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海珍
摘要:近年來,我國在數字技術上獲得的巨大成就給眾多行業的發展帶來了更多全新的可能,尤其是媒體行業,近年來,各種媒體形式如雨后春筍般紛紛涌現,媒介市場正在經歷一場大變革,隨著市場的引領,媒體行業也正在發生著前所未有的變化。由于通信速度的提升及互聯網的普及,網絡已然成了可以進行話題討論的最廣的平臺,盡管大眾可以更自由地進行話題發布和討論,但同時也為新聞工作者的新聞采編工作帶來了更大的挑戰,傳統的新聞采編手段顯然已經難以滿足行業及市場的需求。為此,本文從融媒體環境下新聞采編工作的現狀與問題出發,針對性地提出幾點在融媒體時代有助于新聞采編工作創新的策略。
關鍵詞:融媒體;新聞報道;新聞采編;創新策略
社會的進步帶來了經濟結構的轉變,同時也在促進著科技發展的進程,從4G時代進階到5G時代,通信速度的提升直接影響了大眾生活的方方面面,人們的消費習慣和生活方式都在不斷發生改變,倒逼新聞采編工作必須進行革新。隨著我國邁入新媒體的時代,國內的新聞采編工作在新媒體和傳統媒體的不斷碰撞和交鋒中開始尋求合作的可能性,取長補短,實現利益最大化[1],融媒體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的。融媒體的出現對新聞采編工作提出了更加嚴格的要求,采編工作者則應該緊抓機會,勇敢克服阻礙,在工作中積極尋求突破,以順應我國新聞事業蓬勃發展的態勢。融媒體主要是將各種媒介的資源進行有機整合,讓各種媒介形式都能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進而為用戶提供更加高質量的信息服務[2]。但與此同時,飛速提升的信息服務速度也給新聞采編工作帶來一些新問題,融媒體的強勢入駐擠占了采編工作者的生存空間,而精準投放、“中央廚房”式的新型采編方式的誕生也為新聞采編人員的專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緩解這種困境,新聞媒體應該積極創新采編工作方式,推動我國新聞事業不斷進步和發展。
一、融媒體時代新聞采編工作現狀與問題
(一)采編工作者理念僵化
理念僵化是目前新聞采編工作的重要問題之一。所有工作的開展都需要有鮮明的工作方向,正是因為采編工作者在創新理念上的缺失,才會直接導致了工作模式較自媒體和融媒體的滯后性,新聞是圍繞著新近發生的新聞事實進行采編報道的,需要極強的適應性,要根據環境需求用人民群眾更能接受的語言和方式進行報道。理念的僵化是目前采編工作者創作出來的內容對受眾的吸引力不足的本質原因[3]。
當前的時代發展趨勢必然將持續圍繞新興的數字技術和數字生產運行,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采編工作者如果仍然故步自封,不積極、及時地轉變工作思路,突破傳統媒體時代的工作理念與工作模式,那么將造成一系列不利于新聞生產的不良后果。因此,在時代大環境的影響下,采編工作者應該與時俱進,創新理念,掌握媒體新技術[4]。
目前采編工作者理念僵化的表現形式有很多種,但最為鮮明的是缺少對新聞報道趣味性的把握,很多新聞節目的趣味性較差,從而直接導致觀看體驗不佳,繼而導致新聞節目收聽率持續走低。收聽率的走低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新聞媒介的競爭力,盡管主流媒體的新聞生產工作是較為穩定的,但這類消極影響還是間接導致了新聞媒體市場份額的減少[5]。理念僵化很容易導致采編工作者欠缺理論水平,由于自身業務水平有限,經常用老眼光、老辦法、老經驗對待一些常見的問題;在對待工作時也很難完成工作標準,他們的整體觀念較弱,有只會對自己職責范圍內的工作負責,而缺乏整體工作意識,在工作上也缺乏創新,往往容易滿足于現狀。
(二)新聞報道主次不明
作為新聞生產的主力,采編工作者的主要職責在于對新聞信息進行認定、采集、加工、制作的綜合管理,過去傳統媒體長期使用的新聞采編工作模式對采訪細節十分注重,而過分重視細節往往會容易導致內容冗雜,層次不夠分明的情況出現,這與現代社會快節奏生活的調性是不相匹配的,大家都更傾向于高效地吸收信息,不少人對太過復雜的內容接受度、好感度都比較低[6],這就背離了主流媒體進行深度融合,發展融媒體的初衷和要求。因此,采編工作者對綜合管理的內容要與時俱進,適應當今時代人們的需求,在制作新聞內容時要快狠準直擊受眾的心靈,讓受眾能夠快速地接受所需求的知識。受眾對于新聞的需求更注重于內容方面,而不是復雜的加工技法,因此在進行新聞采編工作時,要抓住工作的重點,為受眾提供他們所需要的東西。
(三)新聞內容時效性得不到保障
新聞是易碎品,在傳播過程中需要及時性和真實性,這樣才能激發受眾的共鳴,才能進一步發展媒介的權威性、公信力和影響力,塑造媒介的聲譽。在傳統的媒體時代,時效性在新聞采編這一環節往往因為各種各樣因素的限制,很難得到有效的保障,更難以進一步地得到增強或提高[7]。在傳統的新聞采編工作過程中,從著手開始進行采編工作,到新聞正式發布并傳播給廣大受眾,通常需要耗費一至兩天甚至更多時間。然而,在這個數字技術賦能的時代,信息在流通與傳播過程中具備了擁有更強的時效性。可在實際工作中,仍然有部分采編工作者并未積極主動地與當前的時代形勢保持同步。他們沒有注意到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時效性在新聞采編工作中的重要性,導致了融媒體難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其行業優勢[8]。
(四)新聞媒介過度商業化
雖然我國的新聞媒介主要采用的是“事業性質,企業生產”的管理辦法,盈利是媒體行業重要的目標之一,但作為傳遞有效信息的媒介,過度商業化會引起受眾的反感。適度的商業色彩與商業行為在新聞行業中雖然無法避免,但也在情理之中。然而,考慮到我國新聞業應當具備社會主義事業的一些特性,過度的商業化在媒體行業,尤其是新聞業是不可取的,也是廣大受眾不能接受的。新聞媒體從業者切不可為了提高經濟收益、獲得經濟利潤,而使社會主義新聞事業偏離了它原本的發展軌道。在傳統媒介的商業化進程中,由于受各種因素限制,其大部分收入都來源于插播廣告,而新時代下,若還只是一味地采用插播廣告的方式來進行盈利,只會使新聞的過度商業化現象越來越嚴重,受眾體驗必然大打折扣。因此,作為采編工作者一定要明白新聞內容的重點,要以優質的內容生產來留住受眾,創設出更高的經濟價值,而不是急于變現,要將工作重心放在我們的內容上,要注重內容的創新,而不是被利益沖昏頭腦。
(五)新聞素材的地域制約
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當地獨特的地域特色,不同的地域也會因為當地的情況而受到不同的約束。在傳統媒體發展的過程中不管是設備還是規模都跟當地的發展情況緊密相連,所以新聞采編工作也存在較大的地域差異,雖然過去這一差異并沒有產生實質性的負面影響,但是在融媒體時代這一特點被放大了,新聞采編工作的范圍變得更大,問題自然就會暴露得更加明顯。在工作中一定要打破地域的制約,放眼整體行業,以客觀公平公正的態度創新內容。但是打破地域限制不代表放棄地域特色,應該合理運用當地的地域特色,打造獨特的新聞內容,吸引更多受眾。
二、融媒體時代新聞采編工作的創新策略
(一)及時轉變新聞采編工作思維
隨著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以及云計算等技術的不斷更新發展,采編工作者如果還固守傳統工作模式,必然會被社會所淘汰,因此必須與時俱進,積極轉變工作思路,以順應不斷變化的媒體發展形勢。在工作過程中,一定要積極地調整心態,勇敢迎接新時代的挑戰。在工作中要不斷提升自身的業務水平,強化自我認知,更要規范職業行為,增強社會的認可。從受眾的視角來看,采編工作者最主要的工作內容就是將報道回歸真實,將真實的內容傳播給受眾。簡而言之,就是應該有責任感,從內心深處挖掘人們真實需要的內容,把回歸真實作為報道原則,樹立明確的職業觀念,將用戶價值放在首位,以此不斷改善和提升新聞采編的質量和水平,并不斷學習和適應融媒體的發展要求,樹立全媒體新聞觀念。例如,寧德人民廣播電臺策劃推出新聞節目《走閩東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為了使得傳播效果更好,編導從小切口——時令水果入手,通過講述水蜜桃、芙蓉李等水果產業發展,反映鄉村變化。同時,制作推出《我們村的果子熟了》系列短視頻,在小屏端推出,貼近群眾生活的題材,使得這一系列作品深受喜愛。
(二)加強與受眾之間的溝通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十分重要,只有通過相互溝通,我們才能知道受眾真正的需求,從而制作出受眾需要的內容。傳統媒體時代,受眾只能通過收音機、報紙和電視機被動地接收新聞生產者傳遞的信息,無法找到順暢有效的渠道反饋信息,媒體和受眾之間的溝通存在很強的滯后性。但互聯網憑借其高速的信息傳輸能力和便捷的互動形式打破了這種桎梏,媒體和受眾之間的關系更加平等,并且聯系更加緊密。因而,采編工作者應該積極利用各類平臺加強與受眾的溝通,通過加強溝通提升受眾黏性,獲得更多的支持和認可[9]。例如,寧德人民廣播電臺2021年策劃制作的專題節目《讓文物說話》,改變了廣播節目只有音頻的傳播方式,采取音頻、短視頻、文字、圖片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呈現,作品在抖音、微信公眾號、廣播主頻率傳播,既增加了傳播平臺,又增加了用戶數量,廣受聽眾喜愛。
(三)加強正確的輿論引導
輿論就是社會群眾的公開討論,是不同信念、意見和態度的總和,也是社會評價的一種,是社會心理的反映。融媒體集合了多種媒體的優勢,在新聞輿論傳播方面具備不可比擬的優勢,也在互聯網的幫助下不斷拓展出更多樣化的傳播途徑,但這并不能說明融媒體就是沒有缺陷的。在融媒體語境下,發布信息的門檻更低,龐大的信息量一擁而上,反而造成“信息繭房”和“回音壁效應”的困局。采編工作者需要積極引導受眾提升甄別信息的能力,從這個角度來看,由于互聯網信息監控和篩選尚不完善,傳統新聞采編工作者在內容質量把控上是極具優勢的,他們掌握的信息往往更加權威,可信度更高。融媒體時代,新媒體雖然具備技術上的優勢,但在內容創作上仍然需要向傳統媒體學習。在過去的新聞生產過程中,從選題到實施到制作的每一個環節都有對應的人員嚴格把關,有著其他媒體形式無法與之比肩的公信力。在融媒體時代下,及時增強新聞輿論引導力,削弱新媒體在受眾心目中產生的不良影響對于整個媒體行業的健康長遠發展都具有積極意義。
(四)向多領域進行延伸發展
融媒體時代,大到整個新聞業,小到從事新聞采編工作的個人,在面臨著重重困難與挑戰的同時,也有機會抓住機遇,謀求更好的發展。作為新時代的采編工作者,一定要學會資源共享,抓住機遇。在融媒體時代下,采編工作者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不同形式的采訪活動,如可以利用社交軟件的特點,短視頻的方式完成采編工作,這樣不僅會增強工作的時效性,同時還帶有更高的便利性。2018年被視為“短視頻元年”,短視頻的走紅為媒體行業的革新提供了又一種思路,拓寬了我國媒體行業的領域,為各類媒體的發展提供了絕佳的機會。因此,各媒體除了經營自己的主要項目以外,也開始積極利用各類平臺來擴大自身的影響力。為了適應新的發展形式,寧德人民廣播電臺及時開通了抖音號、微信視頻號、“在寧德”APP、“寧德人民廣播電臺”微信公眾號,并結合各類平臺開展直播帶貨、主播帶你游、“閃亮小主播”大賽等線下活動,在廣播收聽率日益消退的當下,通過網絡平臺帶來了新的流量和討論,進一步提高了廣播的影響力。
三、結語
在融媒體時代下,采編工作者面臨著挑戰與機遇。采訪內容缺乏深度、采訪方式缺乏創新、對融媒體的認識膚淺等問題,不僅制約采編工作者自身的發展,也阻礙媒體的發展。只有充分抓住融合帶來的機遇,全面加強新聞工作的創新,不斷強化新聞從業隊伍的素質建設,才能創作出有深度的作品,吸引更多的受眾,才能融出發展的新天地。融媒體時代不管是對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采編工作都是一次全新的挑戰,因此,采編工作者必須迎難而上,積極面對,不斷推陳出新,改進新聞采編的方法和理念,這樣才能順時代潮流前行,做一名優秀的新聞人。
參考文獻:
[1] 龍海金.融媒體時代的電視新聞采編探究[J].新聞前哨,2019,12(15):105-106.
[2] 蔣飛宇.融媒體時代電視新聞采編人員職業素養研究[J].記者搖籃,2019,12(15):118-119.
[3] 劉羽端.融媒體時代電視新聞采編營造特色的方法[J].衛星電視與寬帶多媒體,2019,11(25):102-103.
[4] 韓玉曄.淺析融媒體時代新聞采編工作的創新[J].新聞傳播,2019(3):119-120.
[5] 李文輝.新媒體時代下電視新聞采編工作模式創新研究[J].傳媒論壇,2018,1(24):18-19.
[6] 郭虎生.新媒體環境下新聞工作者的“四力”錘煉[J].新聞研究導刊,2019,10(9):133-134.
[7] 劉紅,李崢.內容、特點與展望:我國主流媒體研究綜述[J].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19(4):104-110.
[8] 孫潔.新媒體時代新聞輿論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提升策略[J].科技傳播,2019,11(20):30-31.
[9] 哈米提·阿布都熱黑.新媒體下基層記者如何寫出“大新聞”[J].新聞傳播,2020(15):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