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連虎王振坤潘水站張小玉王義存韓智杰趙飛飛
(1.隴南市農業科學研究所,甘肅 武都 746000;2.甘肅省中草藥資源開發利用工程技術中心,甘肅 武都 746000;3.甘肅步云農牧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甘肅 宕昌 748500)
羌活為傘形科植物羌活(Notopterygium incisum Ting ex H.T.Chang)或寬葉羌活(Notopterygium franchetii H.de Boiss.)的干燥根莖和根[1]。蠶羌有闊葉和細葉羌活,蠶羌為細葉羌活,有除濕、止痛、治療跌打損傷等功效。由于細葉羌活生長于海拔2000m以上的高寒陰濕地區,資源較少,加之野生羌活的連年采挖以及家種羌活的面積跟進不足,1987年羌活被列為三級保護植物;另外,市場上交易的蠶羌主要集中在甘肅省以及四川省各中藥流通市場,庫存量不足導致蠶羌的價格持續向好。
甘肅省是中藥材生產大省,尤其隴南市中藥材當歸、大黃、紅芪、紋黨等最具出名。資料顯示[2],2003年甘肅省宕昌開始種植羌活,2017年開始初具規模,從歷史文獻[3-6]可以看出,大多學者對闊葉羌活種植技術做了深入研究,也對蠶羌種子最佳采收期做了詳細研究[7],部分科技成果[8]、學位論文[8]也刊載了闊葉羌活移栽密度的試驗研究,但作為蠶羌種植技術中最佳的移栽密度尚未發現報道。本文從細葉羌活種苗移栽不同密度著手,通過2a期試驗研究,旨在篩選蠶羌規范化種植最佳移栽密度,為蠶羌產區藥農提供理論和技術支撐,促進中藥材產業發展。
蠶羌種苗選用甘肅步云農牧科技有限公司自繁自育的一年生蠶羌種苗,剔除病害弱苗,選用株型大小一致的種苗進行移栽。種苗長16.88cm,苗粗7.16cm,單苗重0.32g,根分支2.4個。試驗地選在甘肅省隴南市宕昌縣南河鎮八路川村,海拔2253m,試驗區為隴南道地藥材種子種苗集中繁育及藥材主產區,是羌活種植最佳適宜區。
試驗采用單因素隨機區組試驗方案,行距30cm,株距因素設5個水平(25cm、30cm、35cm、40cm、45cm),小區面積6m2(2m×3m),小區間距30cm,小區用苗量分別為80株、66株、57株、50株和44株,折合密度分別為13.3萬株·hm-2,11.1萬株·hm-2,9.5萬株·hm-2,8.3萬株·hm-2和7.4萬株·hm-2。共3次重復,共15個小區,試驗區占地面積120.96m2(7.2m×16.8m)。
試驗于2020年4月9日移栽,出苗后統計出苗率,生長期間統一田間管理,移栽后第2年采挖,測定小區產量、10株鮮種、單株形態指標等,測定后統一放置晾干,晾干后進行干重的測定。
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7軟件統計計算,顯著性比較采用SPSS Statistics17 ANOVA檢測方差分析法。
成活率是農業豐產的先決條件之一,好的成活率可大大增加產量。蠶羌從種苗移栽后15d開始出苗,30d出苗完成。出苗成活率統計于2020年5月10日。根據不同移栽密度對蠶羌成活率的影響可知,見表1,在行距為30cm,蠶羌成活率分別為株距40cm(93.3%)>株距25cm(73.8%)>株距30cm(67.2%)>株距45cm(65.9%)>株距35cm(59.1);株距40cm條件下,蠶羌成活株較多(47±2株),成活率最高(93.3%±3.1%),并且分別與株距45cm條件下的成活株和30cm、35cm、45cm株距條件下的成活率達到了顯著水平(P<0.5)。

表1 不同移栽密度對蠶羌移栽成活率的影響
個體質量指標的好壞可以體現藥材的質量和商品等級。根據不同移栽密度對蠶羌植株個體質量指標的影響可以看出,見表2,在行距為30cm條件下,蠶羌側根數分別為株距25cm(931.9根)>株距40cm(31.9根)>株距35cm(29.0根)>株距30cm(27.3根)>株距45cm(22.8根);根粗分別為株距40cm(41.42mm)>株距25cm(40.55mm)>株距35cm(37.92mm)>株距30cm(34.19mm)>株距45cm(33.05mm),并且40cm株距分別與30cm、45cm株距跟粗達到顯著差異水平(P<0.5);蠶羌最長單根長分別為株距25cm(20.83cm)>株距40cm(19.33cm)>株距35cm(17.70cm)>株距45cm(16.93cm)>株距30cm(16.19cm);蠶羌10根鮮重分別為株距35cm(1328.27g)>株距40cm(896.00g)>株距25cm(810.00g)>株距30cm(773.3g)>株距45cm(690.67g);蠶羌10干重分別為株距40cm(438.17g)>株距25cm(392.67g)>株距35cm(360.97g)>株距45cm(263.07g)>株距30cm(220.23g);以市面售價比較行距30cm、株距為40cm條件下蠶羌等級較優,市面價格最高,經濟效益顯著。因此,綜合考慮,距30cm、株距為40cm條件下蠶羌根最粗(41.42mm),側根數較多(31.9根),最長根長較長(19.33cm),10株根鮮重較重(896.00g),10株干重最重(438.17g),個體質量最好。

表2 不同移栽密度對蠶羌植株個體質量指標的影響
文獻資料顯示[9],行距25cm、株距20cm時寬葉羌活產量和經濟效益最大;而根據不同移栽密度對蠶羌產量及產值的影響可以看出,見表3,在移栽行距為30cm條件下,蠶羌小區鮮產量大小依次為株距35cm(4.6kg)>株距25cm(4.6kg)>株距40cm(4.2kg)>株距30cm(3.4kg)>株距45cm(1.7kg);小區干產量大小依次為株距25cm(2.2kg)>株距40cm(2.0kg)>株距35cm(1.1kg)>株距30cm(1.0kg)>株距45cm(0.7kg);小區干產量大小依次為株距25cm(2.2kg)>株距40cm(2.0kg)>株距為35cm(1.1kg)>株距30cm(1.0kg)>株距45cm(0.7kg),且株距為40cm和25cm小區干產量與45cm株距小區干產量達到極顯著水平(P<0.01);折合鮮產量大小依次為株距25cm(7733.1kg)>株距35cm(7725.4kg)>株距40cm(6926.9kg)>株距30cm(5702.4kg)>株距45cm(2768.2kg);折合干產量大小依次為株距40cm(3370.8kg)>株距25cm(3708.5kg)>株距為35cm(1891.4kg)>株距30cm(1598.7kg)>株距45cm(1119.0kg);折干率大小依次為株距40cm(48.7%)>株距25cm(48.0%)>株距45cm(40.1%)>株距30cm(28.0%)>株距35cm(24.5%);根據商品等級和價格折合產值大小依次為株距40cm(825846元·hm-2)>株距25cm(593360元·hm-2)>株距35cm(378280元·hm-2)>株距30cm(319740元·hm-2)>株距45cm(223800元·hm-2)。綜上,蠶羌在行距30cm、株距40cm條件下(8.3萬株·hm-2)折干率最高(48.7%),商品等級較優,產值最高(825846元·hm-2)。
根據不同移栽密度對蠶羌生長各指標間相關性的影響可以看出,見表4,移栽密度與小區成活株、10株鮮種、小區藥材鮮藥重、小區干藥重分別達到極顯著水平(P<0.01),與10株干重達到顯著水平(P<0.05);小區成活株與10株鮮種、小區藥材鮮藥重、小區干藥重分別達到極顯著水平(P<0.01);10株鮮重小區藥材鮮藥重、小區干藥重分別達到極顯著水平(P<0.01);10株干重與小區鮮藥重達到顯著水平(P<0.05);小區鮮重和小區干藥重達到了極顯著水平(P<0.01)。

表3 不同移栽密度對蠶羌產量及產值的影響

表4 不同移栽密度對蠶羌生長各指標間相關性的影響
成熟的農業種植技術管理離不開最佳的移栽密度等措施,中藥農業種植技術管理更是需要合理的移栽密度,通過最佳的通風透光率可最大程度提高藥材的產量、品質以及降低病蟲草害的發生。本文從不同移栽密度出發,測定了蠶羌的蠶羌成活率、個體質量指標以及蠶羌的產量,試驗結果得出,株距為40cm條件下,蠶羌成活株較多(47±2株),成活率最高(93.3%±3.1%),并且分別與株距45cm條件下的成活株和30cm、35cm、45cm株距條件下的成活率達到顯著水平(P<0.5);根最粗(41.42mm),側根數較多(31.9根),最長根長較長(19.33cm),10株根鮮重較重(896.00g),10株干重最重(438.17g),綜合個體質量最好;折干率最高(48.7%),商品等級較優,產值最高(825846元·hm-2)。綜合以上得出,蠶羌行距30cm、株距40cm(8.3萬株·hm-2)為最佳移栽密度,生產上如果采收年限加大可適量增加移栽密度,防止中途倒苗和自然災害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