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 王建江
自然資源部門承擔著資源保護、要素保障等多重職能,直接關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為降低行政訴訟發案量和敗訴率,紹興市自然資源系統不斷夯實法治之基,持續規范行政行為。2020 年以來,全系統行政訴訟案件發案量持續下降,行政訴訟敗訴率從2019年的17.9%降至2021 年的5.83%。
加強局黨委對法治建設的集中統一領導,全面落實黨政主要負責人履行推進法治建設第一責任人職責和其他班子成員“一崗雙責”職責,進一步發揮“頭雁效應”,對法治建設重要工作親自部署、重大問題親自過問、重點環節親自協調、重要任務親自督辦,將本部門本領域的各項工作納入法治化軌道。局領導帶頭學習踐行習近平法治思想和相關法律法規,黨委會多次聽取法治建設工作情況。研究制定《紹興市自然資源和規劃系統行政復議和行政應訴工作規則(試行)》,以整體思維和系統治理視角,多條線聯動、同向發力、互動共贏,實現“四個轉變”,構建“八大機制”,內容涵蓋適用范圍、職責分工、行政爭議化解、出庭應訴、裁判文書救濟和履行、過錯責任追究和容錯免責、案件分析通報和預警提醒、法治督察和結果運用等八個方面,用制度化條文式,將“想法”變成“做法”,將“做法”變成“辦法”。實行敗訴案件相關業務分管領導和責任人員考核評先評優掛鉤制度,對征遷工作重點鄉鎮(街道)探索實行區、縣(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分局)局領導掛聯機制,強化督導服務。
注重培植既會搞業務,又能懂法務的法治力量。紹興市自然資源系統新聘請在業務處(科)室(站)的兼職法制員136 人,其中市局22人。明確兼職法制員8 個方面職責,將法律風險靠前布防,提升源頭防范能力。全面落實行政執法公示、執法全過程記錄和重大執法決定法制審核等三項制度,對重大、疑難、復雜、社會關注度高、有爭議易訴訟的問題,專(兼)職法制員和法律顧問提前介入,強化法治保障,優化法治服務。組織開展征地、不動產登記、行政執法等業務培訓,旁聽庭審每年不少于2 次。搭建“法潤自然資源”例會機制,每季召開1次,及時對熱點難點問題和行政爭議案件進行分析研判,努力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氛圍。
針對市轄區分局為市局派出機構、需由市局行政負責人出庭、出庭次數多要求100%的實際,首創紹興自然資源系統“不出庭應訴”六步工作法,通過訴前引導、動員撤訴、檢索案件、精準答辯、跟蹤對接、庭前調解等方法,強化訴源治理,設法化解爭議,節約行政應訴成本。同時,借勢借力,緊緊依靠市委依法治市辦,推進全系統領域內多跨協同系統治理,及時會商研究預防和化解行政爭議的有效措施。及時整改本單位本系統在依法履職、依法行政過程中存在的突出問題,編寫敗訴糾錯警示案例“以案治本”。全面梳理現行征地補償安置政策,結合敗訴糾錯的風險點,著手修訂《紹興市區集體所有土地房屋征收補償辦法(試行)》,調研起草《紹興市集體土地征收工作指引》。
暢通依法解決矛盾糾紛渠道,耐心傾聽群眾呼聲,真誠關心群眾疾苦,真心實意地把群眾利益放在心上。統籌協調各方利益,積極做好解釋勸說,針對性地開展普法宣傳,確保人民群眾話有處說、怨有處訴、難有處解、事有處辦,從而形成自然資源部門與群眾相互了解、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良性關系,防止矛盾激化。積極引導當事人通過行政調解、司法調解等非訴方式化解行政爭議,努力減少行政爭議進入訴訟程序的數量,努力減少行政訴訟案件發案量。2021 年,紹興市自然資源系統行政復議案件調撤率高達76.54%,有效推進了行政爭議的訴前化解。
被訴行政行為的業務部門和行政應訴承辦機構聯動,在做好行政應訴答辯和舉證工作的同時,認真梳理分析案情,了解相對人的真實訴求,通盤考慮爭議化解的可能性,積極與法院或相對人進行對接聯系,盡力化解行政爭議。積極協助人民法院依法開展調解工作,對人民法院提出的調解意見,找準矛盾焦點,解決實體爭議,鼓勵當事人自愿撤訴,依法促進案結事了,努力提高訴訟復議案件調撤率。2021 年,紹興市自然資源系統的行政訴訟案件調撤數占全市行政案件調撤數的5.18%,行政訴訟案件調撤率20.83%,依法推進案結事了。
▲2021年9月7日,紹興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召開“法潤自然資源”工作例會,總結和部署自然資源法治工作。
建立包案化解機制,由被訴行政行為的市局業務分管領導為包案聯系領導,被訴行政行為實施主體的主要負責人或業務分管領導為包案化解第一責任人,被訴行政行為的業務經辦處(科)室(單位)為包案化解責任部門,法制機構和其他業務協同部門作為協同化解部門。對行政訴訟“批案”“系列案”以及可能敗訴的行政爭議案件,實行局領導包案化解,明確專人負責,科學合理制定化解方案,倒排化解期限,落實化解措施,積極回應落實情況,及時反饋工作進度,逐一化解敗訴風險案件。2022 年一季度,紹興市自然資源局積極協調落實包案化解機制,成功化解2 起敗訴高風險案件。
加強行政訴訟案件管理,加大對行政訴訟“批案”“系列案”以及敗訴高風險案件的統籌力度,在發現敗訴風險或收到有關提示提醒后,第一時間分析梳理相關情況,全面推行敗訴案件和高風險案件月度通報機制,及時亮曬案件發生數、調撤案件數、敗訴案件數等“雙下降”主要指標,督促存在案件發案量同比增長或發案量居多以及出現敗訴案件的區、縣(市)局(分局)落實整改措施。
深入開展行政執法監督活動,加強行政許可、行政處罰、行政強制、土地報批案卷評查和專項執法檢查,進一步推進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市局法治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牽頭,對發現的問題短板,經常性、常態化、針對性制發《法治提醒函》《問題督導單》,協調、指導業務條線落實整改措施,及時反饋整改情況。對推進“雙下降”工作措施不力、成效不明顯或者出現敗訴案件的單位主要負責人或業務分管領導等相關人員,由市局主要領導或法治分管領導進行談話。
壓緊壓實主體責任,強化考核獎懲,及時啟動敗訴案件復盤程序,倒查行為主體在規范執法行為、推進訴源治理、實質性化解爭議等方面落實情況。啟動過錯責任調查程序,自然資源部門和機關紀委聯動,逐案核查行政案件敗訴原因,查明相關責任,邀請駐局紀檢組參與監督,按照干部管理權限,追究行政過錯責任,依紀依規追責問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