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肖伊緋

胡適曾在講演中引用王安石的詩《夢》來激勵青年人“要有夢想”、勇于“做夢”。
據目前已知的文獻記載而言,王安石的這首詩,胡適非常喜愛,引用了至少近二十年。
1947 年12 月21 日的《新疆日報》上,刊載了胡適1947 年11月13 日在北平燕京大學“談談做夢”之講演稿。
胡適的開場白是這樣的:
宋朝的哲學家、儒學家兼文學家王安石,是個積極的人。佛教講人生如夢,很使人悲觀。王安石研究佛學卻得到一種積極的人生觀,從下面這首“夢”詩里,可以看出他的見解:知世如夢無所求,無所求心普空寂,還似夢中隨夢境,成就河沙夢功德。
我們不相信人生是夢,但是許多事是從夢想成功的。人生幾十年,做夢的機會很少,我們應該做一番有趣味的,像樣的,轟轟烈烈的大夢。
除了開場即引用并講解了王安石的《夢》,胡適接著還簡要列舉了自己年輕時做過的“大夢”,即倡舉白話文運動與推進新文學運動。隨后,又列舉了美國康乃爾大學與霍浦金斯大學創辦的事跡。這一中一外,兩組事例,生動地說明了年輕人不但應當“做夢”,還應當做“像樣子的夢”,夢想實現也罷,部分實現也罷,沒實現也罷,才不枉幾十年的人生旅程。
事實上,早在那一場燕大講演近二十年之前,胡適就已經將王安石的《夢》,寫入信札、寫上扇面,在筆下提出并呼吁有志青年同來“做夢”了。
當年,胡適的北大學生儲皖峰,于1929 年春,應時為上海中國公學校長胡適之聘,赴任該校大學部教授,“因為過于勞碌一點,加之食物不清潔,馬上得到腸窒弗司的病癥,不得已住到吳淞海濱療養院”。當時,胡適對其多有探視慰問,還親致信札以表關切。其中有一通這樣寫道:
知世如夢無所求,無所求心普空寂。還似夢中隨夢境,成就河沙夢功德。
公此詩,我最愛誦。知道人生如夢,故無所營求,也無所貪戀。但人生只有這一次做夢的機會,豈可輕易錯過?豈可不努力做一個轟轟烈烈痛痛快快的夢?
這一通寫于1929 年8 月27日的胡適信札,約于三年之后,由儲氏轉錄發表于1932 年10 月22 日印行的《國立浙江大學校刊》第108 期之上。
胡適對王安石其人其文其思想的喜愛與推崇,還絕不僅限于這一首《夢》。早在1932 年8 月為山東齊魯大學題詞時,胡適就曾引用王氏語錄,為之這樣寫道:“王荊公說,學者之事,必先為己。其為己有余,然后可以為人。他所謂‘為己’,不是自私的營謀,只是易卜生說的‘先把你這塊材料鑄造成器’。”
除了胡適自己引用王氏詩文與語錄,有所抒發與引申之外,胡適本人對王安石的一句評語,也被同時代其他學者認同和引用。1933 年1 月出版的《王安石評傳》,著者柯昌頤本是歷史學家,曾為清末狀元,引用了胡適的評語,來加持自己的學術觀點。書中轉引胡適的評語如下:“看慣了近世國家注重財政的趨勢,自然不覺王安石的可怪了,懂得了近世社會主義的政策,自然不能不佩服王安石的見解和魄力了。”
雖僅僅是短短一句評語,卻也足見胡適眼中的王安石,有著何等非凡的歷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