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耀威 黃靜 向準 熊雪 李鵬 楊彝華
(貴州省生物研究所,貴州 貴陽 550009)
黑木耳(Auricularia heimuer)是國內外最常食用的真菌之一,在食用菌中具有極高的地位,也是中國實現人工栽培最早的食用菌[1],栽培方式有段木栽培和代料栽培,口感良好,味道鮮美,其所含的多糖作為重要的活性成分,能夠降低血脂和血糖、增強人體免疫力及起到抗氧化的作用[2-4],是生活中健康營養物質的良好來源,也是食、藥兩用的珍稀食用菌[5];因其適宜生長范圍廣泛,國內外都具有良好的市場潛力;其在國內脫貧攻堅中起了良好的作用,目前處于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階段,黑木耳也定能發揮重要的作用。對于引進的菌株,在不同的環境下其生長所需的條件會有所不同,因此本文通過對其生物學特性的研究,及時掌握其最適生長條件,旨在為其走向市場并大范圍推廣奠定基礎,降低示范推廣風險。
1.1.1 供試菌株
供試黑木耳菌株來源見表1。
1.1.2 PDA培養基
上海博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250g規格產品。
1.1.3 固體基礎培養基
20g瓊脂,20g葡萄糖,2g硫酸銨,1g磷酸二氫鉀,0.5g七水硫酸鎂,10mg維生素B1,去離子水1000mL。
1.1.4 液體基礎培養基
1g磷酸二氫鉀,0.5g七水硫酸鎂,10mg維生素B1,去離子水1000mL。

表1 黑木耳供試品種
1.2.1 菌種活化
制備12個PDA培養基,按照超凈工作臺試驗規程將母種從試管轉接到備用平板PDA培養基中心位置,供試菌株分別轉接3個平板,接種后放置于25℃恒溫培養箱暗培養7~10d備用。
1.2.2 拮抗試驗
將4個菌株每2個為1組進行拮抗試驗,設置3個重復。在超凈工作臺采用5mm的打孔器將菌落打成圓片或用接種刀切成大小一致的菌塊,按照“:”形在平板上進行接種,兩兩間距保持相等,約為3cm。放置在25℃恒溫培養箱暗培養7d,觀察兩兩之間的拮抗情況。
1.2.3 溫度試驗
選取菌絲長勢均勻且長滿的活化平板,用5mm的打孔器在菌落邊緣位置依次打為圓片,將圓片轉接于PDA培養基上并進行菌株號等信息標注,將轉接平板分別放置在4℃、10℃、15℃、20℃、25℃、30℃和35℃的恒溫培養箱內暗培養,供試菌株不同溫度設5個重復梯度,以2d1次對菌絲生長情況進行觀察和記錄。
1.2.4 pH試驗
在PDA培養基中加入配好的0.1moL·L-1HCL和0.1moL·L-1NaOH,分別調整pH,分別設置設pH為3、4、5、6、7、8、9、10 8個梯度,每個梯度5次重復,按1.2.3溫度試驗的選取和接種方法,將轉接平板放置在25℃恒溫培養箱內暗培養,每1個pH梯度設5次重復,每2d對菌絲生長情況進行觀察和記錄。最終綜合菌落直徑和菌絲濃密情況確定最適pH。
1.2.5 碳源篩選試驗
以固體基礎培養基培養作為對照(CK);試驗組,基本培養基中的葡萄糖分別被等量的可溶性淀粉、蔗糖、乳糖、麥麩浸提液、麥芽糖和木屑浸提液取代,作為不同碳源的培養基。每個處理接種3個重復平板。用5mm的打孔器將菌絲長滿的活化平板在平板邊緣處打成圓盤狀,然后將其接種在平板中心。在25℃下暗培養,每24h觀察1次菌絲的生長情況,從菌絲發芽開始,記錄菌絲的發芽時間,用“十字”法測量菌絲的生長速度。菌絲體的日平均生長速度則以萌發后菌落的日平均直徑增長來計算。當菌絲體覆蓋滿平板時,觀察和記錄平板內菌落形態特征、顏色情況、菌絲生長速度和尖端特征等?!?”和“-”用來表示菌絲的生長情況?!?”越多,說明菌絲體生長得越好、越強、越均勻;“-”則表示菌絲無生長情況。
1.2.6 氮源篩選試驗
對照組(CK)在固體基本培養基中培養,在基本培養基中分別用等量的玉米漿、豆粕粉、酵母粉、尿素、蛋白胨(濃度為3.0g·L-1)代替CK內的硫酸銨。每個氮源培養基設置3次重復。用5mm的打孔器將菌絲長滿的活化平板在平板邊緣處打成圓盤狀,然后將其接種在平板中心。在25℃下觀察菌絲生長情況。后續程序為1.2.5。
1.2.7 最佳碳氮源濃度組合試驗
選定適宜碳源木屑浸提液(碳源1)、麥麩浸提液(碳源2),氮源玉米漿(氮源1)、豆粕粉(氮源2),采用L9(34)正交表進行4因素3水平正交試驗,以不含碳源、氮源的液體基礎培養基為基礎,通過不同組合形成供試培養基,見表2。分別以因素(碳源1和2及氮源1和2)開展試驗,各因素以含量為梯度設計3個水平,形成9個試驗組,每試驗組設3重復,接種于250mL錐形瓶,每瓶接種4個直徑5mm的菌塊,置30℃、150rpm的搖床中進行培養,連續培養8d,每日觀察菌絲長勢、濃密程度、均勻程度、是否污染,最終測定菌絲生物量。

表2 正交試驗因素水平表
以上所得數據使用SPSS 18.0進行方差分析。
拮抗試驗可以直觀地顯示各菌株種群之間的親緣關系,當親緣關系較遠、完全獨立的雜合或基因型不同的菌株時,各菌株種群之間會發生非親和反應,表現出拮抗現象;相反,親緣關系較近或基因型相同的菌株之間則不會表現出拮抗現象。由4個黑木耳菌株的拮抗試驗可以看出,見表3,H5和H10之間沒有表現出拮抗現象,H15和H24之間也無拮抗現象,說明H5和H10親緣關系近,H15和H24之間親緣關系也近,而H5和H15、H24之間有拮抗現象,H10和H15、H24之間也有拮抗現象,說明H5和H10為一類群,H15和H24為另一類群。

表3 拮抗試驗結果
從圖1可看出,供試菌株的菌絲在4℃暗培養時菌絲受抑制不生長,當溫度為10~35℃溫度梯度內則菌絲生長不受抑制,在10~30℃速度和溫度呈正相關;H10、H15和H24在30℃時菌絲長速最快,之后長速有所下降,而H5則到35℃時才達到最快,但H5菌絲長速在30℃與35℃間差異極?。痪C合以上情況可以看出,供試菌株適宜溫度在30~35℃。

圖1 不同溫度對供試菌株菌絲長速的影響
從圖2可以看出,H10和H15 2個菌株的菌絲在pH 3~10的范圍內都可以生長,而H5和H24則不能在pH 3上生長,其余梯度可以生長,說明H10和H15 2個菌株的酸堿度適應范圍比H5和H24更大。H15在pH 3時菌絲長速最快,其余菌株菌絲在pH 6的堿性條件下日均長速最快,而且除H15外,其余菌株表現出的長速變化趨勢基本一致,表明H15菌株更能適應酸性條件。從整體酸堿條件看,在pH4~6內的菌絲生長速度明顯高于pH7~10的區間,說明4個黑木耳菌株更適宜在偏酸環境下生長;pH適宜范圍在5~6。

圖2 不同pH對供試菌株菌絲生長的影響
通過試驗發現,4個菌株在不同碳源處理中都能正常生長,且在生長速度和菌絲長勢上不同碳源間存在顯著差異(p<0.05),4個菌株在不同碳源下的變化基本一致,菌絲長速和菌絲長勢上都是麥麩浸提液、木屑浸提液和可溶性淀粉三者依次排前3,乳糖和麥芽糖效果墊底。說明麥麩浸提液和木屑浸提液更適合作為菌絲培養的碳源,乳糖和麥芽糖則不適宜。

表4 不同碳源對供試菌株生長的影響
由表5可以看出,各菌株在6種不同氮源處理中都能生長,且在菌絲長速和長勢上達到顯著差異(p<0.05);但是硫酸銨和尿素作為氮源時菌絲長速和長勢都表現最差,與其他4種差異大,菌絲長速很慢,長勢差,表明其不適合作為菌絲培養時氮源添加物;豆粕粉和玉米漿在長速和長勢上排名前2,適合作為菌絲培養時氮源添加物。

表5 不同氮源對供試菌株生長的影響
由表6可以看出,4個供試菌株在2個碳源和2個氮源的不同正交組合下均能正常生長,且所有菌株在組合3下生物量最高,分別為5號菌株2.91g,10號菌株2.77g,15號菌株2.84g,24號菌株2.89g;與其他組合均達到顯著差異(p<0.05),組合1和組合6生物量顯著低于其他組合。通過對不同組合下4個菌株平均生物量的統計得出圖3,從圖3可以看出,不同組合間生物量達到顯著差異(p<0.05),不同組合生物量由高到低為3>7>5>4>8>1>2>9>6,說明組合3最適合供試菌株生長,其次為組合7和組合5等。

表6 不同碳氮源組合對供試菌株生長的影響

圖3 不同組合下供試菌株生物量(干重)
在食用菌栽培中,對菌種基礎生物學特性研究已經有很久的歷史,也是食用菌高質量發展中最基礎最重要的環節之一。本文中各供試菌株雖然通過拮抗實驗被分為2個類群,但是在菌絲生長最適溫度和最適pH范圍上高度相近,這可能與供試菌種來自相同省份,可能存在較為相近的遺傳關系有關,具體遺傳關系需要后續進一步確定;趙梓楠[6]開展的“998”等5個黑木耳菌種生物學特性的研究得出,供試菌種最適溫度在25℃左右;李發盛等[7]開展的“云耳百云6號”的生物學特性試驗發現,“云耳百云6號”最適溫度為25~30℃,pH范圍為5.5~6.5,黃豆粉為最佳氮源;郭硯翠等[8]開展的“黑木耳8808”菌株生物學特性研究發現,“黑木耳8808”菌株的最適溫度為25~30℃;王燦琴等[9]通過對5個野生云耳菌株生物學特性的研究發現,供試菌株最適溫度為30℃,最適酸堿度為pH8~9,最佳氮、碳源分別為酵母膏和葡萄糖;前人相關研究在溫度上與本研究結果有所差異,但差異不大,最適pH與李發盛等研究結果一致,和王燦琴等研究有所差異,但是具有共性,即供試菌株在最適pH范圍上存在一致性,這也許與來自同一地方的菌株在某些因子上具有相近的適應性有關,最佳碳源和氮源分別為麥麩浸提液和豆粕粉,和王燦琴等的研究結果不一致,但是兩者都發現蔗糖和乳糖不適合作為碳源添加物,硫酸銨不適合作為氮源添加物,在氮源上與李發盛等研究結果一致。在最佳碳氮源篩選中,郭硯翠等開展的“黑木耳8808”菌株碳氮源篩選發現在硬雜木屑、麥麩和豆粉組合中菌絲生長速度最快,菌絲黑密,和本研究結果具有一致性。
通過對4個引進的黑木耳菌種進行拮抗和基礎生物學特性研究發現,供試菌株分為2個類群,H5和H10為一類群,H15和H24為另一類群,兩類群雖然在遺傳關系上有差異,但是在最適溫度,最適pH,最佳碳氮源和最佳碳氮源組合上都具有一致性,最適溫度在30~35℃,最適pH為5~6,最佳碳源和氮源為麥麩浸提液和玉米漿,最佳液體基礎培養基為木屑浸提液23g,麥麩浸提液10g,玉米漿1g,豆粕粉5g,KH2PO41g,MgSO4·7H2O 0.5g,維生素B10.1g,去離子水1000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