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麗 曾旭東 上海財經大學金融學院

作為中國兩大國際金融中心,上海和香港有著諸多的相似性,對這兩個城市的比較始終是個熱門話題。保險業是重要的金融產業支柱,其中的人身保險在保障民生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香港保險業有170多年歷史,其保險市場發展成熟,是亞洲乃至全球最發達的人身保險市場之一。對香港人身保險市場進行研究,并與上海的保險市場進行對比,可以給上海保險行業的未來發展帶來重要啟迪。通過對兩地在2005 年至2019年的人身保險數據進行統計分析,本文發現,上海保險市場在有效保單總保費、有效保單件數、保險密度(人均保費)等方面有著與香港保險市場相仿的平均增速,而在保險深度、件均保費以及續期保費在總保費中的占比等指標又與香港保險市場有著顯著差異。那么,產生滬港兩地指標差異性的背后原因是什么?其對上海保險市場的未來發展又有怎樣的啟示呢?

?圖1 2005年至2019年間,上海和香港人身保險市場的(a)有效保單總保費、(b)有效保單件數、(c)保險密度以及(d)人均GDP
有效保單總保費和有效保單件數是衡量一個地區保險業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也是該地區保險業發展狀況的宏觀反映。保險密度(人均保費)則是評估一個地區保險業成熟度的重要指標。上海人身保險市場的總保費、保單件數和保險密度在2005年至2019 年均快速增長,3 個指標的平均增速都與香港差不多,甚至還略高,這標志著上海地區的保險業務在不斷發展,居民保險意識也在不斷增強。
如圖1a和1c所示,從兩地人身保險的總保費收入來看,香港地區的年度總保費從2005年的1140億港元逐年上升到2019年的5110 億港元,年平均增速為12%;上海地區的年度總保費從2005 年的240 億人民幣上升到2019 年的1191 億人民幣,年平均增速為13%,與香港的平均增速相近。從人身保險的保險密度來看,香港地區的保險密度從2005年的16843港元上升到2019年的68126港元,平均增速為10%;同期上海地區的保險密度則從1299 人民幣上升到4816 人民幣,平均增速為11%,與香港地區的平均增速相仿。
從有效保單件數(圖1b)來看,香港地區的有效保單件數從2005 年的658 萬件逐年上升至2019 年的1322 萬件,呈現出每年5.1%的穩定正增長。而上海地區的有效保單件數從2005年的1536萬件增加到2019年的3723 萬件,平均增長率為7.4%,比香港地區的平均增速略高。不過,上海地區保單件數并非穩定正增長,件數增速在不同年份有較大的波動,比如在2018年達到過最高27%的正增長,也在2009 年有過高達18%的負增長。
經濟條件是人身保險發展的基礎,在保險市場三大指標蓬勃增長的背后是兩地人均GDP 水平的持續提高。如圖1d 所示,從2005年到2019年,上海和香港人均GDP均呈整體上升態勢。其中,上海的人均GDP 從2005 年的49377 人民幣增至2019 年的153299人民幣,香港的人均GDP從2005年的207862港元增至2019年的377161港元。上海和香港在經濟發展方面有著高度的相似性,兩地人均GDP 的年增速在2005 至2019年間的相關系數為0.68,這意味著對香港地區的人身保險市場進行研究對于上海的保險業發展會有借鑒意義。

?圖2 2005年至2019年間,上海和香港人身保險市場的(a)保險深度、(b)件均保費、(c)新單保費與續期保費以及(d)新單保費在總保費中的占比
需要留意的是,香港地區人均GDP的平均增速為4.5%,而上海地區人均GDP 在此期間的平均增速為8.6%,幾乎是香港的兩倍。上海的人均GDP 在2005 年約為香港的24%,到2019 年上升到香港的41%。然而,上海的人身保險總保費在2005 年約為香港的21%,到2019 年仍只有香港的23%;上海的保險密度在2005 年約為香港的7.7%,到2019 年仍只有香港的7.1%。相比香港的人均GDP增長程度,上海的人身保險總保費和保險密度均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本文在如下部分嘗試分析上海的人身保險業發展相對緩慢的原因。
雖然香港和上海2005 年至2019 年的總保費收入、有效保單件數以及保險密度3 個指標均與當地的人均GDP 呈現出高度正相關,但是上海人身保險的保險深度、件均保費、續期保費占比(與之對應的是新單保費在總保費中的占比)等指標與香港地區存在較大差距。
保險深度是指某地保費收入占該地生產總值(GDP)之比,反映了該地保險業在整個經濟中的地位。如圖2a所示,兩地人身保險的保險深度有著較大差距。香港地區的保險深度在2005 年就已達到8.3%,并且逐年增長,到2019 年更是高達18%,在全球名列前茅。而上海地區在此期間的保險深度則表現相對滯后,從2005年的2.67%到2019年的3.15%,與香港地區的差距呈逐漸擴大的趨勢。如圖2b 所示,香港地區的人身保險件均保費從2005 年的1.7 萬港元穩定增長到2019 年的3.8 萬港元,而上海地區的人身保險件均保費則從2005 年的1500 人民幣增長到2019 年的3000 人民幣,兩地增速相仿,但上海的件均保費顯著偏低,僅為香港的1/10。

?圖3 2005年至2019年間,上海和香港人身保險市場的(a)保險公司數量、(b)TOP10保費收入占比
新單保費收入體現的是壽險公司的產能,而續期保單業務保費體現的是壽險公司品質指標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壽險公司總保費構成中,續期保費與新單保費的理想比值應該約為6:4。如圖2c 和2d 所示,在2005年至2019年期間,香港新單保費在有效業務總保費中的平均占比為37%左右,即續期保費占有效業務總保費比重的63%左右,僅在2007 年、2008 年以及 2016 年由于新單保費激增而出現較大波動。香港地區的續期保費持續增加且幾乎各年份都高于新單保費,屬于指標十分理想的成熟保險市場。上海新單保費在有效業務總保費中所占比重在不同年份波動較大,且平均占比達到59%左右,也就是說上海地區人身保險的續期保費平均只占總保費的41%左右。長期有效業務占比較低,導致續期保費占比始終低于新單保費,這是目前上海人身保險業面臨的一個嚴峻挑戰。
香港保險監管制度一直是保險行業監管的典范。香港保險監管采用自律和他律結合的方式,為行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自2019年9月23日起,香港保監局取代3個自律規管機構(保險代理登記委員會、香港保險顧問聯會及香港專業保險經紀協會),負責全面規管香港的保險中介人,包括審批牌照、進行查察和調查,以及施行適當的紀律制裁。
比較而言,上海地區保險監管體系的組建相對滯后,自律性組織功能尚未成熟,發揮主要監管職責的還是保險監管機構,監管政策的變化往往會引發市場的極大反響。比如,原中國保監會于2013年放開普通型人壽險預定利率,2015 年2 月放開萬能險的最低保證利率。一些中小型壽險公司借機推出以萬能險為代表的中短期存續保險,成為市場最有競爭力的產品,實現“彎道超車”,一躍成為大型保險公司。這個現象同時反映在2015 年至2016 年期間市場數據上:上海地區的新增保費從2015 年的478 億元大幅增加到2016年的865億元,年度增速高達81%。然而由于新增保單里短險占比高,使得續期保費并沒有相應增加。2017年,號稱“史上最嚴”監管要求的134 號文《中國保監會關于規范人身保險公司產品開發設計行為的通知》出臺,使得2018 年整個中國內地保險市場人身保險業務的保費增速放緩,上海地區的人身保險新單保費更是急劇下滑,相比2017 年驟降46.8%。可見,監管政策變化對上海地區的保險市場有著極大的影響,且會快速地反映在新單保費上。從保險市場的健康發展來看,行業自律和監管他律都是必要的。培養保險市場的自律能力,減少“嚴格監督”的出手頻率,也被視為保險監管較為成熟的境界。主要依賴銀管他律的上海保險市場也間接說明其在市場化程度上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香港保險市場外資林立。根據香港保監局公示的個別壽險公司的年度業績報告,本文按照不同保險公司名稱對市場上的保險公司數量進行了統計(不排除有些屬于同一集團的保險公司獨立參與統計)。香港地區經營人身保險業務的保險公司數量從2005 年的 56 家到 2019 年的 58 家,其間并無太大變化。這反映出香港保險業作為一個成熟的市場,市場競爭者相對穩定。與此同時,上海地區人身保險公司數量則從2005年的 25 家上升到 2019 年的 57 家,平均每年增加2.3 家,顯示出該地區的保險市場尚處于開放發展和不停有新的競爭者進場的特點。
對保費集中程度進行分析,從年度保費排名前十位保險公司的保費收入總和在該地區總保費的占比(簡稱為“TOP10 保費收入占比”)變化可以看出兩地的區別。香港保險市場在保險公司數量并無較大變化的情況下,TOP10 保費收入占比從2005 年的68%上升到2015年的90%左右,顯示出在市場充分競爭的情況下市場新增保費有向頭部保險公司穩步集中的趨勢,市場的新增保險需求被有序吸收;上海保險市場的TOP10保費收入占比則從2005 年的91%下降到2019 年的61%。這反映出上海保險市場有新的保險公司成立并進入壽險市場,市場正處于激烈競爭狀態,過往的頭部保險公司的市場優勢地位在減弱。也正因如此,中小險企為了能迅速做大市場份額會更愿意投入短期就能見效的保險產品,刺激傳統頭部險企也參與到短期業務市場進行抗衡,從而造成整個保險市場的保費結構變化。
保險產品屬于金融工具之一,帶有儲蓄投資性質的人身險產品在市場上直面的競爭對手就是各類理財工具。香港金融市場產品種類較多,客戶選擇面廣,保險產品的金融屬性定位于長期的資產保值增值;而上海保險產品的金融屬性與中短期理財產品有重疊部分,客戶會根據其短期收益與銀行短期理財產品的對比結果作出投保決定。舉例來說,上海保險市場在2012年曾出現過投保3 個月即可退保的萬能險,即便是在2017 年出臺134 號文叫停快返類產品之后,市場上仍可見最快第二年就回本的躉交儲蓄險,而香港的躉交儲蓄險最快也要第四年才回本;上海市場可見的5 年期儲蓄險最快第六年就可以回本,并在第七年就能達到最高預定利率下的內部回報率IRR(3%~4%),而香港的5 年期儲蓄險則基本上要到第八至第九年回本,IRR 到第十四年之后才達到3.5%(但此后IRR會繼續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增長,到20 年往后達到4%~5%,某些理想情況下甚至能達到6%~7%)。
因此,上海人身保險市場長期業務不如香港的主要原因可能有兩個:一是兩地對人身保險的理解不同。香港地區作為高度開放的經濟體經歷過多次金融危機,比如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及2008 年的全球金融海嘯,客戶群體已經不再過分追求短期高收益,而更看重保險的長期保值增值,保險公司將人身保險定位于長期保障,因此更重視長期穩定的收益率。上海作為中國內地城市,相對較少受到外界金融危機的影響,客戶群體還處于看重和追求收益的階段,保險公司在保險產品設計和宣傳上也會比較強調短期理財特點。二是兩地的投資環境存在差異。香港資本市場發達,資金流通自由,保險公司較易在全球范圍尋找長險投資標的,從而獲取較高的穩定收益。同時,香港從2008年已經進入低息環境,保險產品可以很好地在長期收益上展示優勢。上海雖然也是金融中心,但內地整個資本市場起伏很大,銀行的基準利率較高,保險公司要從收益上做到高于銀行理財且長期穩定有較大難度,同時讓當地客戶重視長期保障的教育工作尚需時日,因此保險公司更愿意用短期高收益保險產品與銀行短期理財產品競爭來獲客,并快速搶占市場。這些差別導致了上海保險市場的總保費主要靠新單保費拉動,續期保費距離理想水平尚有較大差距。某些年份新單保費一旦出現波動,對保險公司運營帶來的風險也相對較高。成熟的保險市場如香港地區則會有大量續期保費對沖新單保費的波動風險。
從監管方面來看,保險業監管除了他律,還應該促進行業自律,提升保險公司的自我約束力。受監管政策的影響,上海人身保險市場利用“新產品不如老產品”和“老產品即將停售”作為噱頭進行恐慌式營銷的行為屢見不鮮。不同于一般的快速消費品,人身保險往往意味著長達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保障與服務,保險行業加強自律從而獲得客戶的信任非常重要。配合當地社會環境及保障缺口,根據居民需求開發出具有針對性的合適產品,提供不同于其他金融工具的價值,以及維持自身長期可靠的經營服務,這些才是保險公司的企業價值和社會價值的體現。因此,參考借鑒香港保險業自律的做法,上海地區保險業應加強自律監管,讓市面上的保險產品更具有可持續性和發展性,而不是在開發保險產品時都盯著監管變化,在政策邊緣反復試探。
目前上海人身保險市場的公司數量和保費聚集度都比較類似2005 年時香港保險市場的情況,已經達到了一定的規模。從香港保險市場在2005 年至2019 年的發展軌跡來看,保險公司數量繼續增加的意義不大。中小保險公司突然“彎道超車”的現象是比較罕見的,新增保費會向優勢產品和優質公司逐漸集中。上海市場的頭部保險公司和已經實現“彎道超車”的中小險企應該珍惜歷史機遇,未來應更加著眼于深耕自己的優勢領域,推出細分板塊的優勢產品,將品牌效應充分發揮,把人身保險產品的口碑放在第一位,并且做好可持續發展。
香港和上海都是國際金融中心,兩地客戶的投資理財意識都很強。不同的是,香港市場對于保險產品在金融工具中的長期定位更為清晰,與其他諸如股票、債券、基金等短期投資工具有著差異化的互補關系,客戶對此的認知更為清晰。無論是保單設計上的前期退保價值較低,還是在“重要資料申請書”上會特別提示客戶提前退保(以及轉保)的風險,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香港保險市場“長險短做”的情況。上海市場目前則較為側重于將保險產品的短期理財功能放在市場上與銀行理財產品去正面競爭。要改善這一局面,可以從兩方面去參考:一方面是加強投資者教育。客戶對于不同金融工具擁有的不同屬性應該有更加清晰的認知,在關注資金收益的同時也要認識到保險本身在長期保障上的優勢;另一方面,保險公司在人身保險的產品開發設計上應重視長期保障及長期保值增值的功能,與短期金融投資工具有明顯區分,更多地通過保險產品和保險服務的長期優勢去獲取市場份額,避免陷入短期收益的市場混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