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陽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 張 靚
2019 年以來,東陽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以機構改革為契機,將工作方式革新作為促進體制機制創新的重要引擎,在自然資源監管領域,積極探索以高起點、高標準建設“慧眼守土”自然資源動態監管平臺,以信息化推進節約集約用地“雙提升”,致力打造新常態下科技與業務融合、數據與決策融合、管理與服務融合、機制與效能融合的“四位一體”自然資源管理新格局。目前,平臺已依托通訊基站、高層建筑等構筑物在江北街道做了試點,共布設7 個前端感知設備,完成20 余種預警算法的人工智能學習,初步實現智能動態監管。
結合“以地找視頻”和“以視頻找地”兩種交互模式,創造性地將視頻圖像和地理空間位置坐標進行精準位置匹配。原本只能看的視頻圖像加上了空間坐標,單個攝像頭就完成帶有時間維度和空間維度的實景地圖,視頻圖像真正成為視頻地圖。該模式突破了視頻內容的空間位置不精準的技術難題,實現了第三次國土調查數據與實時視頻數據的精準疊加,推動了視頻技術在土地利用監管上的精準化應用。
通過調度相應地塊的視頻監控畫面,實現自然資源業務的遠程實地化審批,提高了審批效率;可以方便地對地塊及其周邊環境進行核實,有效避免了審批手續造假、違法違規用地和項目違規施工等現象,降低了行政成本,提高了服務效能。從服務群眾辦事、優化營商環境、提升土地監管能力、推進部門數據共享等角度延伸創建多種應用場景,不斷探索優化空間,持續推動自然資源工作效能提升。
動態監管平臺收集用地紅線、農轉用、供地(包括批而未供、供而未用、用而未盡、已供已用、閑置土地)、違法用地、礦管數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土地利用現狀、宗地等數據形成動態監管數據庫?;凇耙粡垐D”管理系統,將現有“三調”數據成果、礦產開采、地質災害等數據入庫;對接業務辦公和檔案系統,將自然資源審批數據成果入庫;對接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實現電子地圖、影像、各級規劃數據接入。
智能動態監管平臺以“一張圖”數據庫為基礎,將多源、多尺度、多類型的自然資源“批、供、用、補、查、登”數據有效組織起來,建立多要素、多層次、多維度,具有時空特征的自然資源智能綜合動態監管模式。該系統包括政務辦公、動態巡查、違法線索登記與處理、拍照錄像錄音、大數據動態監管、大數據綜合分析、批后供后監管、地塊自動導航、預警分析等眾多子系統,形成在線監管-調查評價-政務管理-社會服務“一體化”的綜合監管平臺。
平臺對監控視頻進行智能處理分析,自動檢測并識別視頻區域內的標識物,并將建設用地范圍內變化量和原始照片進行對比判別,再比對建設用地范圍外區域,確定地塊是在違法用地高發區、建設用地批后區或基本農田區后執行二次判別。最后將預警結果以短信或微信方式自動發送至區域負責人。通過智能AI 系統的深度學習算法對視頻流進行分析,識別各種違法行為模式,并進行智能報警。

▲東陽市自然資源動態監管平臺實時監測圖
自然資源動態巡查通常分為例行巡查和不定期巡查,但都難以做到不間斷巡查和精準巡查,效果不理想。而將視頻監控引入巡查工作可以及時調度疑似違法行為就近的巡查人員,通過任務下派的方式實現精準巡查。

▲東陽市全景
2021 年,東陽市創新探索實踐自然資源-公安“聯合執法直通車”機制,變“兩個執法”為“一個執法”、變“公安后置介入”為“全程參與”,探索了一條全新的路徑。智能動態監管平臺為聯合執法數字賦能,充分利用平臺違法預警功能,建立大數據情報研判機制、推行執法力量直達機制、實行專項執法行動統管機制。自“聯合執法直通車”開通后,自然資源犯罪偵查大隊接到線索舉報10 起,出動執法人員40人次,及時處置違法案件5 起。
自然資源利用的“批前、批中、批后”全過程管理,可以通過平臺視頻監控,及時了解、查看現場實際情況。下一步,東陽市將讓動態監管平臺與省、市監管平臺進行縱向對接、橫向互通,進行數據的實時調取與實時監管。此外,還將結合無人機航空監測、國土慧眼、移動終端等手段,形成“天上看、視頻探、地上查、碼上管”的全區域全生命追溯覆蓋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