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振華 上海對外經貿大學
影響保險需求的因素很多,影響因素與保險需求之間若有穩定關系,可稱為“某某保險需求定律”。這里強調“第一”,是要找到驅動人們購買保險的第一大原因,或第一驅動要素,并找到驅動要素與保險需求之間的穩定關系。
提起保險需求第一定律,大家很可能想到的是:“風險厭惡驅動保險需求;風險厭惡程度越高,保險需求越強烈。”也就是說,大家通常認為,驅動人們購買保險的第一要素,是人們“討厭風險”,對風險越討厭,對保險的需求就越強烈。
而且,由于絕大多數人是邊際效用遞減的(即等額財富帶來的效用值,隨著財富的增加而逐漸遞減),進而都是厭惡風險的,因而可以推斷出,絕大多數人有保險需求。
這里所說的有保險需求,是說人們不但愿意支付等于風險期望損失的公平保費,而且因風險厭惡而愿意支付超過公平保費的附加保費,進而導致保費支付意愿值會達到或超出能使保險公司有利可圖的市場定價水平(保險公司需要用公平保費去支付賠償,用附加保費來滿足營運開支并創造利潤),進而促成了真正的保險交易。
在經濟學概念中,那些保費支付意愿值低于能使保險公司有利可圖的市場定價水平的,被稱為“欲望”,而不是需求。欲望比比皆是,需求則不常有,我們僅討論可促成交易的“需求”。
傳統保險需求第一定律其實是說,絕大多數人的風險厭惡會導致絕大多數人產生保險需求進而達成保險交易。這顯然與事實不符,現實世界中,與人們對早餐的需求不同,從未出現絕大多數人踴躍購買保險的情況。
筆者認為,真正的(或真實市場上的)保險需求第一定律是:“高估風險驅動保險需求;保險承保風險的出險概率越低(高),高估風險的人越少(多),保險需求越弱(強)。”更加簡練的保險需求第一定律是:“保險需求量與保險承保風險的出險概率成正比。”由于該定律的得出基于心理學原理(主要是心理學中的可得性啟發式原理),故可稱之為“行為保險需求第一定律”。
這里的需求強弱,同樣是指達到真實市場交易的數量大小,或者說,是在市場價格下,愿意購買保險的人數在總人口中的占比,購買者占比越高,需求越強。
這正是筆者在《行為保險經濟學》一書第七章提出的行為保險需求規律:“隨保險承保風險的客觀出險概率由低到高,購買保險者(在總人口中的占比)呈波浪上升態勢(但愿意支付的附加費率則呈逐漸下降態勢)。”
仔細體會一下,人們對各類保險產品的需求基本服從于上述定律。例如,財險產品中,車險需求最強,其出險概率是最高的;人身險產品中,醫療費用保險需求最強,其出險概率也是最高的。反之,那些出險概率極低的險種,如地震保險、年輕人的死亡保險等,人們的需求通常很弱。由此,我們可以根據保險承保風險出險概率的高低列出人們對各種保障型保險的需求強度排名。
高估風險驅動保險需求很容易理解。高估風險,意味著不是高估了出險概率就是高估了損失規模,進而高估了公平保費或純保費,進而愿意向保險公司支付高于保險公司要求的純保費,自然會催生保險交易。
但是,為何說在保險需求的驅動能力上,高估風險比風險厭惡的作用更強大呢?或者說,驅動保險需求的第一要素為何不是風險厭惡而是高估風險呢?
傳統保險經濟學認為,風險厭惡是驅動人們購買保險的第一原因。但是,得到這一結論的前提假設是“人們能夠像保險公司一樣準確評估風險(這里假定保險公司總是能夠準確評估風險),所以肯定愿意支付保險公司確定的公平保費或純保費”,或者說,人們評估的風險期望損失與保險公司的評估結果相同,所以人們肯定愿意支付保險公司確定的客觀純保費。在人們愿意支付純保費的基礎上,風險厭惡又導致人們愿意支付附加保費,這樣,保險公司就可獲得“純保費+附加保費”,有利可圖,這就產生了真實的保險需求,保險交易就達成了。
例如,面對客觀出險概率為萬分之一、一旦出險損失規模為100萬元、期望損失為100元(1/10000×100萬元)的風險,不但保險公司可以準確評估風險,而且每個面臨風險的普通消費者均可以準確評估風險。所謂風險厭惡驅動保險需求,是說人們通常是風險厭惡的,不但愿意支付等價于風險期望損失100元的公平保費,或者說,人們認為向保險公司支付100元保費、將100元的期望損失轉移給保險公司本就是一筆公平交易,而且,在風險厭惡的驅使下,人們還愿意支付超出100元公平保費的附加保費去購買保險,比如,還愿意額外支付40元的附加保費去購買保險。于是,保險公司可以從每個面臨上述風險的人手里收到140元保費,然后用其中的100元去支付賠償,用剩余的40元保費來滿足自己的運營費用并賺取一定水平的利潤。真實的保險需求由此產生,大量保險交易就達成了。
但是,上述“人們能夠準確評估風險”這一假設,是“大錯特錯”的。除了“上帝”,幾乎沒有人可以準確評估風險。如果我們將人們的主觀性聚焦在出險概率上,就可以說,幾乎沒有人可以準確評估保險所承保風險的出險概率。
顯然,如果無法準確評估風險,人們就無法準確計算客觀純保費,而高估風險(或高估出險概率)會使人們愿意支付的主觀純保費高于客觀純保費,再加上風險厭惡的驅使,人們愿意支付的保費就會高于甚至遠高于市場定價水平,于是,保險交易達成了。反之,低估風險則會使人們愿意支付的主觀純保費低于客觀純保費,即便加上風險厭惡驅使下的附加保費,人們愿意支付的總保費也可能達不到市場定價水平,保險交易就可能無法達成。
可以想象,如果幾乎所有人都無法準確評估風險,那么,只有那些高估風險者才會成為真正的保險需求者,因為他們愿意出更多的錢購買保險,會產生真實的保險交易;那些低估風險者則連保險公司收取的客觀純保費都不想出,往往不愿購買保險,也就無法催生真實的保險交易。
鑒于高估(或低估)風險的程度往往很大,這會導致人們愿意支付的主觀純保費與保險公司界定的客觀純保費相去甚遠。而且,對絕大多數保險產品而言,純保費通常高于甚至遠高于附加保費。這就會導致,風險判斷偏差(即高估或低估風險)對保險需求的影響通常遠大于風險厭惡對保險需求的影響。
例如,面對上述客觀出險概率為萬分之一、一旦出險損失規模為100萬元、期望損失為100元(1/10000×100萬元)的風險時,若高估風險者的主觀出險概率為百分之一、主觀損失規模仍為100萬元,則其估計的期望損失或公平保費或純保費就是10000元(1/100×100萬元),再加上風險厭惡的作用,該高估風險者愿意支付的保費會遠高于保險定價140元,保險需求相當旺盛。反之,若低估風險者的主觀出險概率為百萬分之一,主觀損失規模仍為100萬元,則其估計的期望損失或公平保費或純保費就是1元(1/1000000×100萬元),即便加上風險厭惡的作用,該低估風險者愿意支付的保費也遠低于保險定價140元,保險需求接近于零。

事實上,在現實世界中,人們要么嚴重低估風險,要么嚴重高估風險。高估風險驅動的保費支付意愿往往遠高于風險厭惡驅動的保費支付意愿,因此,驅動保險需求的第一要素,往往是“高估風險”,而非“討厭風險”。
為何說人們要么嚴重低估風險,要么嚴重高估風險呢?人們的風險判斷偏差到底呈現何種規律呢?
為簡化起見,我們將人們的風險判斷偏差聚焦在出險概率上。如《行為保險經濟學》第三章所言,基于“可得性啟發式”,人們的主觀出險概率是由其所經歷的風險事件經驗決定的,個體經歷的同類風險事件越多(少),其主觀出險概率就越高(低)。
也就是說,人類對風險的判斷往往受限于“眼見為實”,且受“情感因素”影響,自己經歷或親朋好友經歷的風險事件會使自己的主觀出險概率急速上升,但其他人經歷的風險事件則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幾乎不會影響自己的主觀出險概率。
這就形成了人們如下的風險判斷偏差規律和保險需求規律:
第一,對于保險主要承保的小概率風險而言,那些有風險經驗的人不但高估而且往往嚴重高估風險,而那些沒有風險經驗的人不但低估而且往往嚴重低估風險。由此決定的保險需求規律就是:對于保險主要承保的小概率風險而言,少量有風險經驗的人往往嚴重高估風險進而愿意支付遠高于保險定價的保費,進而形成真實保險需求;大量沒有風險經驗的人則往往低估風險且僅愿意支付遠低于保險定價的保費,無法形成真實保險需求。
第二,具體而言,若將保險承保風險的概率由低到高排序,則保險承保風險的出險概率越低,有風險事件體驗(包括親身經歷和親朋好友經歷)的人就越少,無風險事件體驗的人就越多,這就導致高估風險者越少,低估風險者越多。同時,保險承保風險的出險概率越低,高估風險者越少但高估程度越強,保險需求者越少但需求者的支付意愿越高。反之,保險風險的出險概率越高,高估風險者越多,保險需求者越多但需求者的支付意愿越低。
風險判斷偏差規律決定的保險需求規律可以簡化為如下兩點:
第一,總體而言,對主要承保小概率風險的保險產品,愿意買保險的人少,不愿意買保險的人多。
第二,具體而言,保險承保風險的出險概率越高,愿意買保險的人越多,但保費支付意愿越低。
這正是前面提到的行為保險需求第一定律:高估風險驅動保險需求,保險需求量與保險承保風險的出險概率成正比。
將上述由風險判斷偏差驅動保險需求稱為“行為保險需求第一定律”,其核心要義是“保險需求量與保險承保風險的出險概率成正比”;將風險厭惡驅動保險需求稱為“傳統保險需求第一定律”,其核心要義是“普遍風險厭惡形成了普遍的保險需求”。
“行為保險需求第一定律”相對于“傳統保險需求第一定律”的優勢如下:
第一,行為保險需求第一定律反映了人們對不同的保險產品有不同的需求強度,且結論與現實基本相符。傳統保險需求第一定律無法直接反映人們對不同保險產品的需求差異,但可以推出“在期望損失不變的條件下,出險概率越低,需求強度越高”的錯誤結論。
第二,在傳統保險需求第一定律中,人與人基本是同質的,保險需求強度也是類似的或難以準確區分的。但在行為保險需求第一定律中,很容易就區分了人與人之間的異質性,每個人的人生經歷和風險經歷不同,會導致每個人的主觀風險不同,進而會導致不同個體對同樣的風險有不同的保險需求強度。
筆者強烈建議高校同行在保險經濟學教學中加入行為保險需求第一定律,使之與傳統保險需求第一定律并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