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婷
[摘 要]特殊教育面向的群體一般是身體有殘疾或生理有缺陷的孩子,他們無法獨立完成某些事,需要依賴他人。特殊教育的特殊性決定了教師應根據殘障孩子的心理特點,多關注他們的學習和生活,對他們加強引導,讓他們在生活中感受到學習語文對自身的積極影響,進而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關鍵詞]特殊教育;語文教學;生活化
智力有缺陷的孩子一般存在語言表達不清、注意力難以集中、理解認知能力差等問題,生理缺陷會讓部分孩子產生心理障礙,而很多特殊教育學校的教師仍然使用傳統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導致學生沒有學習興趣,從而嚴重影響教學活動的開展,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極為不利。
一、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脫離生活實際
語文教學大綱明確指出,要理解課文內容、領會文章的主旨和思想感情,這對于有生理缺陷的學生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小學特殊教育在教材編寫方面往往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導致學生失去學習興趣。殘障兒童在聽力、語言表達方面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障礙,他們需要通過語文學習來認識世界,學會與人交流,所以,小學特殊教育教材內容的選取應更貼合實際,更加生活化。比如,有一篇說明文是介紹計算機的發展歷程,對于殘障兒童來說,計算機距離他們很遙遠,他們可能從沒接觸過,更沒有使用過,不知道計算機是什么,因而學習難度特別大。殘障兒童本來就與普通的孩子有很大不同,他們的注意力很難集中,如果再用他們不感興趣的事物進行教學,那無疑會大大提高教學難度。同時,學生由于聽不懂,學習的興趣也會降低,甚至會產生懷疑自己的想法,進而對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響。所以,教材內容的選取要緊緊貼合生活實際,努力做到讓孩子們感興趣,讓孩子們在生活化的課文中快樂地學習。
(二)學校建設水平低
近年來,特殊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這也體現了教育的普及化和全民化。但我國的特殊教育起步晚,學校的建設水平低,跟不上時代的發展變化,因而暴露出了一些問題。從宏觀層面上看,我國的特殊教育學校數量少,不能滿足多數殘障兒童的上學需求,即使特殊教育發展了這么多年,很多殘障兒童依然面臨著沒學上的窘境。從微觀層面上看,特殊教育學校地區分布不均衡,這類學校通常在東部沿海的發達地區數量較多,而在西部內陸地區則分布很少。由于經濟條件相對不好,有的家庭不愿讓孩子繼續接受特殊教育,尤其是在經濟落后的地區,根本沒有特殊教育學校,導致殘障兒童沒有接受教育的機會,這對殘障兒童的成長極為不利。
(三)師資力量不足
特殊教育學校的師資力量相對普通學校來說非常薄弱,因為特殊教育對教師的要求更高,教學難度也更大,無論是從教學還是管理方面來說,很多教師不愿去特殊教育學校任教。在特殊教育學校,教師面對的是一群生理有缺陷的孩子,他們有的是聽力障礙,有的是語言表達障礙,有的甚至生活不能自理。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既要探索出一套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把文化知識傳授給他們,又要教給他們一些生活常識,還要時刻關注他們的心理和生活狀況,因此,工作的負擔和壓力很大。此外,特殊教育學校教師的工資并不高,待遇不夠優厚,難以吸引高素質的人才,這也是導致師資力量嚴重不足的原因之一。
二、實施的措施
(一)豐富教學內容,讓教學內容生活化
針對殘疾兒童的特殊性,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設置也應與普通教學有明顯區別,對于殘疾兒童,應注重培養他們的生活自理能力,讓他們步入社會后能獨立處理一些問題,不至于被社會淘汰。傳統的語文教學把教材當做主要的教學載體,對知識的延伸和擴展不夠重視,導致教學嚴重脫離生活,學生對學習不感興趣。為了豐富教學內容,教師應將生活實際與教學過程聯系起來。比如,在學習教材中的書信內容時,教師先說明寫信時需要注意什么,然后讓學生試著給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寫一封信,把心里想說的話寫出來或者畫出來,回到家后把信送給想送的人。這種活動新穎獨特,學生樂于參與,學習興趣濃厚。
(二)借助多媒體教學設備,使教學手段生活化
特殊教育的孩子一般都有先天生理缺陷,但在某些方面卻有比普通人更強的能力,如聽力有缺陷的學生,其視力反而很好。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積極發揮學生的優勢,逐步培養他們學習的自信心。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來輔助教學,呈現與生活密切相關的素材,拉近學生與課堂的距離,把生活滲透到學習中。比如,在學習《水鄉歌》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在多媒體設備上展示水鄉的動態圖,然后提問:你們覺得水鄉里都有什么呢?學生回答后,教師把學生提及的景物一一添加到動畫中,并在每種景物旁邊標上名稱。這樣的活動,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讓學生感受到語文學習其實并不遙遠,它就在自己身邊。
(三)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
特殊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讓殘障孩子擁有基本的生活能力,能正常地與他人交流,能對生活有一個基本的認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有很多內容與學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教師應積極營造生動形象的現實生活場景,并對學生進行引導。比如,低年級有一篇課文《開學了》,新課伊始,教師可以先提出問題:“每天是誰送你們來學校的呀?是爸爸媽媽還是爺爺奶奶呢?出發前在家里吃了什么早餐呀?爸爸媽媽給你們的小書包了裝了什么好玩有趣的東西呢?”這些問題與孩子的生活緊密聯系,學生與教師互動時熱情高漲。教師順勢教導學生:“從今天起,大家就成為一名小學生了。作為一名小學生,我們平時在學校要認真學習,尊敬師長,團結同學,回到家要關心爸爸媽媽……”然后繼續提問:“你在上學的路上都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如小花和小草都在開心地笑,小鳥們在快樂地歌唱,都可以分享出來,讓大家與你共享喜悅。”這種互動式教學,引導學生把積累的生活經驗和趣事融入到課堂學習中,能夠讓學生感受到語文就在身邊。
三、思考與建議
(一)教師要有積極的教學態度
特殊教育生活語文教學工作對教師有較高的要求,需要教師不僅要掌握扎實的專業知識,還要有足夠的耐心和細心,對待教學工作要認真負責。由于特殊教育學校的學生存在各種生理缺陷,導致他們無法像常人那樣思考問題,進而影響教學進度和教學效率。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如果學生出現錯誤,教師也不能操之過急,應有足夠的耐心、包容與理解,讓學生感受到溫暖。教師要用溫暖的語言和行動去感化學生,保護他們脆弱的心靈。
(二)教師要加強與學生的聯系
考慮到特殊教育學生的特殊性,教師應對他們的生活多加關注,對他們提出的困難及時解決,這樣可以拉近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逐步樹立起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良好形象,讓學生對教師產生信任感。這樣不僅有助于完成教學任務和教學目標,還有助于鍛煉學生與人溝通交流的能力,讓他們學會以不同的眼光看待世界,幫助他們逐漸敞開心扉,去探索和感受世界的美好,樹立健全的人格。例如,可以建立個人心理咨詢室,學生有任何生活中的困難和心理上的問題都可以求助教師,有任何不明白的事都可以找教師商量。教師要有足夠的耐心,不厭其煩地解決學生的困惑,給予他們最大的支持與幫助。只有與學生拉近心靈的距離,教育教學工作才能順利開展。
(三)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心理疏導
接受特殊教育的學生由于有智力缺陷,在心理上容易出現問題,在學習上也表現出極度不自信,心理比較脆弱。因此,教師要加強對學生的心理疏導。在日常的教學中,應盡量給予學生肯定性評價,多鼓勵他們,增強他們學習的自信心。比如,教師可以借助思想教育課和心理輔導課,給學生講述一些優秀人物的事跡,讓他們立志成為對社會有貢獻的人,帶領他們走出心理缺陷的陰霾,重拾對生活的信心。
隨著新課改的推行和特殊教育地位的提高,教育工作者也要具備較高的專業水平和綜合素質,不斷更新教學理念,積極探索有效的教學策略與方法,讓語文走進殘障兒童的生活,把生活融入到他們的學習中。
參考文獻:
[1]李敏玲.特殊教育語文生活化教學的實踐探索[J].下一代, 2019, (008).
[2]趙文瑩.關于特殊教育學校生活語文教學現狀與創新[J].信息周刊, 2019, (003).
[3]劉玉霞.生活化教育在特殊教育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科普童話, 2020,(24).
(責任編輯 趙永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