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俊杰
(中節能鐵漢生態環境股份有限公司,廣東深圳 518040)
2021年底,根據財政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中心全國PPP綜合信息平臺披露:管理庫已累計生態環境類PPP項目數量961個,總投資規模10 755億元[1]。從項目數量和投資規??矗鷳B環境類均位于全國第三大行業,僅次于交通運輸和市政工程類。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設施建設屬于重要的基礎設施建設范疇,也是國家推行“新基建”的重要內容之一,為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基礎性支撐。因其行業特點,投資回報機制仍以政府投資為主,PPP模式已成為推進生態環保補短板、強弱項、優布局、提品質以及加快開展項目建設的重要模式。開展PPP模式投資決策時,國際上通常用物有所值(value for money,VFM)評價項目是否適合采用PPP模式,只有預期到項目采用PPP模式比采用傳統模式更加物有所值時,才能采用PPP模式進行項目投資建設[2]。
物有所值評價重點關注項目在全生命周期內風險分配及防范、增加公共供給、提高管理效率、促進投資項目創新和公平競爭、是否具有較強的可實現性等問題[3]。政府財政部門通常聯合項目主管部門,通過專家咨詢等方式從定性和定量兩個方面開展項目的物有所值評價工作。由于我國PPP項目起步較晚,主要借鑒國外項目經驗,缺乏統一的方法標準和數據庫支持,目前仍以定性評價為主,定量評價為輔。
根據財政部發布的《PPP物有所值評價指引(試行)》(財金〔2015〕167號),項目基本評價指標包括全生命周期整合程度、風險識別與分配、績效導向與鼓勵創新、潛在競爭程度、政府機構能力、可融資性[4]。除了基本評價指標外,筆者結合生態環境類PPP項目行業特點,參考相關文獻,另外選取了項目屬性、項目的運營預測、項目外部效益作為補充評價指標。在評價指標體系中,6項基本評價指標權重為80%,其中任一指標權重不超過20%。補充評價指標權重為20%,其中任一指標權重不超過10%。綜合以上指標,構建生態環境PPP項目物有所值定性評價指標體系(圖1)。

圖1 生態環境PPP項目物有所值定性評價指標體系
六項基本評價指標解釋見《PPP物有所值評價指引(試行)》,在此不再贅述。在補充評價指標中項目屬性指標主要指項目行業類別、項目規模、項目資產構成等情況,通過對PPP模式下項目屬性與傳統政府投資模式的比較分析,判斷是否物有所值。項目運營預測指標是PPP項目全生命周期的重點內容之一,通過預測項目運營期提供的公共服務數量、質量、時效性以及財務能力等來判斷項目是否物有所值,或者是物超所值。項目外部效益指標判斷項目采用PPP模式對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等帶來的影響,通過考核可持續發展能力、公眾滿意度、生態環境質量等來判斷項目物有所值的實現程度。
層次分析法是基于網絡系統理論,對多方案、多目標進行綜合分析的一種結構化方法。通過分析目標對象的影響因素及其彼此的相互關系,構建層次系統結構,該結構可以清晰地反映出目標、準則、對象的邏輯關系,具有簡潔、實用、高效的優點。運用層次分析法大體上分成4個主要步驟:①將各因素按從屬關系建立層次結構模型;②兩兩比較,建立比較判別矩陣;③單準則下進行層次排序及其一致性檢驗;④層次總排序及其一致性檢驗。
層次分析法按各影響因素的相互關系分為目標層、準則層和方案層。準則層可以根據問題規模及復雜程度,分為準則層和子準則層。通過研究國內外相關文獻,根據科學性、客觀性、實用性和可操作性原則,構建生態環境類PPP項目定性評價典型層次結構模型。在確定各層不同因素相對于上一層各因素的重要性權數上采用兩兩比較的方法,根據重要性程度,確定判斷矩陣A,A=(aij)。aij的取值一般取正整數,采用1~9標度及其倒數[5](表1)。按其重要程度評定等級進行打分,從而構建比較判斷矩陣A。

表1 標度

其中:aij為第i因素與第j因素相對比的重要性,且aij=1/aji。
2.3.1 計算特征向量和最大特征值
通常采用和法計算判斷矩陣特性向量和最大特征值λmax,主要步驟包括:首先,對判斷矩陣A進行歸一化處理得到新矩陣,且然后,對矩陣按行求和,再進行歸一化處理,得到權重向量W,且W=(w1,w2,…,wn)T。最后,計算判斷矩陣最大特征值λmax,且
2.3.2 一致性檢驗
由于層次分析法具有主觀性和片面性,在構建比較判斷矩陣時,因不同專家的判斷思維不同可能會導致結果嚴重不一致,從而出現決策失誤的情況。為了避免判斷矩陣失去一致性,提高判斷矩陣的可靠性,還必須對判斷矩陣的評定結果進行一致性檢驗。

表2 平均隨機一致性指標
本文以河南某生態建設及環境保護PPP項目為例進行物有所值定性評價,項目建設主要內容包括:水系治理、生態綠化、濕地凈化、園林景觀及配套設施等,采用政府付費模式。項目全生命周期為17年,其中建設期為2年,運營期為15年,由政府出資方代表和社會資本方共同組建SPV公司,由SPV公司整體負責該項目的投融資、建設、運營管理和最終資產移交,項目在決策評價階段采用層次分析法對項目物有所值進行定性評價。
3.2.1 構造判斷矩陣根據生態環境類PPP項目的特點,結合政府要求及項目實際情況,應采用圖1所示的生態環境PPP項目定性評價指標體系,分別邀請生態環境領域工程技術、建設管理、咨詢、財務、法律等有經驗的專家對該項目相對應的評價指標逐項打分,通過數據處理得到評分結果。
通過專家打分,對每組因素進行兩兩比較其相對重要性,構建比較判斷矩陣。由全生命周期整合程度、風險識別與分配、績效導向與鼓勵創新、潛在競爭程度、政府機構能力、可融資性6項基本指標構建比較判斷矩陣A。由項目屬性、項目運營預測、項目外部效益3項補充評價指標構建比較判斷矩陣B。

3.2.2 計算最大特征值并進行一致性檢驗
根據專家組討論打分結果,經數據處理,計算各指標權重情況如表3所示。根據上述公式,采用和法計算判斷矩陣A、B的特征向量及最大特征值λmax、一致性指標CI及一致性比例CR,計算后匯總結果如表4所示。

表3 評價指標權重

表4 一致性檢驗結果
3.2.3 定性評價結果分析
根據上述計算結果,項目基本指標和補充指標的值均小于0.1,通過一致性檢驗,說明本項目基本指標和補充指標權重設置合理。根據《PPP物有所值評價指引(試行)》,專家通過基本指標和補充指標評分分級賦值標準進行打分,計算指標加權平均分,得到本項目最終評分結果為74.06,評分結果在60分(含)以上的視為通過定性評價,故本項目通過物有所值定性評價。此外,各指標權重也表明,決定生態環境類PPP項目成功與否的關鍵指標因素包括項目風險識別與分配、可融資性,還包括政府機構能力、績效導向與鼓勵創新及項目運營預測。
PPP項目在實施過程中,通常具有投資大、周期長、風險因素多、缺乏完善的法律體系支撐等特點,因此,物有所值評價在項目投資決策時顯得尤為重要。本文通過構建生態環境類PPP項目定性評價指標體系,采用層次分析法對項目進行物有所值評價,構建層次結構模型,計算過程簡潔實用;通過一致性檢驗,評價結果科學合理;通過指標權重分析,可以控制項目實施過程中的關鍵因素。該方法體系對指導其他類型的PPP項目物有所值評價也提供一定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