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陽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 葉紅嫣
松陽縣地處浙西南山區,縣域面積1406平方公里,全縣“八山一水一分田”,山地占76%,林地總面積170 萬畝,森林覆蓋率達80.13%。依托豐富的森林資源、優良的生態環境和林業產業發展優勢,松陽縣以林下經濟為林農增收、林業產業轉型升級和鄉村振興突破口,充分挖掘林間空地、林下資源,大力推廣林下經濟林業科技富民模式,摸索出香榧、油茶高效栽培,林下套種黃精、三葉青、白芍,香榧套種茶葉、臍橙等,有效促進了林業增效、林農增收。近五年,該縣累計推廣林下經濟模式1.78 萬畝,從業人數達到3500 多人,2021年全縣林下經濟產值達到了1.73億元,惠及林業經營主體156 家、農戶1200 余戶,人均增收4500 元,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1500 多個,為農民增收、產業扶貧、鄉村振興提供新路子。
其中,該縣“香榧套種茶葉”“香榧套種臍橙”“香榧套種黃精”“薄殼山核桃套種茶葉”四種模式成為浙江省“一畝山萬元錢”典型示范案例,向全省推廣,發展林下經濟已成為該縣有效實現生態價值轉換,助推鄉村振興的重要渠道。

▲松陽縣后灣村小旺山香榧林下種植多花黃精。
2017 年,出臺了《松陽縣香榧、油茶、林下經濟“兩山一類”建設三年行動方案》。通過五年努力,新建林下中藥材示范基地面積1600畝,安排“兩山一類”財政激勵政策扶持資金420 萬元。2018 年爭取省農業開發項目資金400 萬元,省林業資源保護項目資金220萬元。同時,在深入發展林下經濟建設過程中,創新合作模式,利用“鄉賢回歸”引進工商資本,撬動大量社會資本投入,為林下經濟全面推廣解決了資金難題。截至目前,該縣已有12名鄉賢回歸家鄉從事香榧、薄殼山核桃、黃精等林下經濟項目種植。
從2015 年開始,以建設林下經濟典型示范為抓手,通過5年多時間,建設典型示范基地41 個,建設面積8000 余畝。為提高土地利用率,松陽縣赤壽鄉黃山頭村農戶蘇國成采用的“香榧林+白茶”模式,35 畝基地去年香榧畝產達到5000 多元,白茶畝產也有9000 多元,畝均收益突破了一萬元。又如松陽縣君凱安農家庭農場從諸暨引進2+1 香榧小苗進行種植,2016 年,通過浙江省林業發展和資源保護項目,建設香榧林下套種多花黃精220畝。2017年,該基地生產的香榧和黃精制品通過有機產品認證,獲得麗水市精品農產品和示范基地稱號。2021 年,香榧、多花黃精兩項年均畝產值就達到12000 元以上。該基地典型增收的示范效應,帶動全縣林下套種多花黃精3000 余畝。
在強化“深生態、重保護、輕開發”理念支撐下,大力推進林下經濟標準化基地建設,加強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以綠色、有機、高效種植為標準,采用人工和物理除草,安裝太陽能殺蟲燈,杜絕化學除草劑等農藥和化肥使用,積極倡導有機、綠色食品認證。截至目前,該縣已通過有機食品、綠色食品、森林食品等“三品認證”17 家,完成質量追溯體系22 家。強化品牌建設,利用“麗水山耕”公用品牌優勢以及中國義烏森林博覽會和浙江省農業博覽會平臺,積極推廣林下產品。截至目前,完成入駐“麗水山耕”品牌20 家,獲得麗水市生態精品農產品“912”51 個,榮獲中國義烏森林博覽會、杭州農博會等博覽會金獎9個,優質獎24個,完成“茶園套種香榧” “ 香榧林下套種多花黃精”等9 個地方標準制定和發布,讓該縣的林下產品在同類產品中更具競爭優勢。

▲松陽縣后灣村小旺山香榧林下種植多花黃精,面積185畝。
林下經濟與傳統農業種植有著很大不同,在探索過程中需要專業的技術支撐。一是引進浙江農林大學科技特派員團隊、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香榧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浙南工作站,使該縣山區香榧等產業發展進入一個全新的科技引領階段。二是與浙江省中藥研究所、麗水市林業技術推廣總站、麗水市林業科學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合作,積極引進最新科研成果和新技術,提升產業科技發展后勁。建立局班子成員、首席林技推廣專家、林技指導員、責任林技員的“四位一體”科技責任推廣體系,建成150 人的專業技術隊伍,有效解決林農最后一公里林業技術服務問題。三是開展經濟模式技術培訓工作,從2016 年開始,先后開展香榧栽培技術、林下套種多黃精、林下套種黃菊花等技術培訓50 多期,培訓3000 多人次,培訓了一大批懂技術、懂管理的新型林農技術人才。四是建設中藥材種子資源庫。充分利用2 家國有林場良好的苗圃基地設施,該縣從2017年開始,建立中藥材苗圃基地31.5畝,主要有多花黃精、七葉一枝花、白芨、三葉青等苗,2021 年出苗12萬多株,有效解決種植農戶“一苗難求”的后顧之憂。
共同富裕的短板在農村,發展最大的潛力也在農村。推廣林下經濟既是一條推進鄉村振興、走向共同富裕的“快速通道”,又是一條生態價值轉化為經濟優勢、發展優勢的“轉換通道”,還是一條土地利用的“節約集約通道”。松陽縣深入踐行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綠色、生態、高效林業產業發展方向,通過林業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和技術推廣興林富民工程,逐步使林下經濟成為林業增效、林農增收的新樣板,助推鄉村全面振興和山區縣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