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術期刊不僅是傳播、展示高水平學術成果的學術平臺,更需要在服務時代發展、引領學術方向、推動學術創新中擔負起引領作用。新時代,中國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學術期刊應積極回應時代要求,堅守初心,堅持守正創新的原則,發揮學術期刊整合學術資源,構建學術共同體的優勢,通過破解時代問題、設置學術議題、促進跨學科交流、培育學術新人、凈化學風、推動建設綜合評價體系、擴大對外傳播和交流等方式實現對學術創新的引領。
關鍵詞: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期刊;學術創新;方法;原則
基金項目:全國高校文科學報研究會編輯學項目:新時代高品質學術期刊引領學術創新研究(項目編號:YB2021048);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美好生活導向下的消費文化轉型及引導機制研究”(項目編號:21KSB090)階段性成果。
習近平總書記在給《文史哲》編輯部全體編輯人員的回信中明確指出,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期刊的時代任務,即高品質學術期刊在新的時代條件下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引領學術創新、努力繁榮哲學社會科學。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學術期刊,尤其是人文社會科學期刊要積極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三大體系,主動承擔時代責任,引領并推動學術創新。
一、學術期刊引領學術創新的主體定位
學術期刊是學術傳播的載體,以及時準確地傳播學術成果、反映學術前沿為首要任務。通常意義上,學術期刊作為傳播知識成果、表達學術觀點的文本實體形式,處于相對被動的客體地位,是學術趨勢、動向、發展、變動的一種客觀映象。但學術期刊在策劃議題、組織稿件、甄別稿件、參與學術共同體等過程中也發揮著引導和把關的作用。目前,學術期刊學術傳播載體的客體定位十分明確,而作為促進學術創新、知識增長的主體定位卻有待加強[1]。學術期刊能夠包容和承載不同的學術觀點,長期穩定地聯系著作者、讀者以及相當部分的學術專家。學術期刊更容易打破學術邊界的局限,實現不同圈層學術人的邊界融合,能夠更加便捷地發起學術討論、思想爭鳴進而形成學術中心問題的聚焦、激發學術創新。學術期刊能夠通過回應時代發展、關注實踐問題帶動學者超越個人研究興趣的限制在學術上實現時代話題、實踐問題、學術議題的融合發展。因此,利用學術期刊現有平臺資源,借助專家支撐,打造符合期刊學術方向和期刊層次的科學共同體應成為學術期刊引領學術創新的主體定位形式。學術期刊應成為參與學術活動,組織學術對話、促進學術爭鳴與創新的主體機構。確立學術期刊在學術創新中的主體定位有利于發揮學術期刊的主動作用,推動學術創新發展。
二、學術期刊引領學術創新的方法
(一)設置時代議題、現實議題,引領理論創新
選題策劃是學術期刊發揮主動性引領學術創新的重要方式。一方面,選題策劃需要及時追蹤學術動態,準確把握學術界的熱點問題、前沿問題;另一方面,需要敏感洞察學術發展的潛在方向,緊密結合時代發展需求。這兩個層次不可偏廢,學術期刊通過設置反映學術動態和前沿的學術議題,聚焦學術熱點,能較好地完成學術期刊傳播學術成果、傳達學術聲音的載體功能。回應時代需求,洞察學術發展的潛在方向、挖掘學術發展新的增長點則是學術期刊形成自我風格,發揮引領學術創新主體作用的表現。當然,學術期刊并不能僅依靠自身能力實現這一任務,需要深入發揮學術共同體的作用,推動學術共同體的學術生產和創新。學術期刊要通過主動策劃議題,針對時代難題、現實問題,尤其是針對時代發展的節點性問題以及在新形勢下既有理論無法回答的現實問題,積極組織、引導學術界發聲,形成學術焦點,集中學術力量破解難題,實現理論創新。
(二)立足中國道路、詮釋文明新形態,引領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創新
中華民族在偉大復興的征途中創造了舉世矚目的中國經驗,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實踐模式和發展路徑。新的重大的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要求在學術上得到呈現和解答。學術期刊要立足中國道路、聚焦中國問題策劃開展長期系列選題,引導學界構建新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表現中國立場,發出中國聲音。目前,我國學術理論體系還沒有與我國社會發展的新實踐、新成果實現同步成熟,迫切需要創新性建構。 學術期刊要把握時代的變化,根據時代議題的轉變,促動以學術把握社會發展的主要矛盾、揭示主要問題,引導并組織學界通過積極有效的學術討論將時代和實踐中的問題變成學科中的議題,形成學術的命題,進而促進學科體系的發展和建設。學術期刊不但要關注學術觀點、概念、方法論的創新,而且要著眼于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建設的宏觀全局,堅定學術自信,尊重學術發展規律,循序漸進、持續積累,通過發揮引導作用推動中國哲學社會科學三大體系的創新性建構。
(三)推動學術共同體跨學科對話、實現視域融合,引領學術范式的創新
當前學術共同體的發展規模較為龐大,學科細化程度不斷加深。學術研究深入、專業,產生了眾多學術成果。每個學術共同體都有共同的理論基礎和價值取向,同時也存在著學科研究越深入學科視域越狹窄的問題,并且對時政問題普遍不夠關切,對存有爭議的理論問題回應不積極。新時代的發展急需理論界做出回應,這種回應應該是綜合性的、現實性的,尤其需要突破學術領域和學科界限的交融性研究成果的支持。學術期刊在學術共同體的建設和發展中應該承擔起引領的作用。因為學術期刊能夠接受和展現差異性的學術觀點,在理論議題和時代話題為中心的策劃過程中,能夠更容易地組織不同學科、不同圈層學術人打破學術邊界的局限進行學術爭論和學術討論,實現邊界融合。學術期刊還能夠通過主題出版、專題策劃引領跨學科研究和對話,吸收融合不同學科的研究方法和研究進路,推動研究方法的創新,進而推動學術范式的創新。
(四)培育學術新人、吸納新思想,引領學術思想創新
學術新人是學術研究的生力軍,在學術發展的整體序列中,青年學者是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術傳統的繼承者、未來學術發展方向的開拓者[2]。作為學術新人,青年學者精力充沛、思想活躍、視角新鮮、開拓性強,更易于突破常規,創生新思想、新理論。學術期刊要積極扶植學術新人,拓展學術新人發聲的空間。可在組稿和策劃過程中要考慮作者職稱、年齡的組配,為中青年作者預留空間;可根據學術期刊自身情況定期或長期設置針對青年學者的學術專欄;可開展青年學者征文活動,為優秀青年學者提供脫穎而出的機會。同時,學術期刊還要為學術新人做好把關護航的工作。相對進入理論成熟期的作者、名家,青年學者雖然更具銳氣和創造力,但是也存在著理論積累相對薄弱、理論態度稍顯偏激、理論觀點相對稚嫩、粗糙、理論研究易與實踐相脫離等問題。這就需要學術期刊做好把關和服務的工作:一是學術期刊要嚴格把好政治關,確立學術成果的正確價值導向,杜絕政治錯誤;二是學術期刊要嚴格把好學術關,支持青年學者發表學術文章并不等于要降低學術期刊選稿的學術標準,要堅持學術標準,以質取稿。在為青年學者做好服務方面,主要體現在學術期刊要為青年學者做好學術引路和學術培養的工作。在選稿過程中要善于發現青年學術文章中的學術閃光點。對于具學術價值、有學術潛力可以挖掘的青年學者文章,學術期刊要積極組織專家進行審稿給予修改機會和修改意見,幫助青年學者凝練學術觀點、展現學術創新、形成成熟文章。
(五)加強對外傳播、增進文明互鑒,引領文化創新
加強對外傳播和交流、增進文明互鑒,引領文化創新也是學術期刊引領學術創新的重要途徑。我國的學術期刊發展較為迅速,在種類、數量上實現了大幅度提升,但在國際傳播力和影響力上還存在發展的短板。一方面,學術期刊要加強國際化建設,在外文出版、國際發行等方面積極探索,建立符合國際化標準的編輯流程、評價體系、傳播平臺,積極傳播中國學術界的創新性成果,推動中國學術的世界性發展。要樹立中國學術的自信,提升學術質量和創新性,探索新的學術話語表達方式,打造中國學術的世界話語權;另一方面,學術期刊要著力推動學術的國際對話和交流。文化自信并不等于否認文化多元,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明新形態也不等于否認其他文明形式。2019年,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指出:“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2],文化的創新恰恰來自于文明的對話和互鑒。
三、學術期刊引領學術創新的原則
(一)把握好守正與創新的辯證關系
創新的前提是守正。第一,學術創新要守方向道路之正,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秉持對時代、國家和民族的高度責任感,堅持文化自信與理論自覺、學術自新相結合,實現學術原創和思想更新。不能為學術出新而漠視政治立場混淆政治是非,不能為博學術出位而濫用批判視角。學術期刊要堅持守正原則,把握好守正與創新的辯證關系;第二,學術創新要守文化之正,學術創新是在繼承中的發展,要在文化積淀和學術傳統的傳承中進行創新。人文社會科學的發展不同于自然科學,學術創新極少以轉折性、顛覆性的方式出現,往往是在長期理論積累的基礎上進行延伸、豐富、拓展和揚棄,進而產生新觀點和新思想。這根本取決于歷史的延續性和文化的傳承性,基于此,學術研究中不能搞破壞式、中斷式的所謂學術創新。學術期刊在支持和引領學術創新的過程中要充分考察學術成果是否符合創新性標準,考察學術成果的目的、前提、基礎、前景、支持和鼓勵那些具有正確導向、學術使命、理論積累、系統思考的創新性成果。
(二)堅持學術創新的突破性與持續性的統一
學術創新必須具備突破性的內容。打破舊有成見、突破傳統學術格局、創新學術思路,使用新風格的話語形式都是學術創新的表現,無論哪種創新方式都是對學術慣性和學術惰性的挑戰。這就需要良好的學術生態來支持和保障這些創新。學術期刊在審稿和刊發的過程中,要能夠發現和接納具有突破性的文章,不拘泥于固有風格、固定模式,突破審稿選稿中程序化傾向,保護學術發展的多樣性,為學術創新提供契機。同時,學術創新還要具備持續性的特點,要有持續性的學術動力,要具有持久的學術生命力和未來發展方向。一些學術文章常從角度上出新,尋求視角的新意和突破點,但在學術觀點的創新和學術體系的創新中卻無以為繼、沒有后勁,無法形成持續性的創新成果,這就使學術創新成了曇花一現和過眼云煙。需要警惕的是,在學術創新中缺乏學術理想、定力不足、目的不純,為創新而創新,搞功利主義、形式主義的學術內卷式創新,搞偽創新、假創新。學術期刊在支持和引領學術創新的同時要重視對學術創新的判斷和鑒別,保證學術創新的突破性與持續性相統一。
(三)堅持綜合性的學術評價標準
學術創新包含了創造和更新的雙重含義,基于原有的理論體系很難評價和界定學術創新的價值,這就需要建立更加綜合、全面的學術評價標準。第一,學術創新評價需要定性與定量的結合。目前在學術期刊的評價體系中,定量評價占據主導地位,使單純追求影響因子和轉載數量等的學術研究導向突出,這種導向不利于支持、鼓勵和包容學術創新性思想。學術創新性成果不能單純以下載量、引用量、轉載量來判斷,更多的是在對時代問題、現實問題的回答和反思中,在學科體系發展和建構中,在學術范式的演進中體現價值,定性評價尤為重要;第二,學術創新評價需要短期與長期結合。學術創新的成果具有突破性、批判性、開創性、前瞻性,接受創新思想需要時間的檢驗,尤其是人文社會科學類成果很難在短期內獲得全面反饋,因此期刊評價要將短期評價和長期評價結合起來,單純以年度為單位的評價周期難以得出客觀評價結果;第三,學術創新評價主體需要開放性和綜合性。由于評價主體長期依賴少數權威機構,評價標準和方式逐漸固化。學術創新需要更多的評價主體的參與,尤其是專家、學者、實踐性機構等非權威性評價主體,評價主體的開放和綜合能夠使評價結果更加客觀、全面,更有利于對學術創新的支持和保護。
(四)堅持嚴格學術規范、務實學風
學術創新需要以良好的學術生態作為外環境。嚴格的學術規范、務實的學風是構建良好學術生態的前提。學術期刊在構建良好學術生態,建設嚴格學術規范、務實學風上同樣具有重要作用。學術規范既包含技術層面的規范,如研究成果署名的規范、投稿程序的規范、引文的規范、研究數據收集、使用的規范等,也包含道德層面的規范,如學術誠信、學術自律等。學術期刊本身的技術規范要求基本能夠達到在技術層面對學術規范進行有效的監督和改進。學術期刊要在反對學術腐敗、促進學術誠信、引導學術自律方面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學術期刊要以學術水平和學術價值的高低作為選稿的唯一準則,杜絕學術交易;堅持開放原則,杜絕學術地方主義;堅持學術公平公正原則,不搞學術吹捧或學術打壓;積極引導學術界端正學風、踏實文風;堅持學術誠信原則,尊重和保護學術原創成果,支持學術創新;堅持科學精神、求實精神、引導學者踏踏實實做學問,不搞嘩眾取寵、不搞標新立異;研究真問題、真實研究問題、實現問題求真。唯有如此,方能扎實推進學術創新。
四、結語
發揮學術期刊引領學術創新的主體作用,有利于避免學術內卷化,推動學術研究恢復主體性和原創性;有利于推動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回應現實問題,破解時代難題;有利于推動中國優秀傳統文華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有利于推動學術界構建中國特色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形成思想共識和自我主張。
參考文獻:
[1] 侯冬梅.從知識傳播到知識增長:學術期刊作為科學共同體的形態定位[J].理論探討,2016(3):174-176.
[2] 習近平.深化文明交流互鑒 共建亞洲命運共同體——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9(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