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慶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交通運輸廳規劃設計研究中心,新疆烏魯木齊 830099;北京新橋技術發展有限公司,北京 100088)
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多次安排部署相關政策推動包括5G網絡、數據中心在內的“新基建”。相較于傳統基礎設施(以下簡稱“老基建”),“新基建”更多布局在一些新興的高科技領域,體現了科技支撐作用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導向,是從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轉型升級的重要舉措。
為了進一步加快交通強國建設進程,交通運輸行業也在積極開展交通運輸與“新基建”融合發展。2020年8月和2021年8月,交通運輸部分別印發了《關于推動交通運輸領域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指導意見》和《交通運輸領域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行動方案(2021—2025年)》。“新基建”與交通運輸領域的融合,將實現傳統設施的轉型升級,進一步提升交通運輸的運行效率、服務水平和保障能力[1]。
根據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對“新基建”的解釋,“新基建”是指將新發展理念作為引領,將技術創新作為驅動,將信息網絡作為基礎,針對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實現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的基礎設施建設。“新基建”具體內涵包括3類:①信息基礎設施,包括基于新一代信息技術演化生成的基礎設施。②融合基礎設施,包括深度應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實現傳統基礎設施升級而成的基礎設施。③創新基礎設施,包括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產品研制等基礎設施。
西北地域面積廣闊,交通基礎設施點多、線長,對以信息化、智能化為主要特征的“新基建”有天然的需求,但同時也面臨技術發展相對滯后、資金保障能力不足等短板,因此,西北地區交通運輸領域“新基建”發展應堅持以下原則。
(1)堅持應用創新,夯實技術根基。發揮公路交通基礎設施規模優勢及網絡效應,拓展交通運輸新基建應用場景,注重產學研相結合,引導各級主體積極推廣應用智慧信息技術,營造先進技術裝備和信息設施產業發展的良好環境,讓“新基建”枝繁葉茂。
(2)堅持包容發展,增強互聯互通。創新發展理念,加強區域協調、行業協同,充分發揮政府引導、市場經營、項目支撐作用,促進交通運輸產業鏈、上下游緊密協作,優勢互補;堅持規劃建設與運營服務并重,打通與鐵路、民航、管道運輸的行業壁壘,強化多種運輸方式高效銜接,構建多點呼應、互為支撐的新格局,實現交通運輸行業的高品質、共享化、智能化發展。
(3)堅持審慎決策,保持積極理性。統籌傳統與新型、存量與增量,準確把握建設時序和重點領域,在交通運輸部政策指引下精準發力,穩妥有序地開展交通運輸領域建設。
4.1.1 智慧公路
“新基建”要推動交通感知網絡與基礎設施同步規劃、同步建設,鼓勵基礎條件較好、管理水平較高、具有一定收益能力和示范引領效應的適宜路段先行先試,在重點路段實現全天候、多要素的狀態感知。推進車路協同、自動駕駛等新技術研發應用,探索沙漠、高原、山區干線公路不同類型和風險等級的測試場景,選擇適宜路段進行季節性開放測試。結合公路建設中長期規劃,試點在建和擬建項目運營的高風險路段率先開展智慧公路(圖1)建設,先試先行[2]。

圖1 智慧公路
積極推進交通基礎設施車道級、構件級高精度地圖服務,整合路網交通運行監測,實現多功能一體化的智慧路網綜合云控平臺建設,實現交通大數據與地區產業結構、交通出行特征、路網運行與建養管控措施等數據緊密聯動,有力支撐路網綜合調度指揮,提升道路疏堵保暢效率,增強交通運輸應急指揮能力。
探索公路交通基礎設施智能養護新方式,聚焦地域特點的公路建設養護技術、材料和裝備一體化,在干線公路重要橋梁、隧道、事故多發路段、互通節點等關鍵部位設置預警設施,推廣應用公路基礎設施結構全生命周期健康監測、性能評價、風險預警、壽命預測等新技術。
在公路工程中推廣應用“BIM+GIS”技術,在基礎設施建設、管養、服務等方面試點應用數字孿生技術。鼓勵開展智慧工地建設,推廣基于區塊鏈的工程質量監管、工程材料可追溯技術,推廣應用多維感知、高精度定位和智能網聯功能的終端設備,研究應用3D機械控制推土機、平地機、無人駕駛壓路機、混凝土智能澆筑與振搗、瀝青路面信息化施工等技術,建立信息化施工和監理服務體系。
建設智慧服務區(圖2),推動“服務區+互聯網”深度融合,實現“線上和線下互動、需求和資源匹配、管理和服務共融”,便利公眾出行,豐富商家服務,推動高效管理。

圖2 智慧服務區
4.1.2 智慧樞紐
推動智慧樞紐、智慧口岸發展建設,鼓勵烏魯木齊國際陸港區、霍爾果斯多式聯運中心等綜合樞紐等智慧交通樞紐先試先行,推廣樞紐口岸運輸工具智能控制、無人駕駛、自動化分揀、機械化裝卸、智能倉儲等功能,大力推動數據賦能的道路運輸物流服務建設。
推進客運站智能升級,推廣應用電子客票,實現客運售票、檢票、安檢、登乘系統的智能升級,提高樞紐換乘效率。推動旅客聯程運輸服務設施建設,提供一次托運、全程無憂的高品質行李直掛服務。
加快發展服務區、客運站遠程車(床)位信息查詢和預定、智慧停車、客流監測、無感支付服務等功能,鋪設新能源汽車充電樁、智慧燈桿,抓住機遇提升交通運輸附屬產業信息化水平。
4.1.3 智慧運輸服務
加強各類出行和運輸服務信息的融合應用,為社會公眾出行安排、企業運力有序投放等提供技術支撐。探索路網收費和道路客運大數據指導公路“運游融合”率先發展的新路徑,打造精準客群定位的定制化、多樣化的交旅服務。依托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推動共享交通、定制旅游、互聯網租賃等新業態的發展,加強多種交通運輸方式的無縫銜接,為旅客出行提供便捷的零換乘服務,構筑全程無憂的旅游交通服務鏈條。
加快貨物多式聯運信息化建設,完善貨運信息監測機制,研究建立貨運價格指數信息平臺,引導運輸組織方式革新,建立現代化運輸物流服務體系。
4.1.4 智慧治理
開展交通信息應用系統整合建設,推進實現交通政務、規劃建設、路網監測、交通地圖、養護巡查、交通執法等信息數據的對接和“一張圖”的建設,推進實現全域路網建設、管理、養護、運行、應急與服務一體化進程,建立交通運輸行業大數據中心。
引導各級公路建設實施主體積極探索與信息運營商合作,應用5G、北斗、高分遙感、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技術,促進重點項目建設進度核查、重點路段養護巡查和質量管理、重點領域交通執法監管和取證、重點區域公路應急搶險和搜救、重點領域監管水平的提升。
推動實現交通運輸行政檢查、行政處罰和行政強制等綜合執法活動全過程數字化建設,建立包括監管、執法、信用大數據等的綜合交通監管機制,實現執法、信用等大數據與行政審批、行政檢查等業務的深度融合。加強從業業戶、人員信用信息的監管,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建立用戶畫像,建立健全信用評價體系和信用獎懲機制,開展建設項目負面清單及信用考核結分析應用。
推動基于大數據的綜合交通運輸安全生產全流程監管,實現重點營運車輛、重點建設工程、客貨場站、危險貨物運輸等領域安全生產風險的監測預警,加強“兩客一危”等營運車輛的監測與治理,強化重大風險的防范化解和應急處置,加強運輸主體事中事后監管,增強行業治理能力。
4.2.1 5G技術應用
結合5G商用部署,在高速公路關鍵路段、重要樞紐、口岸和物流園區等逐步實現固移結合、寬窄結合、公專結合的網絡覆蓋,提升重點區域行業監管水平和公眾出行體驗,推動5G在重大交通建設項目質量安全管理、養護運營管理、執法監督等領域應用[3]。
4.2.2 北斗技術應用
基于國家北斗衛星導航定位基準網,推動在重點路段、橋梁、隧道、樞紐、口岸等基礎設施建設通導一體化北斗地基增強基準站,實現北斗時空信息服務網絡覆蓋。
增強交通運輸行業北斗系統高精度服務能力,推動北斗系統在運輸過程監管及服務、路網運行監測、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及安全健康監測、安全應急搜救等領域應用。
4.2.3 高分遙感技術應用
推動高分遙感技術在交通規劃、建設項目監測、養護管理、行業執法等領域的應用,開展高分遙感技術與交通運行大數據、地理信息融合應用研究,服務大范圍交通整體運行監測。
加強交通運輸領域科研基地體系建設,支持新型研發機構、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等多種形式創新機構進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鼓勵社會資本建設科技基礎設施,推進科研平臺納入國家、地方創新基地建設,推進創新資源跨行業共享。培養一批服務交通運輸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科技人才,對接國家、區域高層次人才計劃、激勵政策,構建完善專業人才梯隊。
加強組織領導和統籌謀劃,強化跨行業協調推動機制,對相關重大問題進行專題研究。編制發展規劃,營造“新基建”在交通運輸領域推廣應用的良好政策環境,推動實現公路交通“新基建”與“老基建”并網融合。
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以及國家關于數據安全的要求,落實各級交通運輸管理部門及相關機構的網絡安全職責,增強交通運輸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和重要信息系統的網絡安全防護能力。完善公路交通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相關地方標準,推動信息基礎設施與交通基礎設施同步規劃、同步設計、同步建設、同步運維。不斷優化政策環境,做好法律保障,完善適應新基建發展的行業網絡安全標準。
發揮好政府投資的支持引導作用,擴大有效投資范圍。加大對新基建示范試點支持力度,強化過程指導,加強績效評估。交通運輸主管部門積極爭取財政性資金、專項資金等支持交通運輸領域“新基建”。充分運用市場機制,制定相關支持政策,多元化拓寬融資渠道,積極吸引社會資本參與,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加大新基建投入力度。
堅持試點先行,帶動全面發展,落實一批交通運輸“新基建”試點示范項目,建立示范工程及試點路段的全過程密切跟蹤機制,不斷優化工程實施方案,做好“新基建”各階段績效評估、項目后評價等,切實做好工程總結和后續應用推廣。
建立涵蓋政府、企業、行業協會和專業機構的協同機制,強化部門協同、區域協調和跨界合作,共同推進交通運輸領域“新基建”。積極推進企業間、政企間的數據資源融合應用,推動公共數據向社會主體深度有序開放,鼓勵市場主體提供豐富的數字交通服務,激發創新活力和潛在價值,提供更好的服務體驗。
作為新基建的重要領域,交通運輸“新基建”的發展離不開新技術的賦能,“新基建”對于交通強國建設、數字交通發展起著重要作用,“新基建”將推動交通基礎設施數字轉型、智能升級,交通運輸精準感知、精確分析、精細管理和精心服務能力顯著增強,交通基礎設施運行效率、安全水平和服務質量得到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