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超
摘要:融媒體時代,雖然每個用戶都能夠成為新聞的挖掘者和傳播者,但嚴謹、莊重的時政新聞的拍攝與編輯,還是由權威的官方電視臺來完成。為了更清晰地向公眾傳遞時政信息,時政新聞的拍攝和編輯都應當被重視起來,在提升攝影、編輯人員工作能力的基礎上,推動時政新聞質量的提升。基于此,本文將電視時政新聞拍攝和編輯的要點作為論述的核心,具體闡述了時政新聞拍攝和編輯的原則,以及會見類新聞、會議類新聞以及領導調研活動的拍攝、編輯技巧,希望能夠為電視臺時政新聞的拍攝和畫面編輯提供建議。
關鍵詞:電視臺;時政新聞;拍攝要點;畫面編輯要點
時政新聞是公眾獲得時政資訊的重要載體,不僅有利于國家大政方針在基層的貫徹,還能夠清晰、真實地呈現客觀情況。時政新聞的細分類別又包括會見類新聞、會議類新聞以及領導調研活動,每一類時政新聞的拍攝、編輯要點都存在差異,需要工作人員在實踐中具體把握。此外,由于新聞現場情況復雜,拍攝對象較為特殊,很多關鍵信息都是一閃而過,極為考驗攝影記者的信息捕捉能力,而時政新聞畫面編輯中的動態畫面與靜態畫面的轉換也對相關工作人員的編輯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電視時政新聞拍攝要點
電視時政新聞是通過拍攝的畫面傳達給觀眾的,在堅持拍攝原則與不同類型電視時政新聞的畫面拍攝技巧的基礎上,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傳遞有效的新聞內容,這就對拍攝工作與拍攝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拍攝原則
第一,保持畫面的穩定性。時政新聞與其他類別的新聞存在較大不同,時政新聞的主題為國家政治事件,整體基調莊重嚴肅,對傳遞信息的真實性和準確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攝影記者在拍攝時,為了確保時政新聞的嚴肅性,充分發揮輿論導向作用,要盡可能保持拍攝畫面的穩定性,可以借助三腳架等攝影工具,將固定鏡頭拍攝作為主要拍攝方式,避免拍攝畫面出現晃動[1]。
第二,注意畫面的光線。新聞現場環境的不確定性,給時政新聞畫面拍攝中的光線控制帶來了較大的困難,一旦拍攝角度選取不理想或是新聞現場光線較為昏暗,就很可能出現逆光鏡頭等問題,從而導致時政新聞拍攝效果不佳。為了應對這種情況,部分攝影記者往往會借助攝像機增益功能改善光線條件,但不可避免地會影響到拍攝的畫質,因而在時政新聞拍攝過程中,要將拍攝角度的調整、新聞燈組的配置作為重要的前期準備工作,這樣才能拍攝出合格的新聞畫面。
第三,多景別、多角度取景。不同新聞事件在拍攝過程中所用的拍攝手法也存在差異,因此,攝影記者需要在了解新聞事件的基礎上提前做好規劃,確定拍攝的景別和角度,使新聞畫面的表現力更強。
第四,現場抓拍捕捉細節。很多攝影記者在畫面拍攝時,為了使新聞事件呈現得更加完整真實,視覺效果更好,往往將拍攝重點放在重大事件的進展上,忽略了對新聞現場細節的抓拍。實際上,很多細節都蘊含了溫情的一面,可以將時政新聞變得更有溫度,更接地氣。例如,在拍攝領導深入基層時,如果能抓拍到一些細節,就能使領導的形象更為親民,不僅能夠凸顯時政新聞的主題,也更容易與觀眾產生共鳴。
第五,注意畫面的完整和連貫。時政新聞對于新聞內容的要求更加嚴格,無論是語言文字的應用,還是政治情感色彩的表達,都能夠清晰準確地傳遞時政新聞信息,因而在時政新聞拍攝過程中,要注重畫面的完整和連貫,確保拍攝素材經過后期編輯能夠形成完整的新聞內容,真實呈現新聞事件[5]。
第六,注意過渡畫面的拍攝。鏡頭的切換是時政新聞中常見的現象,可以說,多組鏡頭接組成了時政新聞,因而,鏡頭與鏡頭之間的過渡是否自然,不僅會影響觀眾的觀看體驗,也決定了后期新聞畫面編輯的難度。
第七,提升綜合處理能力。時效性、價值性是時政新聞重要的特性,也是畫面編輯過程中應該達到的目標,那么面對眾多的時政新聞素材,只有在海量信息中迅速做出判斷和取舍,才能給觀眾帶來更有價值的時政新聞。此外,也應當注重不同價值的新聞信息在總時長中的占比,從而使時政新聞主次分明、重點突出。只有這樣才能切實提升新聞畫面的編輯質量,取得更好的新聞播報成效。
(二)不同類型電視時政新聞的畫面拍攝技巧
第一,會見類新聞。會見類新聞的拍攝對象是固定的,往往是主人和客人,拍攝的范圍較小,對拍攝畫面的固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在會見類新聞拍攝過程中,要借助拍攝三腳架等工具。此外,常用的會見類新聞拍攝方法包括全景畫面拍攝、中景畫面拍攝、近景畫面拍攝。全景畫面拍攝的限制較少,可以是從雙方主要領導交流的拍攝到整個會場的拍攝,也就是逐漸從小全景拍攝拉至大全景拍攝。此外,固定鏡頭拍攝也屬于全景畫面拍攝,會見雙方主要領導交流的拍攝通常采用中景畫面拍攝,而對話、傾聽等溝通交流的細節,則采用近景畫面拍攝。除了會見雙方主要領導的拍攝外,陪同人員也是會見類新聞重要的拍攝對象,那么在陪同人員數量較少的情況下,中景鏡頭拍攝就能夠滿足需求,而在陪同人員數量較多的情況下,則需要運用搖鏡頭拍攝方法[2]。
由于會見類新聞拍攝對象較為固定,且拍攝方式較為單一,因而觀眾在觀看過程中,很容易產生視覺疲勞,難以激發起興趣,因而要將搖鏡頭拍攝合理地運用其中,讓新聞畫面動起來。
第二,會議類新聞。會議類新聞需要拍攝的畫面較多,因而如何保證拍攝畫面的穩定,就成為十分重要的內容。通常而言,會議類新聞拍攝鏡頭有這樣幾個要求:首先,主席臺主要領導發言的拍攝,將近景拍攝作為主要的拍攝方法,可以拍攝主席臺的正面也可以拍攝包含主席臺兩側在內的全景,在拍攝過程中,要注重抓拍領導人發言時的細節,如身體局部動作等;其次,在拍攝領導時,要注重鏡頭的時長有較為嚴格的限制,而且既要有領導發言時的鏡頭,也要有領導不發言時的鏡頭。此外,還要有從發言領導到參會者的拍攝鏡頭;最后,拍攝領導發言鏡頭,要將領導放在畫面中心,使重點突出。
在會議類新聞的拍攝過程中,攝影記者需要在熟悉會議流程的基礎上,熟悉拍攝的環境,從而為拍攝方法的選擇以及調整奠定基礎。此外,機白平衡校對也是重要的拍攝準備工作。而主要領導作為重要的拍攝對象,在實際拍攝過程中,要避免雜物干擾的情況出現。常見的會議類新聞拍攝手法為搖鏡頭拍攝,鏡頭搖動的幅度、速度都需要攝影記者精準把握,而會場全鏡頭的拍攝要避免大范圍地面入鏡的情況出現。
第三,領導調研活動。領導調研活動的拍攝地點、時間往往是隨機的,存在很多不確定因素,因而在拍攝前,攝影記者需要做好調研工作,了解拍攝的詳細情況。在實際拍攝過程中要多抓拍細節,如領導親民的行為與話語等。此外,中景拍攝和近景拍攝是領導調研活動常用的方法。領導調研活動的拍攝,很容易受到突發狀況的影響,極為考驗攝影記者的基本素養以及隨機應變的能力,因此,攝影記者在日常工作中,應當注重個人能力的培養和提升。
二、電視時政新聞畫面的編輯要點
因為時政新聞的目的是傳遞時政信息,其中包括時間、地點、任務以及既定事實,這就要求在后期編輯時堅持畫面編輯原則以及不同類型電視時政新聞的畫面編輯技巧,從而使新聞畫面呈現出更好的效果。
(一)畫面編輯原則
第一,畫面動態連接。兩個不存在連貫關系的動態畫面連接組合是新聞畫面編輯的重要內容,為了使觀眾獲得更佳的觀感,在畫面編輯過程中,要達到兩個畫面無縫連接的效果,也就是觀眾在觀看時,無法發現兩個畫面為動態畫面,并且還去除了當中不必要的部分。
第二,畫面靜態連接。當時政新聞拍攝發生較大轉變時,在進行畫面后期編輯時,需要運用靜態連接法,將兩個在短時間內保持靜態的畫面連接起來,這樣才能使時政新聞場景的轉變更加自然。那么攝影記者就需要深入了解新聞拍攝及編輯的相關知識內容,全方位考慮兩個畫面之間的不同,從而使得畫面剪輯更加自然流暢。
第三,畫面動靜連接。動態畫面與靜態畫面之間的連接轉換也是畫面編輯的重要內容,具體而言,可能是動態畫面向靜態畫面的轉變,也可能是靜態畫面向動態畫面的轉變。這一轉變往往蘊含強烈的情節變化以及情感色彩變化,因而在畫面編輯時,要著重突出這種變化,從而增強觀眾的情感體驗。
第四,節奏變化的控制。時政新聞的內容不同,節奏也會發生變化,這種變化不僅能夠更好地傳達新聞信息,也能夠使觀眾的情緒產生變化。因而在畫面編輯時,需要根據新聞內容的特點把握節奏的變化,避免出現節奏變化不當從而影響觀眾觀感的情況。如果在時政新聞畫面編輯時,節奏變化得當,就能夠提升觀眾的觀感。
(二)不同類型電視時政新聞的畫面編輯技巧
第一,會見類新聞。畫面的選取與組合是會議、會見類新聞畫面編輯的重要內容,由于會議、會見類新聞拍攝的場地和人物具有固定性,因而要將固定鏡頭下拍攝的畫面作為主畫面,而移動鏡頭下拍攝的畫面則為輔助,這樣才能主次有別,突出主體和重點內容。而且,在畫面編輯過程中,為了保持新聞畫面的統一性,需要根據拍攝時的場景大小與距離遠近完成畫面剪輯工作。
因為會見類新聞涉及主次兩個主體,所以無論新聞稿件是長是短都要將主次兩個主體間的交談內容作為編輯畫面的要點和重點。由于沒有過多主體的參與,極容易產生單調與乏味感,這就需要后期編輯時通過剪輯手段和拍攝方式的轉變進行彌補。一般情況下,我方的領導出現在畫面中的時長應該相應地多一到兩秒,次數也應該多出一到兩次,這就是“以我為主”的原則。
第二,會議類新聞。在編輯會議類新聞時,要遵守的第一原則就是“對半減”編輯原則,這樣就可以合理地剪輯畫面并進行編輯。假如在會議類新聞中被拍攝的主角有長達10分鐘的講話,按照“對半減”的編輯原則,后期編輯時被拍攝的主角就需要有10個鏡頭,配角4次,以此類推。其中,也會遇到新聞稿件的第一段不夠長,如領導強調的第一段總要求,這就需要將大景鏡頭、領導的講話鏡頭、其他參會人員的慢搖大鏡頭進行編輯,統籌兼顧整個新聞呈現的效果,這樣可以順理成章地讓領導多出現一次,從而體現出會議類新聞應有的精神內核。
對畫面長度的編輯是為了分清主次角色。在面對普通人員同時出現在畫面中的情況時,就要按照“對稱原則”進行編輯。按照畫面分布進行對稱編輯,可以通過慢搖大鏡頭、拉位搖擺等方式進行后期編輯,從而使所有人員都出現在鏡頭中[3]。
第三,領導調研活動。在拍攝領導調研活動新聞素材時,領導與調研對象的對話以及互動是拍攝的重點,在畫面編輯時,也要把這種情況當作編輯的重點。因為領導講話鏡頭與被調研者鏡頭的時間分配有很大的時效性和隨機性,所以變得不好把握,很容易出現領導鏡頭過多而被調研者鏡頭過少的情況,這也對編輯提出了更大的挑戰和更高的要求,因而時政新聞編輯人員要按照規定,將調研主角的鏡頭長度設置為新聞總時長的三分之二,而被調研者的鏡頭則設置為三分之一。由于領導調研活動的地點存在隨機性,因而拍攝過程中會出現很多無法掌控的因素,這也給畫面編輯帶來了較大的困難,這當中最為典型的就是轉場鏡頭的編輯。領導調研活動轉場鏡頭的編輯與會議類新聞、會見類新聞豐富的轉場素材不同,領導調研活動往往無法在莊重的會議室完成,大景的拍攝較少,因而轉場鏡頭多依托具有明顯特征的景物和建筑物來完成,將新聞中心從物體轉到新聞主角上來,從而體現出領導與調研對象的主次分別。
三、新聞稿件寫作技巧
要想高效完成新聞稿件的寫作,就需要不斷學習和掌握相關的技巧,但由于新聞稿件的組成要素眾多,還需要注重新聞稿件寫作技巧的應用場景及時間。
第一,標題是新聞稿的眼睛,如果新聞稿標題的設置精妙絕倫,就能夠在第一時間吸引讀者的閱讀興趣,因而要關注新聞標題的制作,標題應該做到簡明扼要地揭示新聞所要表達的主旨。
第二,導語往往是新聞當中的“精華”,能夠將有價值的新聞信息簡短、有力地傳遞出來,因而導語的寫作也是重點內容。
第三,新聞具有嚴謹、規范的特征,其傳遞事實真相的特性是不可改變的,因而在新聞稿件寫作過程中,將“用事實說話”作為基本原則。
第四,在進行新聞稿件寫作的過程中,要注意多角度切入,要站在人民群眾的視角對新聞事件進行解讀,并在解讀過程中遵守道德和法律法規,不能為了追求熱點而敗壞道德、扭曲事實[4]。在進行寫作時,還應該嚴密地圍繞主題來進行,同時還應該注意新聞稿的格式,在寫作過程中適當插入對當事人的訪談內容。
四、結語
時政新聞的內容可能較為單調乏味,但傳達信息的重要性以及語言嚴謹性的特征十分突出。那么,如何能夠在傳遞優質時政新聞信息的同時使觀眾觀感更佳,成為每一名時政新聞從業人員應當思考的問題。本文雖然就電視時政新聞拍攝要點以及新聞畫面編輯要點下的拍攝原則、編輯原則,以及不同類型電視時政新聞的拍攝和編輯展開了詳細的分析,但由于時政新聞拍攝的過程存在很多不確定因素,攝影人員不應照本宣科,而是要提升自身隨機應變的能力,密切關注拍攝時出現的突發狀況。
參考文獻:
[1] 朱鴻.基層電視臺時政新聞拍攝和畫面編輯要點分析[J].記者觀察,2020(30):99-100.
[2] 潘亞.電視臺時政新聞拍攝和畫面編輯要點[J].記者觀察,2020(26):43-44.
[3] 惠一秋.基層電視臺時政新聞拍攝和畫面編輯要點分析[J].傳播力研究,2018,2(34):36.
[4] 鄭江濤.新媒體沖擊下基層電視臺新聞宣傳工作如何應對挑戰[J].北方文學,2016(22):93+95.
[5] 趙婕.淺談屏幕文字在電視畫面編輯中的規范性運用[J].新聞研究導刊,2017(5):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