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波胡凱 蔡波
(1.江西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江西 南昌 330045;2.江西農業大學鄉村振興研究院,江西 南昌 330045)
紅薯,又稱番薯、甘薯、地瓜、白薯、紅苕等,為旋花科一年生植物[1]。紅薯抗旱耐瘠薄、喜光喜溫、適應性強、易恢復生長,適宜在光熱資源充足的地區生長,因其味道甜美,并且富含大量淀粉、胡蘿卜素、食用纖維和多種氨基酸,鈣、磷、鐵、鉀等礦物質,具有防癌、抗衰老,防動脈硬化,增強免疫功能等保健作用[2],被人們譽為“蔬菜皇后”、“長壽蔬菜”。由于紅薯用途寬泛,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3]。
紅薯不僅是糧食、飼料、工業原料及新型生物能源兼用作物,并且還具有高產穩產、適應性強、營養豐富等特點,深受農民的歡迎。我國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紅薯生產國,世界糧農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FAO)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全球紅薯收獲面積約為774.56×104hm2,全球紅薯產量為9145.4×104t,2020年中國紅薯收獲面積為232.39×104hm2,占世界收獲面積的30.0%,我國紅薯產量為5126.4×104t,占世界總產的56.1%;紅薯具有超高產特性,中國的紅薯平均單產水平在22.06t·hm-2,高于水稻、小麥等谷物類作物所創造的高產紀錄,我國是世界紅薯的主要生產國、消費國和出口國,其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60%以上。
農產品地理標志源于地理標志,不僅提供了其產地的明確信息,更重要的在于其是一種品質保證[4]。是由國家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負責農產品地理標志注冊和專家評審工作,相關農產品的產地環境條件(環境空氣質量、灌溉水質量、土壤環境質量),符合無公害食品蔬菜產地環境條件(NY5010-2002)和無公害食品產地環境評價準則(NY/T5295-2004)。其對應的農產品來源于特定地域,農產品的品質和相關特征受到其所處區域的自然生態環境和歷史人文因素的影響[5],用地域名稱命名的特有農產品標志。
2018—2021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以及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中都明確提出要強化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截至2020年底,全國地理標志總數達到8421個,其中98.24%的地理標志為涉農產品。地理標志農產品具有獨特的品質特性和鮮明的地域性特征,是創建和打造區域公用農產品品牌的重要載體,可有效帶動區域農業及相關產業發展[6]。截至2020年,全國紅薯農產品地理標志共有32個。農產品地理標志品牌的建立有助于打造特色農產品,產業扶貧進而實現農民脫貧致富,推進鄉村振興以及農業供給側改革,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型。
我國紅薯種植主要集中在淮海平原、東南沿海和長江流域等地區,種植面積較大的有四川、河南、安徽、重慶、山東、廣東、廣西等省(自治區、直轄市),根據我國氣候條件和耕作制度的差異,氣候條件、生態、行政區劃、栽培面積、種植習慣等,一般將紅薯種植區劃為3大區,即北方薯區、長江中下游薯區以及南方薯區。并將國內32個紅薯農產品地理標志進行分類匯總,見表1。

表1 全國紅薯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及生產現狀
北方春夏薯區包括遼寧省、山東省、山西省、河南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陜西省6個,共計25個紅薯農產品地理標志,在北方春夏薯區中,河南省、山東省分別位列第1、第2,河南省作為全國紅薯種植大省之一,共擁有11個紅薯農產品地理標志;山東省共擁有5個紅薯農產品地理標志;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在整個北方薯區中僅擁有1個紅薯農產品地理標志。
長江中下游薯區包括安徽省、貴州省2個省份,其紅薯農產品地理標志數量中僅有2個,分別是灣沚山芋和紫云紅芯紅薯。南方薯區包括福建省、江西省、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4個,共計5個紅薯農產品地理標志,其中福建省占據的紅薯農產品地理標志的數量位于南方薯區的榜首,分別是龍巖市的連城地瓜干和福州市的長樂番薯,但是作為南方種植紅薯大省四川省以及重慶市卻沒有一個紅薯農產品地理標志。
2008年2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頒布施行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志,在2008年全年共登記注冊了41種全國地理標志產品,從表1可以看出,紅薯農產品地理標志最早于2009年,國家農業部正式批準對山東省濟寧市泗水地瓜采取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從此紅薯有了第1個地理標志產品,尤其是到了2013年全年共有6個紅薯農產品地理標志,達到了近12a以來紅薯農產品地理標志數量最多的一年。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以及人們生活物質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于農產品的需求逐漸由量轉為質,追求健康綠色有機無污染的農產品,至此農產品逐漸走向品牌化發展道路,紅薯農產品地理標志的建立有利于贏得消費者青睞并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同時也提高了紅薯種植戶的經濟效益。2017—2020年,紅薯農產品地理標志的數量逐漸呈現穩定增長的趨勢。
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申請人提前準備好相關材料,向省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提出登記申請,再由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專家審評以及嚴格篩選,最終給符合條件的農產品頒發地理標志性農產品證書。地理標志農產品品牌價值共創涉及到政府、行業協會、企業、農戶、消費者等多個利益相關者,各利益相關者所處的地位、角色職能不同[7]。
因此紅薯農產品地理標志的證書持有者主要分為政府機關、紅薯種植專業合作社、紅薯行業協會、研究機構這4類持有主體。對32個紅薯農產品地理標志證書持有情況進行匯總顯示,見表2,政府機關所持有的紅薯農產品地理標志的證書在整個紅薯證書持有情況中達到了50%,農業技術推廣、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心和農業服務中心作為政府機關的主要部門,其宗旨是服務于農、助農發展,而紅薯作為農業生產和發展的重要經濟作物,自然得到了政府機關部門的極大重視。紅薯專業合作社和紅薯行業協會持有的紅薯農產品地理標志的證書占比分別為21.87%和18.75%。研究機構在證書持有情況占比中僅有9.38%,導致其在整個紅薯農產品地理標志的證書持者中排名于末尾。

表2 紅薯農產品地理標志證書持有主體情況
據《中國紅薯種植分布》官方數據顯示,國內紅薯種植面積為5×106~5.33×106hm2,國內紅薯地理標志產品共有種植面積189479.7hm2,約占國內紅薯種植面積36.73%。如表1所示,種植面積排在第1位的是襄城紅薯,其種植面積為28600hm2,占全國紅薯地理標志產品種植面積的15.10%,排在前5位的紅薯分別是襄城紅薯、蘭考紅薯、灣沚山芋、泗水地瓜、鄲城紅薯,以上5類紅薯占全國紅薯地理標志產品種植面積的比重達49.19%;排在末尾的3名紅薯分別為義城紅薯、茶亭溝紅薯、五工臺紅薯,其中五工臺紅薯種植面積最少,僅有333.33hm2,種植面積排在第1位的襄城紅薯是其85倍。
如表1所示,在全國紅薯地理標志產品產量中排名第1位的是襄城紅薯,年產為1120000t,占全國紅薯地理標志產品總產量的18.25%,排在前5位的紅薯分別是襄城紅薯、蘭考紅薯、鄲城紅薯、唐河紅薯、灣沚山芋,以上5類紅薯占全國紅薯地理標志產品總產量的比重達53.35%。其中襄城紅薯與蘭考紅薯因其種植面積在全國紅薯地理標志產品中位列第1、第2,其總產量也位列第1和第2的位置,但在全國紅薯地理標志產品產量的前5名中,唐河紅薯由種植面積的第6名排到了產量的第5名,然而在種植面積排名第4位的泗水地瓜在產量排名中排在第13位的位置,可見種植面積大并不意味著其產量高。產量最低是花園口紅薯,年產僅有7500t,排名第1位的襄城紅薯的產量是其149倍。
由智研咨詢發布的《2021—2027年中國紅薯行業市場供需規模及競爭戰略分析報告》數據顯示,中國紅薯的平均單產水平在22.06t·hm-2,而紅薯地理標志產品的平均單產率在30.16t·hm-2。對32個紅薯地理標志產品的種植面積及產量進一步分析顯示,見表1。
超高產(單產>30t·hm-2)的紅薯地理標志產品共有13個,占比為40.63%,全部集中在北方春夏薯區,其中河南省的超高產紅薯地理標志產品有6個,占超高產的紅薯地理標志產品的比重為46.15%,占河南省紅薯地理標志產品54.55%,河南省商丘市的馮橋紅薯更是以60t·hm-2的單產水平位列紅薯地理標志產品單產榜首。瓦房店閆店地瓜、平陰鮮食地瓜、唐河紅薯、秦都紅薯、合陽紅薯這5種紅薯地理標志產品的單產水平相同,都是45t·hm-2,不同地理位置的紅薯其單產水平也可保持一致性,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種植紅薯有利于提高紅薯的生產效率,排名末尾的義城紅薯雖然其單產水平僅有34.5t·hm-2,但也超出了國內紅薯平均單產水平的56.39%,具有較高的生產水準。
高產(20t·hm-2<單產≤30t·hm-2)的紅薯地理標志產品共有12個,占比為37.5%,高產與超高產二者共占國內紅薯地理標志產品的比重為78.13%,中產(10t·hm-2<單產≤20t·hm-2)的紅薯地理標志產品僅有4個,占比為12.50%,低產(單產≤10t·hm-2)的紅薯地理標志產品的數量僅有3個,占比為9.38%,分別是泗水地瓜、長樂番薯、花園口紅薯,其中泗水地瓜因其產量低種植面積大導致其單產率較低,而花園紅薯因其種植面積以及產量都相對較低,導致其單產水平略低于其它類紅薯地理標志產品。
由于32個紅薯地理標志產品的價格樣本及其經濟效益獲取難度較大,本文查閱相關資料尋找了部分紅薯地理標志產品的收購價格及收益作為參考與衡量,據蔬菜商情網(www.shucai123.com)顯示,普通紅薯的平均收購價格為1.1~1.5元·kg-1,作為地理標志農產品的河南省開封市的蘭考紅薯的平均收購價格為2.2元·kg-1;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港市東興紅姑娘紅薯的平均收購價高達3元·kg-1,2011年,東興紅姑娘紅薯產值達1.9億元,山東省青島市即墨地瓜的平均收購價為3.2元·kg-1,輻射帶動日照、煙臺等地11萬戶農民發展甘薯種植1.6萬hm2,幫助農民增收1.2億元;2013年,臨沭地瓜全年總產值達6000萬元,促進農戶年增收4000余元。
地理標志農產品價格總是高于其實際價值,具有較強的市場穿透力和品牌競爭力[8]。紅薯地理標志產品因其營養價值高、口感好以及地理標志品牌溢價等因素使其平均收購價格遠高于市場內的普通紅薯,同時種植紅薯地理標志產品也成為當地農戶致富的重要謀生手段,有些地區將紅薯農產品地理標志打造成一條完整的紅薯加工產業鏈,設廠招工,不僅解決了當地勞動力就業問題,同時將紅薯深加工成紅薯粉、紅薯干等一系列紅薯制品使其能賣出更高的收益,從而提升當地的經濟效益,可謂是一舉三得,小小的一枚紅薯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
目前地理標志農產品已形成了類型豐富、地域特色鮮明的產業,具有廣闊的空間與巨大的潛力[9]。在對32個紅薯農產品地理標志研究發現,目前我國部分紅薯種植大省暫缺紅薯農產品地理標志,以及個別紅薯地理標志產品的種植面積和產量較小,因此提出以下對策建議。
在32個紅薯農產品地理標志中,有78.13%的紅薯地理標志產品處于高產水準,這有利于提高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提高經濟效益,促進紅薯產業高產高質量協同發展,提升了紅薯在其他同類型農產品中的競爭力,為紅薯產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與此同時,也應當重視推進紅薯農產品地理標志的建設工作,如,對于種植紅薯大省四川省以及重慶市卻沒有一個紅薯農產品地理標志,相關省份政府以及機關單位應當加強重視紅薯地理標志產品所能帶來的經濟效應。加大宣傳,鼓勵該地區紅薯行業協會以及紅薯種植專業合作社積極參與紅薯地理標志產品的工作,并嚴格把控紅薯產地環境條件(環境空氣質量、灌溉水質量、土壤環境質量)在符合國家強制性技術規范要求的基礎上申請地區紅薯農產品地理標志,從而進一步完善全國紅薯農產品地理標志產業的產業布局。
在32個紅薯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中,各類紅薯地理標志產品其種植面積以及產量在一定范圍內還有著較大的差距,如在種植面積方面,種植面積最大的襄城紅薯是面積最小的五工臺紅薯的85倍,應擴大相關紅薯地理標志產品的種植面積。在產量方面,年產量最多的襄城紅薯是年產量最少的花園口紅薯的149倍,花園口紅薯的單產也僅有5.625t·hm-2,與之相似的還有泗水地瓜,其紅薯種植面積為13333.33hm2,在32個紅薯地理標志產品中種植面積排名第4位,但其年產量僅有125000t,單產水平僅為9.38t·hm-2,兩者生產水平都屬于低產,對于長江中下游薯區、南方薯區以及部分低產的紅薯地理標志產品應注重生產技術水平的提高,在尊重農業生產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優化資源分配,合理利用地區比較優勢,提升低產紅薯地理標志產品的單產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