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靜
摘要: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媒體的傳播環境和傳播形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新媒體的出現和發展推動了不同媒體平臺之間的交互融合,大眾傳媒的發展逐漸進入了融媒體時代。近年來,短視頻以其合理的時長、豐富精彩的內容、客觀廣泛的報道等優勢為大眾傳播我國時政和民情,獲得了高度歡迎。部分地方黨媒借著短視頻的“東風”獲得了較好的傳播效果和較快的發展。本文以短視頻為傳播方式的視角探索地方黨媒如何在融媒體時代獲得更好的發展,從而更好地滿足受眾日益增長的多樣化需求。
關鍵詞:短視頻;黨媒;制作;交互性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尤其是網絡信息技術的進步,新的傳播方式和媒體平臺不斷涌現,媒體的傳媒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和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的傳播速度更快,傳播內容更豐富,傳播方式也更多樣。新媒體的出現和發展推動了不同媒體平臺之間的交互融合,我國也進入了融媒體時代。新媒體的巨大優越性獲得了行業內的高度重視,也引起了黨和政府的高度關注。
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指出,黨報、黨刊、黨臺、黨網等主流媒體必須緊跟時代,大膽運用新技術、新機制、新模式,加快融合發展步伐,實現宣傳效果的最大化和最優化。在黨中央的號召和要求、部署下,各地方黨報黨刊等黨媒逐漸開始大膽面對新環境,主動運用最新傳媒科技,不斷創新制作方式、傳播途徑和報道內容,改變以往嚴肅繁雜又枯燥無味的大篇幅材料報道,轉而通過微信公眾號、頭條號、抖音、快手新等媒體傳播平臺,使枯燥的新聞可視化、可聽化,并可下載、可轉發、可評論,人們隨時隨地都可進行信息的接收和轉發,豐富了新聞媒體的“產品線”,獲得了人們的歡迎和支持。[1]
據統計,如今抖音APP的每日活躍用戶已經超過了8億,快手APP的日活躍用戶則超過了3億,微信小程序的日活躍用戶也超過了4.5億。巨大的流量帶“火”了短視頻,在這種情況下,部分地方黨媒借著短視頻的“東風”,依靠自身的媒體品牌,建立起自己的黨媒短視頻,利用自身的權威性、客觀性、交互性、娛樂性等優勢傳播各地方相關的時政要聞和民生新聞,這種“接地氣”的傳播方式獲得了受眾的高度認可,滿足了人們多樣化的需求,在獲得了較好傳播效果的同時也推動了地方黨媒自身較快的發展。[2]《焦作日報》作為河南焦作當地的黨報,近年來也開設了“焦作日報”視頻號,視頻號由社內的編輯專人維護和運營,將平時報紙上的新聞視頻化、動態化,將平時只能拿到報紙才能了解新聞的閱讀狀態便捷化,只要受眾有手機,就能隨時隨地接收新聞資訊。“焦作日報”視頻號還設置了提醒功能,重要的新聞還會主動提醒受眾進行觀看。另外,根據受眾需求,“焦作日報”視頻號上還開設了“本地資訊”“便民焦作”和直播欄目。自視頻號開通以來,多個新聞視頻作品的觀看量突破10萬,取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
近年來,我國各級新聞媒體紛紛建立了自身短視頻,但是由于運營者的專業技術能力不足,掌握并運用高新技術能力的缺乏、監管部門的不到位、創新性的缺失以致各級新聞媒體的短視頻發展水平參差不齊,粉絲數量多少不均,尤其是一些地方黨媒,由于自身力量薄弱,受眾市場小,導致自身的短視頻發展受限。[3]
一、短視頻傳播的概念、特征及內容
(一)概念
短視頻一般指的是視頻播放時間長度在30秒-3分鐘之間,經視頻終端或移動視頻終端攝錄并通過互聯網進行共享傳播的視頻,其視頻形態主要有微紀錄片、微電影、短視頻、Vlog等形式。
(二)特征
自媒體短視頻門檻較低,公信力較差,與之相比,黨媒短視頻具有權威性、客觀性、交互性、高傳播性、即時性等特征。各地方黨媒都始終堅持黨的領導,在地方的新聞宣傳報道中起主導作用,在地方具有絕對的權威性和無可比擬的公信力。由于短視頻這種群眾喜聞樂見的傳播形式,拉近了黨媒和受眾的距離,人民群眾參與進來在黨媒短視頻中評論、點贊、轉發等行為不僅能讓各地方黨媒與民眾客觀的交流相關的所思所想,更能讓民眾更好地了解時事新聞。[4]另外,和電視媒體相比,黨媒短視頻不需要太昂貴的設備,一般都是微單相機或手機就能完成制作發布,其低準入性也關聯著黨媒報道的創新性、即時性和高傳播性,能讓地方黨媒的宣傳內容獲得廣泛高效的傳播。
(三)內容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致中國國際電視臺(中國環球電視網)開播的賀信里強調,要堅定文化自信,堅持新聞立臺,全面貼近受眾,實施融合傳播,以豐富的信息資訊、鮮明的中國視角、廣闊的世界眼光,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讓世界認識一個立體多彩的中國,展示中國作為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良好形象,為推動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貢獻。習近平總書記的指示為我國新聞黨媒短視頻的發展指出了正確方向。從內容上來看,地方黨媒短視頻內容主要涉及國內外新聞、生活日常視頻、科技前沿探索、衛生安全知識等內容。[5]抖音“央視新聞”,粉絲數超1.3億人、累計獲贊55.1億,作品內容涉獵科技創新,讓高科技走進我們的平常生活,如《袁隆平團隊雜交水稻雙季畝產破1600公斤》;記錄著我國航天領域的偉大成就,如《神舟十三號航天員進駐中國空間站》;醫療健康領域,如《喝咖啡對身體有害嗎》;而文化藝術短視頻《黃梅戲反詐宣傳》以唱黃梅戲的娛樂輕松的方式警示大家謹防上當受騙,普及反詐知識,打破了以往大眾固守于電視機前才能看到的一些固定模式化的視頻場景,對外彰顯出了大國風范和國民風貌,對內宣傳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了正確的社會輿論。
二、融媒體時代地方黨媒短視頻傳播的現狀
伴隨5G技術的發展和網絡環境的日益完善,我國網民的數量持續飆升。據媒體調查顯示,截至2021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11億,互聯網普及率達71.6%,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各地方黨媒結合各自發展現狀大膽運用新技術、積極采用新模式,應用5G+4K+VR+AI、Vlog、MV等短視頻互動式體驗,讓短視頻多維度參與并展現新聞報道的內容。這些傳媒新技術的使用,使受眾身臨其境接收新聞信息的同時也了解了國內外重大新聞事件的發展。例如,央視主播康輝的大國外交最前線Vlog播放量超2300萬,每支短視頻獲贊量超36萬。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記者紫童的兩會Vlog中采訪全國政協委員們建議設立全國的專業性話劇獎項、怎么為鄉村培養一批優秀的人才、將祁連山生態保護納入黃河流域的重點范圍等內容,這些短視頻內容翔實、短小精悍,直擊受眾的關注點和關心領域,滿足了在新媒體環境下受眾對新聞產品的個性化追求,個人短視頻的形式符合新媒體用戶的使用習慣,在受眾中取得了良好的反響。在這種環境下,各地方黨媒應抓住機遇,與時俱進,在做好自身新聞產品的同時,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在新聞報道上,采取多種形式,尤其是受眾喜歡的短視頻、微信公眾號、Vlog等形式,通過這些形式將新聞事件的第一現場搬到受眾面前,同時以更加生活化、口語化的語言風格,拉近受眾與地方黨媒的距離,使受眾更好地融入新聞事件,從而增強新聞地方黨媒的影響力和傳播力。[6]
三、融媒體時代地方黨媒短視頻傳播的優點
短視頻的發展對地方黨媒的影響深遠,轉變了各地方黨媒以往傳統的新聞觀念,一方面,通過高質量、新穎的內容提高了受眾閱讀的自主性;另一方面,通過增加各地方黨媒的傳播途徑讓受眾享有更多的選擇權,繼而拓展了閱讀面。短視頻利用其多樣化的內容,多渠道的傳播途徑,多形式的互動交流讓其從單向傳播轉向雙向甚至是多向互動,讓受眾在短短幾分鐘內獲取地方黨媒最新、最前沿的內容。[7]
黨媒短視頻作品結合動人的音樂、高質量像素和感人的畫面,讓各個地方的黨媒內容真正受到人們喜愛,達到講好中國故事的目的,成為各大主流媒體創新實踐的驅動力。湖南廣播電視臺娛樂頻道制作的《歌聲中的黨史<我愛你,中國>》短視頻中反映了華僑對祖國母親深沉的愛,華僑同胞們和祖國大陸親朋好友開心地擁抱成一團,大步飛奔在祖國長城上,華僑同胞們懷著對祖國深沉的愛在當地升起五星紅旗,展示了海外赤子對祖國的思念。視頻中還講述了1953年20歲的王文教隨印尼華僑體育觀摩團回國參加友誼賽時中國的羽毛球運動總是以懸殊比分落敗于印尼隊,他就說“我們既然有技術,就應該回到祖國把羽毛球搞起來”。次年,王文教和陳福壽等4位印尼華僑歸國加入中國羽毛球隊,帶出了李永波等諸多羽壇名將,中國羽毛球運動逐漸稱雄世界羽壇。在短視頻畫面中,他們激動地揮舞獎杯的畫面結合《我愛你,中國》,這耳熟能詳、鏗鏘有力的歌聲同樣也激蕩著國人的心懷。視頻中介紹,從印尼回國的華僑學生臨行前都被要求簽字承諾永不回印尼,就是在這樣的壓力下,據不完全統計,1949年到1968年國內共迎接了超過7萬華僑學生,他們絕大多數在畢業后都義無反顧回到祖國,成為建設新中國的有生力量,視頻最后用拼搏在麥田上的畫面來隱喻他們的勤勞、樸實和赤子丹心。這條短視頻用樸實無華、簡約輕松的方式將感動人心的故事娓娓道來,在潛移默化中將受眾帶到新聞現場,使受眾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教育和震撼,引起了強烈的反響。
四、融媒體時代地方黨媒短視頻傳播的發展趨勢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讀者在哪里,受眾在哪里,宣傳報道的觸角就要伸向哪里,宣傳思想工作的著力點和落腳點就要放在哪里。融媒體時代下各地方黨媒短視頻的內容應根據群眾特性調研,綜合不同傳播方式的特點,增強短視頻內容的創新性,[8]避免內容枯燥無味,低俗重復,應該換一種更新穎的方式呈現同事件但不同視角報道的全新體驗,這也有助于激發受眾的閱讀興趣。
(一)增加創新性
地方黨媒短視頻運營人員應主動掌握短視頻、Vlog等新媒體傳播技術,讓技術更好地為地方黨媒的宣傳服務,利用短視頻媒體的多種算法,研究受眾在短視頻的搜索記錄數據,結合相關算法設定,為受眾制定多樣化、個性化的地方黨媒報道。[9]如2021年9月7日湯洪波拍攝的《神舟十二號航天員第一只Vlog來啦》,他從太空看到北京激動得像個孩子,其實受眾通過他的視頻從外太空看我們蔚藍的地球也很激動。在這個Vlog下,有上萬條網友留言和評論,有人評論道:枯燥乏味的地方,艱巨的任務被你們整出樂子來了,真好,祝你們開心,任務結束平安歸來。這種短視頻傳播就用獨特的視角增加了創新性,用新穎輕松的方式為受眾帶來了最新的社會新聞,使受眾感受到了不一樣的報道內容。
(二)提升制作能力
在黨媒融媒體平臺上發布短視頻的主題策劃、現場臺本、劇本撰寫、前期準備、后期制作、監督審核、互動評論等工作,任何一個環節都是頗具深度的學問。制作人員要不斷提升自我綜合能力,注重縱深探索短視頻創意設計、做好道具準備的前期工作及配字選樂的后期剪輯各個步驟,實現視頻質量的穩步提升,[10]正如央視主播康輝在Vlog中所說的那樣,“央視新聞,我用心,你放心”。每位黨媒短視頻工作者在提升自身專業能力的前提下更應該用耐心、專心來制作精美的短視頻報道。
五、結語
新的時代對新聞宣傳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融媒體時代下,新聞宣傳工作者,尤其是黨報、黨刊、黨臺、黨網的工作人員,要轉變工作作風和新聞文風,要深入人民群眾中,俯下身、沉下心,沾上泥,要察實情、說實話、動真情,努力推出有溫度、有思想、有品質的新聞作品。黨媒作為核心的媒介組織體系、社會結構中的重要意愿表達系統,是連接社會各領域的有機神經網絡。
面對互聯網用戶的多樣化需求,黨媒短視頻工作人員應積極響應習近平總書記的號召,利用融媒體時代下的短視頻讓嚴肅權威的政治新聞報道輕裝上陣,簡短易明、生動鮮活、全方位、立體化、廣覆蓋地傳達黨中央的聲音,既能實現公民的知情權、表達權和參與權,又能增強國人的身份認同感,彰顯大國風范。
參考文獻:
[1] 黨帥.探析新時代廣播新聞主播的挑戰與策略——以《新聞和報紙摘要》播音事業發展脈絡為例[J].傳媒論壇,2020(17): 8-9.
[2] 張文娟.江南旅游景區文化品牌傳播力提升路徑研究——基于網絡聲量大數據的分析[J].河北旅游職業學院學報,2021(2):69-75.
[3] 黃海文.地市黨報做好脫貧攻堅新聞報道探討——以《賀州日報》開展千名記者一線行大型主題采訪活動為例[J].新聞潮,2020(9):37-38+44.
[4] 謝欣榕.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融入高校新聞采訪與寫作課程的教學研究[J].西部廣播電視,2020(2):44-45.
[5] 王虎,陳小萍.平臺·精準·話語·評估——全媒時代主流
媒體提升國際傳播力的路徑[J].電視研究,2019(7):21-24.[6] 申勇,石義彬.主流媒體國際傳播力構建實踐與路徑——以
中央電視臺為中心的考察[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7(4): 30-33.
[7] 孔嬌嬌.移動短視頻生產與傳播中的問題及對策研究——以“抖音”短視頻為例[J].西部廣播電視,2020(23):31-33.
[8] 趙瑜.敘事與沉浸:Bilibili“互動短視頻”的交互類型與用戶體驗[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2): 129-134.
[9] 李梅.互動影視如何開創視頻行業內容新生態——以國內首部互動影視作品《他的微笑》為例[J].傳媒,2019(19):59-61.
[10] 溫慶,羅青,畢建錄.中國農村精準扶貧經驗的國際傳播——以短視頻系列節目《新鄉土中國》為例[J].國際傳播, 2020(5):7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