異性,如語言含時態上的差異。以英語為例,其有明確的時態來表示動作的時間,而漢語則沒有時態的概念,漢語通常是借用助詞來表示動詞的時間,如“我來過這個地方”中的“過”表示過去[4]。
在進行英漢翻譯工作時,如果無法準確把握住時態的表達,那么翻譯出來的內容就有可能與本意相差甚遠。時態明確表達著動作的發生時間,對于人們理解信息有很大的幫助。但以往由于水平有限,很多涉及新聞的翻譯都會或多或少地出現時態翻譯的不準確,使翻譯后的內容與原文本意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同時,英語和漢語兩種語言除了具有動詞時態上的差別,在語法和語句結構方面也有很大的差別,對英語語言的語法結構如果理解得不夠透徹,很容易在翻譯的過程中出現錯誤結構,使翻譯后的新聞內容與原文本意背道而馳。語法結構是學習一種語言的基礎,只有深刻理解語言的語法結構體系才可以語法結構為基礎去不斷豐富和完善該語言的知識體系,因此翻譯英語新聞的第一步就是學習英語的語法結構,了解它和漢語語法結構的區別,語法結構理解得越深刻,翻譯出來的內容就越有可能準確并且貼近英語使用者的習慣[5]。
(三)缺乏評定新聞翻譯文化的標準
新聞翻譯目前還沒有一個標準的評價體系來規范翻譯結果的好壞,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受大環境的影響,只有極少數人可以在進行新聞翻譯工作時準確把握內容重點并將其精準地翻譯出來,很多新聞翻譯人員都會呈現出一種急于求成的心態,過分關注翻譯速度而忽視了翻譯質量,這樣的現象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因此,新聞翻譯行業也需要出臺一套有參考價值的、對翻譯工作有指導意義的新聞翻譯標準,對翻譯工作進行嚴格的要求,通過標準來不斷提高新聞翻譯的質量,也同樣對提高新聞翻譯人員的工作能力有很大幫助,讓水平不夠的新聞翻譯人員可以清楚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在今后的學習和工作中有針對性地進行提高,一舉兩得,事半功倍。
三、新聞翻譯中方文化流失規避策略
(一)嚴把新聞專業翻譯人員關口
古人韓愈曾這樣告誡后人:“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這句話的意思是將專業的事情交付給專業的人去完成,就可以很好地保證完成質量。為了降低新聞報道中的新聞翻譯導致的文化流失問題,第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就是培養專業的新聞翻譯人員,培養的目標可以在新聞專業的學生和小語種學生中甄選。這些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就已經對各國文化和語言有了系統的了解,其學習能力更強,吸收速度也更快,效果更好,后期再有針對性地對他們進行實踐化的新聞翻譯培養,就可以在短時間內提高工作效率。在文化大融合的時代背景下,國外青年來中國發展的越來越多,他們學習了一部分我國的文化知識,同時還有著扎實的本國文化積累和語言使用經歷,相較于其他人而言,這些青年在新聞翻譯中對文化的把握會更加準確,因此對于發揚本國文化更有信心,選擇他們來作為專業的新聞翻譯人員也是非常明智的選擇。
(二)摸清新聞事實
由于各國文化間有著明顯的差別,因此新聞翻譯人員在進行翻譯時要注意用詞與語法結構,避免在譯文中出現人民群眾不理解的晦澀詞匯。摸清新聞事實主要是指在翻譯時理解原文作者的寫作背景與寫作意圖,以此為出發點進行翻譯,更能保證譯文的準確性。為了更好地提高新聞翻譯人員的理解能力,可以在必要時切實地走進工作和生活當中,去接觸、體驗那些在新聞報道中出現的內容。例如,筆者曾于去年參與了多期《如何預防新冠肺炎》的專訪節目的制作工作,深刻理解了疫情防控意識宣傳對于后疫情時代人民群眾生命安全的重要作用;筆者還曾與科室人員遠赴他國參與了當地文化節的舉辦工作,在現場學習了相關工作,了解了當地的文化,提升了自身業務能力的同時,也明白了文娛活動對于豐富人民群眾業余生活和精神世界的作用。當真正走進一個場景時,對于這個場景的體會才是最直接,也是最深刻的。
(三)確保新聞翻譯的精準性和有效性
相較于其他類型的內容而言,新聞報道的影響力更大、傳播面更廣,也正因如此,新聞報道中的翻譯工作的要求也就更高。為了保證新聞報道中翻譯的準確性,需要以一定的翻譯技巧為基礎,盡可能地減少文化流失。具體措施主要包含以下四個方面。
1.深入了解新聞背景,構建準確的詞序
為了保證新聞報道中翻譯的準確性,需要新聞翻譯人員對所翻譯語言的文化背景有著深刻的了解,具有專業的能力,一是新聞報道能力,二是翻譯能力。新聞翻譯人員在翻譯的過程中可以由淺入深逐步進行,第一步先通讀原文,理清原文內容的大致脈絡,初步理解原文作者想通過原文表達出來的思想內涵,并標記出原文中的重點和難點,為下一步的翻譯工作打好基礎;第二步需要在第一步的基礎上開始進行原文的初步翻譯,在這個過程中要保持大局觀,以寫作背景為基礎,不改變原文的中心思想;第三步是對翻譯內容進行更細致的完善和優化,在這個過程中需要保持平穩的心態,耐心細致地針對翻譯初稿中的重點和難點進行考量,選擇更恰當的形式表達。
對于新聞中涉及民生話題的內容要更加仔細,因為民生話題是人民群眾最為關心的內容,切實地影響著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必須將內容以易于理解的形式表達出來,有利于廣大人民群眾通過翻譯后的新聞了解到各國之間的文化差異,理解新聞報道所要傳遞的信息。
2.重視文化背景和原文的行文思維
在保證新聞報道翻譯準確性的同時,還需要對文化的歷史背景進行了解,并在閱讀中掌握原文作者的寫作思路和表達方式,在尊重原文的基礎上進行翻譯,以此來保證傳遞到讀者面前的是更利于其閱讀理解且不改變原文思想的譯文[6]。
新聞翻譯人員應該提高對各國文化背景的重視程度,通過不斷的實踐來積累不同民族、不同語言的表述差異,掌握翻譯的變化規律,最大限度上保證譯文與原文的內容一致[6]。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借用一切機會進行積累,如閱讀外文文章、觀看外語節目等,在潛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翻譯水平,為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提高新聞翻譯工作的準確性,減少文化流失。
3.注重新詞術語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的日常生活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著改變,不斷有新詞術語出現。但在對這部分詞匯進行翻譯時就會出現很多困難,目前在進行新聞翻譯時主要是通過音譯的形式將新詞術語翻譯過來,雖然保證了翻譯的準確性,但是卻忽視了詞匯本身的含義,直接的音譯給讀者理解信息帶來了很大的困難。正因如此,新聞翻譯人員也應該對新詞術語有一定的了解,爭取還原詞匯語境,盡可能地保證翻譯的準確性。
一方面,要明確原文寫作背景,深刻理解詞匯在原文中的含義,并找到恰當的、與之對應的詞匯進行替換。
另一方面,當新聞報道中涉及我黨的重要指導政策和方針時,應明白這些內容與民生息息相關,需要從主觀上提高對這些內容的重視程度,對于把握不好的部分可以咨詢相關專業人員,通過他們的協助來完成內容的翻譯工作,保證官方內容翻譯的權威性和準確度。
4.加快新詞術語的統一與規范
除了要對新詞術語進行準確翻譯以外,還需要建立起一套標準的體系來規范新詞術語,以此提高翻譯工作效率。新詞術語的翻譯難度大也是導致文化流失現象出現的原因之一。所以,新聞翻譯人員在實際工作過程中要加強對新詞術語的歸納與總結,盡早制定出一套標準化體系規范新詞術語,為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提高工作效率。第一,可以以省、市為單位,將區域內所有新聞媒體聯系在一起,每家新聞媒體選擇專業的新聞翻譯人員,組建新聞翻譯協會,最終確定出一致的翻譯原則;第二,要促進區域外的新詞術語的統一。通過將新聞翻譯協會制定的原則規范編撰成冊的方式,在全國進行發行,從而為更多的新聞翻譯人員提供參考和幫助。當然,最為有效的是從國家的層面出臺新聞翻譯中新詞術語的統一規范,從而更好地保證新聞翻譯的準確性,避免新聞翻譯中文化流失的現象。
四、結語
隨著社會水平的不斷提高,人民生活需求早已從溫飽轉變為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增強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就需要重視各國文化之間存在著鮮明的差異性,盡管新聞翻譯工作為文化交流搭建起溝通的橋梁,給我國廣大人民群眾了解世界帶來了機會,但是隨著新聞翻譯工作的開展,文化流失的現象時有發生。因此,要格外重視翻譯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尤其是在新聞報道中涉及的語言翻譯工作更需要在保持準確的同時正確地表達出原文的內容,便于他人理解新聞信息的含義。
參考文獻:
[1] 陳袖梅.跨文化視角下新聞翻譯策略探析[J].海外英語, 2020(10):15-16.
[2] 張威.跨文化傳播視域下對外新聞翻譯與傳播策略[J].新聞戰線,2019(6):45-46.
[3] 王昊墊.對新聞英語翻譯與跨文化意識問題的解析[J].英語廣場,2019(3):43-44.
[4] 徐璩.跨文化思維在英語新聞翻譯中的應用[J].新聞戰線, 2019(4):124-125.
[5] 杜開懷.等效與目的的整合:翻譯研究新論[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20.
[6] 卞建華.傳承與超越:功能主義翻譯目的論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