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芬
山東省曲阜東方學校教師。
一說起教育寫作,大多數老師的想法一般有這樣幾種:一是太難了,沒有思路,寫不出來,寫作應該是語文老師的事;二是太忙了,日常瑣碎的工作都讓人焦頭爛額,哪有時間靜下來寫東西呀;三是不太有這個必要,如今晉升職稱已經淡化論文了,何必傷那個腦筋呢。正是因為有這些想法的老師太多,才使得“寫作”一再被邊緣化。但是,幾乎所有的名師名家的成長之路都離不開寫作,讀書與寫作是成長的雙翼,缺一不可。那寫作對于教師到底有什么意義?該寫什么東西呢?《給教師的68條寫作建議》給予了我靈感。
作者吳松超在序中說“有智慧的教師,不會漠視寫作”,為什么非要寫呢?說到底,“是要逃脫工具化的宿命,是要精神自由,是要在工作之外,開拓真正屬于自己的能夠稱得上是視野的東西,構建起生命可以依托的精神世界……”作者用精練的語言概括了寫作對于一名教師的意義,本質上早已脫離了工作表面,而是深入到了一個人的精神世界和思想境界。
那對于一線教師來說,寫作到底能帶來什么?我想結合自身的經歷來談談。早在前幾年,我就明白了寫作的重要性,便下決心要開始動筆,剛開始寫的都是三五百字的流水賬,但不要小看這流水賬,它會讓你留心觀察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搜索可以寫的素材,可以增加你對教育生活的敏感性。可惜的是,我在寫作方面沒有做到堅持,可能一周會寫上幾篇,也可能會幾周才寫一篇,即便如此,我仍能感受到寫作帶給我的成長。借用文中的詞語來說,那就是讓我努力去獲得“專業品質”和“復合素養”。
一名優秀的教師身上需要很多素養,比如堅定的教育信念,高度的敬業精神,不斷提升的精神境界,不斷拓展的能力邊界等。當我梳理自己的教育生活時,我反復給予自己這樣的信念:教育是一種使命,一定要善待每一個生命;當我為某個教育事件彌思苦想時,就會發覺自己的教育智慧太少,需要不斷地充電;當我為某個孩子的做法感到不理解時,寫作帶給了我沉思,讓我懂得了教育還需要心理學的幫助。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便有了積極主動的學習愿望,有意識地開闊自己的視野,拓展自己的學習圈子,不斷地閱讀和思考,越這樣越發現自己需要了解更多,因此在不斷循環往復中更加堅信了自己走的路,更好地規劃了自己的成長路線。
除了思想上的提升,視野上的不斷開闊,教育寫作最根本的途徑就是要做得好,要在實踐方面慢慢用功。我把生動的教育生活記錄下來,用筆發現教育生活的樂趣和光彩,寫學生故事,揭示教育成功或失敗的秘密,邊寫邊感受著教育的復雜和幸福。
作者說:“成長是化解自己(教育)生活不如意的唯一可行途徑。”寫作可以帶給我們另一種教育生活方式,讓我們更加主動去反思自己的不足,更加主動尋找教育的樂趣,更加主動追求教育的幸福,感受更多成長帶來的美好體驗,而不是“在教育的‘黑洞’之中越陷越深,成為一個只有情緒的‘無理性、無成功、無快樂、無尊嚴’的‘四無’教師。”相較于這個“四無”教師,不禁想起“四有好教師”: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教育寫作不正是可以讓你成為這樣的教師嗎?
如果有和我一樣也是在斷斷續續地寫的老師,如果有還沒有寫作想法的老師,不妨都來讀一讀這本《給教師的68條寫作建議》,為了更好的明天,也為了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