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皓
(上海經緯建筑規劃設計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 200090)
隨著2014年《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的頒布以及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的召開,標志著我國的城市發展已經進入新的發展時期,城市發展的重點從增量擴張的“外延式”發展轉向了存量優化的“內涵式”發展階段。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在《“十四五”規劃》中首次明確提出“實施城市更新行動”。2021年,“城市更新”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城市更新已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是中央為新時期的城市發展提出的綱領性要求[1]。
西方發達國家城鎮化發展大體經歷了“城市化—大城市郊區化—城市更新”3個階段。城市更新階段又大致可以分為4個發展階段:①20世紀40—50年代以清除貧民窟為代表的物質改造階段。大規模拆建是這一階段城市更新的最大特點,這個階段最大問題是它摧毀了城市文化、特色空間和已有的社區關系。②20世紀60—70年代更加關注社會公平和福利的綜合改造階段。這一階段是對前一階段的反省,從只關注拆除重建逐步轉向注重現存建筑質量和環境質量提升,以及提供更好的社會福利和公共服務。③20世紀80年代市場導向的舊城再開發階段。這一階段受石油危機引起的經濟危機的影響,政府首要考慮的因素是刺激經濟增長,城市更新政策由政府導向的大規模綜合性更新改造,轉向以市場為導向的小規模房地產開發項目階段。④20世紀90年代至今以人為本和可持續發展導向的有機更新階段。這一階段更加重視對人居環境的提升和社區不同角色的共同參與,強調社會、經濟、生態環境等城市問題的多維度綜合治理[2]。
對比國外城市更新發展歷程,我國的城市更新也大致可分為以下4個階段:①20世紀50年代的生活條件和基本環境改善階段。在財政緊張的情況下,最大限度改造舊城的危房簡屋。②改革開放初期償還基礎設施欠債和解決住房緊張階段。此階段主要對舊城進行填空補實,部分城市開始著手推進各種類型的城市更新試點項目,這個階段依舊以政府投資為主。③90年代市場機制推動下的大規模快速化城市更新階段。土地有償使用和住房分配制度改革是突破口和動力源,以“拆一還二建三”“退二進三”為主大范圍進行舊城推倒重建。這個階段城市的基礎設施質量、城市面貌和生活環境品質得到了較大的改善,但也產生了大量負面影響,如失去城市特色等,同時隱藏在城市更新后的一些深層社會問題開始涌現出來。④以人為本和可持續高質量發展導向的有機更新階段。該階段以2011年我國城鎮化率突破50%為標志,這一階段對上一階段的城市更新進行反省,更加注重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多個維度的可持續發展,強調以人民為中心和社區多元化參與。
從國內外城市更新的發展歷程看,城市更新發展規律有跡可循:①由拆除重建到綜合改造再到小規模、分階段、循序漸進式的有機更新;②由政府主導到市場導向再到多方參與的城市更新;③由注重物質環境到注重社會經濟效益再到多目標導向的城市更新。例如,近幾年出現后流行起來的城市微更新、漸進式更新、城市針灸式更新,其思想內涵大致相似,本質上都是城市更新發展到新的階段后理念上的突破與進化。新階段的城市更新相較于傳統意義上“大拆大建”,更強調小規模、分階段、循序漸進式更新以及社會公眾的多方參與和社區營造,減少城市肌理的破壞和社會關系割裂。
由于國內外以及中國東西部城市化進程上都存在較大的差異,通過對國內外城市更新發展歷程的研究梳理,吸取經驗教訓,為國內城市更新在理念、目標、機制和價值取向等方面提供參考[3]。
小橋片區地處大酉山東南腳下,西川河(即湟水河)北岸與北川河西岸交匯處的三角地帶,因歷史上有一座進入城區必經的木橋而得名。
項目位于城北商貿綜合區,緊鄰老城片區,處于西寧市東西南北主軸的交界點,是城北區的南大門。
城北區依托小橋大街主軸向北發展,城市建設更新速度快,作為門戶的小橋市場片區卻似乎仍然保持十幾年如一日的形象,城市商業功能的影響力一直在減退。小橋市場片區從西寧市曾經的繁華商圈變成了今日城北“雜亂之地”,存在功能老化、活力不足、居住環境差、交通不暢、公共設施不足和公共空間匱乏等問題。加快推進小橋市場片區改造升級、盤活低效用地、提升空間環境品質和激發城市活力成為當務之急。
由于城市發展階段的差異,目前拆除重建式的整體改造仍是當地舊城改造的主要方式。小橋市場片區升級改造的最初想法是整體拆除后重新規劃建設(圖1),后來在研究論證過程中逐步確定為小規模、分階段、循序漸進式的有機更新方式(圖2),這種轉變主要基于3個方面的原因:①響應政策的號召。《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關于在實施城市更新行動中防止大拆大建問題的通知》(2021年)明確嚴格控制“大拆大建”,推行小規模、漸進式有機更新和微改造。②整體改造方案中預算問題,更新范圍內住宅較多,部分地塊現容積率達到1.8,拆遷安置成本較高。③發達地區新的城市更新理念和成功案例。通過這些案例成功轉換了思維方式,認可了小規模、漸進式的有機更新方式對提升空間品質、激發城市活力和延續城市文脈的積極作用。

圖1 整體拆除重建方案

圖2 漸進式有機更新方案
賈永達等[4]在研究中將城市針灸理論歸納為“整體性、精準性、小規模、漸進式、催化式以及公眾參與”等六大原則。小橋市場片區的改造更新,借鑒中國針灸的原理,通過“城市針灸療法”的方式找準老舊住區現存的問題,即對關鍵“穴位”根據需求及問題的迫切性進行小規模、分批次的更新改造,以達到提升整個住區活力的目標。
更新方案由原來一律“拆除重建”轉向“留改拆”并舉,更新范圍內地塊以保留為主,其他騰出的空間資源優先用于公益性公共設施等。
2016年聯合國通過《新城市議程》,將平等包容、參與性和歸屬感、經濟可持續、安全韌性等作為城市最核心的品質。在“世界最佳城市”的評選中,宜居、宜業、宜游是城市品質的重要考量標準。總的來說,城市品質提升是以人的幸福感、經濟、社會、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從交通、設施、空間、環境、文化、活動等方面,打造有魅力、有活力的人性化空間場所[5]。基于“以人為本”的理念,可將良好空間品質的構成要素歸納為5個方面:優美的人居環境、完善的公共設施、多樣的公共空間、綠色的出行方式和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
針對小橋市場片區存在的關鍵問題,通過以下6項策略以求達到提升空間品質的目標。
策略一:環境整治,改善住區環境。具體包括多層住宅加裝電梯、外立面改造,小區道路、公共通道、停車空間和綠地廣場等居民日常活動空間的綜合治理。
策略二:區域聯動,完善公共開放空間(圖3)。①將低效場地改造為社區公園、街角空地改造成口袋公園,社區商業中心建筑退界提供廣場開放空間。②改造小橋特色商業街,向東聯動朝陽公園及北川河濱水綠地。③把基地中部的規劃道路打造成慢行生活性街道,向北聯動“四館”與沈那遺址公園。

圖3 完善公共開放空間
策略三:完善公共服務設施,全方位多層次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圖4)。①門源路地塊依托市級文化中心,以開放式文化商業街區為特色,打造集創意辦公、文化休閑娛樂、時尚零售為一體的都市文創綜合體,完善城市核心節點形象。②小橋集貿市場升級改造成社區級商業服務中心。一方面安置小橋市場已經退市還路的商戶,解決民生問題;另一方面將小橋集貿市場升級成集生活超市、餐飲、健身、休閑購物于一體的社區商業中心,滿足居民生活服務需求。③改造建南巷市場為鄰里中心,提供一站式的社區服務。建南巷農貿市場現狀為一層簡陋的采光棚,將建南巷農貿市場進行升級改造后,按照社區生活圈的要求,將日常使用頻繁的社區商業(菜場)、文體、醫療衛生、養老福利、社區公園等綜合設置,成為滿足不同人群需求的“一站式”鄰里中心。④將老倉庫改建為體育健身館,讓閑置空間成為受居民喜愛的特色活動場館。⑤擴建一座12班標準幼兒園,滿足幼兒就近入園的需求。

圖4 完善公共服務設施
策略四:完善道路系統,改善交通微循環。①小橋市場路退市還路;②打通南北向斷頭路建設路;③新增兩條公共通道;④通過控制總量、整合資源、加強管理改善停車問題。
策略五:延續“小橋”文脈,保存歷史記憶。①打造河湟文化特色的風情商業街。小橋綜合市場承載著城北區居民集體的記憶,退市還路后將兩側建筑底層空間進行商業化改造,建設“河湟文化”特色的風情商業街,延續“小橋市場”文脈,打造文化時尚、步行友好和便于交往的“戶外客廳”。②小橋大街景觀改造,凸顯小橋的“橋”文化與河湟文化主題。
策略六:建立社會多方廣泛參與的機制。作為社區居民日常活動載體的城市空間,社區居民和相關利益者的全面參與是空間品質提升的必要條件。因此,需要建立一個多元有機、共建共享的合作機制,讓居民、政府、專家、設計師、企業以及其他相關利益者能夠參與其中,充分發揮集體智慧。
按照城市發展的客觀規律和歷史經驗,任何國家的城鎮化進程進入一定階段后,都將會面臨“城市更新”這一重要問題。為避免城市更新中出現的不利情況,需要城市管理者和規劃設計人員轉變慣性思維,建立“以人為本”的價值體系,采用“小規模、漸進式”的有機更新方式,通過對影響城市空間品質的關鍵要素實施“針灸觸媒式”激活,打造高品質、有活力的城市空間,實現經濟、社會、文化和生態多維度高質量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