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杰

小說是文學的四大樣式之一,作者以生動曲折的情節(jié)描寫、濃郁可感的環(huán)境渲染、翔實生動的細節(jié)刻畫,塑造了鮮明的人物形象。因此,小說文體中蘊含著豐富的價值意趣和寫作方式,與語文課程工具性和人文性有著高度的匹配之勢。教師應該在緊扣小說文體特點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感受人物形象,內化遷移表達方法。筆者以統編版語文教材《少年閏土》一文的教學為例,談談自己的實踐和思考。
基于單元之間,逐層鳥瞰文本
統編版教材以“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的方式編排課文,整個單元的欄目設置和課文選擇,都共同指向單元的“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因此,每一篇課文不僅有著自身的教學價值,同時也在單元整體的角度下蘊藏著編者的真實用意,然后聚焦文本,逐層剝筍,不斷逼向文本。
這篇《少年閏土》就被編選在以“魯迅”為主題的專項單元之中。教師不能以逼仄的視角單一地解讀,而是要鼓勵學生通過資料的收集,一方面對魯迅的生平經歷有所了解,另一方面則關注其作品成就,初步感受其作為一名文化義士的擔當。
有了單元的整體性擔當與視角,教師更需將學生的思維逐步向細微處推進。比如這篇課文寫自1925年,距今將近100年,加上描寫的是浙江紹興的地域風貌,小說中的很多事物、風俗和語言習慣,與當下的學生有著較大的距離,教師可以將這些元素從小說文本中提煉出來,并進行歸類分組。比如描寫靜謐夜晚的詞組:金黃的圓月、海邊的沙地、碧綠的西瓜、深藍的天空;來自閏土的介紹:角雞、鬼見怕、鷓鴣、觀音手;年代久遠導致的難懂詞語:家景、祭器、值年、貢品、銀項圈……借助這些詞語的教學和朗讀,幫助學生走進小說文本的情境之中,感受100年前,浙江紹興獨特的風土人情。
在這樣的基礎上,學生逐步了解了文本的內容,并以“我”與閏土的交往過程為線索,幫助學生洞察了小說情節(jié)的清晰脈絡:回憶典型環(huán)境——介紹事件背景——與閏土相識——親密相處——遺憾分別。
這一板塊的教學,是學生整體性把握文本的階段,是學生走進文本、深入文本的探究基礎。教師引導學生從單元整體到文本信息,最后到梳理情節(jié),逐步聚焦,不斷深入,循序漸進,契合了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
推進從扶到放,輻射遷移方法
小說離不開事,典型和鮮活的事例更離不開對人物的細節(jié)描寫。因此,閱讀小說除了要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文本的結構和創(chuàng)作思路之外,更需要從具體而鮮活的事件入手,品味文本語言,感受人物細節(jié),揣摩人物精神。
這篇《少年閏土》在描寫“我”與閏土相處時,一共涉及四件典型的事件,教師可以用小標題進行高度提煉:雪地中捕鳥、海邊上拾貝、看瓜時刺猹、退潮時看跳魚……教學這些故事,教師可以采用從扶到放的方式,引導學生聚焦課文第一自然段,關注這一段話中的環(huán)境描寫和動作描寫,借助圖片感受月夜之下西瓜地的明朗,具體品味閏土在刺猹過程中“捏”“刺”“扭”“逃”等詞語,感受少年閏土的敏捷與機智。隨后,教師可以嘗試分類匯總的方式,引導學生閱讀課文的第10到第16自然段,緊扣小說對人物動作和語言的描寫,感受作者是怎樣將這件事情寫清楚的,并以分角色朗讀的方式,將少年閏土和“我”之間的對話呈現出來,感受閏土的博學多才、聰明能干。與此同時,教師可以利用這兩件事情都是“刺猹”的共性特點,組織學生進行對比,提煉兩次描寫“刺猹”作者所采用的不同策略,從而將這個典型化的事例進行巧妙落實與深化,相機總結并提煉出相應的寫作方法。
通過這個典型事例的學習,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積累和習得的方法,輻射到其他的三件事情中,從而捕捉其中所取得的表達效果。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選擇其中一個故事,分別從事件、語段、詳略安排和閏土表現四個不同的維度,展開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學習活動,從中感受閏土的聰明能干、見多識廣,更感受到“我”對閏土的羨慕、欽佩和喜愛之情。
強化對比深入,走進小說內核
小說之所以能夠給人以震撼、警醒的作用,主要在于作者巧妙地運用矛盾沖突、前后變化,觸動讀者的內在心緒。因此,教師引導學生閱讀小說時,就需要前后聯系,統整把握,設置鮮明的對比資源,更好地推動學生言語實踐能力的生長。
這篇小說是以第一人稱的口吻來寫的,其中的“我”并不是指作者自己,這是需要教師指導學生理解的,同時也需要感受“我”這一角色在小說中的線索作用,但第一人稱的視角絕不僅僅如此。小說中,“我”的反應和態(tài)度與閏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學生抓住“便是現在也沒有知道……”“天下有這許多新鮮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學生立刻認識到“我”的反應,正是通過自己的孤陋寡聞和無限敬佩,來反襯閏土的知識豐富、見多識廣。此時,教師需要緊扣這一價值點,幫助學生提煉主題,聚焦“墻上的四角的天空”,依循著作者的思路,對青少年成長的話題進行深度思考,用小說中的人物和主題來燭照自己的真實生活。
這篇小說節(jié)選自短篇小說《故鄉(xiāng)》,對閏土少年形象的刻畫,也是為了與長大之后的成年閏土進行對比。為此,教師可以積極拓展《故鄉(xiāng)》中成年閏土的言行細節(jié),引領學生在閏土機智聰明和木訥呆滯兩種截然不同的形象中進行感知與對比,形成巨大的沖擊。教師可以設置沖擊性的思考題:閏土為什么會有如此巨大的差異?究竟是什么原因讓原本一個機智聰明的少年閏土變成了這樣一副模樣?
此時,學生閱讀小說的思考開始從小說表層的內容層面,邁向了對文本內核的主題層面,更好地推動了言語實踐能力的不斷生長。
積極滲透方法,搭建運用平臺
語文是一門關于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語文教學的核心目標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因此,語文教學不能僅僅局限在內容層面。而需要關注作者的寫作方法和言語形式,再結合具體語境感受表達方法形成的表達效果,更需要以理性思維的方式深入到文本的語言文字之中,探尋作者寫作表達的奧妙,從而習得表達的方法。在這樣的基礎上,教師再適時為學生搭建運用的平臺,引導學生緊扣探尋的寫作方法和習得的表達奧妙,進行積極有效的遷移實踐活動。
比如這篇小說在刻畫人物形象時就運用了典型畫面、典型動作、典型語言、典型外貌的方式,將人物的形象特點,活靈活現地刻畫出來。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生活中選擇一個人物,將這個人物置放在他所屬于的典型環(huán)境之下,想象他可能會怎樣去做,怎樣去說,把人物在當時具體可感的情境下所可能展現出來的最典型的細節(jié)呈現出來。在學生完成隨文練筆之后,教師再組織學生進行交流分享,引導學生在分享自己細讀片段的同時,鼓勵其他孩子猜一猜這個同學筆下所描寫的人物具有怎樣的特性。
如此一來,學生不僅僅對文本的內容有所了解,也不僅僅對人物的形象有所感知,同時還在深入把握小說文本的內在主題的基礎上習得了作者的寫作方法,并結合自身的實際進行了扎扎實實的遷移運用,促進了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
專家點評
小說是統編版教材當中重要的文體,教師要緊扣文體特征以及學生內在的學習需要,提煉出最適切的教學內容,遴選出契合文體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小說中感受人物、習得方法。本文以《少年閏土》為例,對小學小說文體教學進行了層層深入的舉例演示,是一篇極具參考價值的教學反思,廣大一線教師可借鑒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