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平
在這個催人奮進的春天里,2022年全國兩會順利完成各項議程,圓滿落下帷幕。今年的兩會被賦予了特別的意義和使命。透過兩會,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14億中國人最深沉的追求,正變得愈加清晰與光明。
2021年,國內生產總值已逾114萬億元;人均GDP突破1.2萬美元,超過世界人均GDP水平;現行標準下近1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建成世界上最大規模社會保障體系;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一系列區域重大戰略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深入實施……這是我國經濟交出的一份亮麗的成績單。
但是,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面臨的問題和挑戰:全球疫情仍在持續,世界經濟復蘇動力不足,大宗商品價格高位波動,外部環境更趨復雜嚴峻和不確定,我國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局部疫情時有發生,消費和投資恢復遲緩,穩出口難度增大,能源原材料供應仍然偏緊,輸入性通脹壓力加大,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生產經營困難,穩就業任務更加艱巨;一些地方財政收支矛盾加大,經濟金融領域風險隱患較多,民生領域還有不少短板;政府工作存在不足,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仍然突出,脫離實際、違背群眾意愿現象屢有發生,有的在政策執行中采取“一刀切”、運動式做法;少數干部不擔當、不作為、亂作為,有的漠視嚴重侵害群眾權益問題、工作嚴重失職失責。實現中國夢的征程上不會一帆風順。因此,我們要增強憂患意識,直面問題挑戰,全力以赴做好工作。
國內生產總值增長5.5%左右、城鎮新增就業1100萬人以上、城鎮調查失業率全年控制在5.5%以內、居民消費價格漲幅3%左右……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主要預期目標,引發海內外廣泛關注。專家認為,這些目標是穩妥的,符合各方面預期,也體現了“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的基調,更加注重質的穩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政府工作報告指出,經濟增速預期目標的設定,主要考慮穩就業、保民生、防風險的需要,并同近兩年平均經濟增速及“十四五”規劃目標要求相銜接。這是高基數上的中高速增長,是我國堅定邁向高質量發展的主動作為。專家分析,2021年我國GDP總量超過114萬億元,在這個基礎上今年如果實現5.5%的增長目標,相當于5年前增長7%左右、10年前增長10.5%,對應的一年經濟增量,按經濟體算可以排到世界前20位。但在復雜多變的國內外形勢下,我們應該意識到,我國發展面臨的風險挑戰明顯增多,必須爬坡過坎。政府工作報告特別強調,面對新的下行壓力,要把穩增長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繼續做好“六穩”“六保”工作,千方百計穩定和擴大就業,促進工業經濟平穩運行,加強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推動外貿外資平穩發展。專家認為,今年經濟增速預期目標設定更加接近潛在經濟增長水平,實現這一目標要加強政策統籌協調,把握好時度效,形成確保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的強大合力。
“實施新的組合式稅費支持政策”“為企業雪中送炭,助企業煥發生機”“引導大型平臺企業降低收費,減輕中小商戶負擔”……政府工作報告里這些“含金量”很高的表述,傳遞出對億萬市場主體的呵護。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預計全年退稅減稅約2.5萬億元,其中留抵退稅約1.5萬億元,退稅資金全部直達企業;加大增值稅留抵退稅力度,對小微企業年應納稅所得額100萬元至300萬元部分,再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將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從75%提高到100%。可以說,減稅降費是應對經濟下行壓力的有力舉措。今年政府工作報告釋放多重減負紅利,有助于激發經濟發展內生動力,實現從“放水養魚”到“水多魚多”“水大魚大”的良性循環。
政府工作報告圍繞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亮出了實招:強源頭創新,提出實施基礎研究十年規劃、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支持各地加大科技投入;惠創新主體,對企業投入基礎研究實行稅收優惠,完善設備器具加速折舊、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優惠等政策;抓制造業攻堅,實施龍頭企業保鏈穩鏈工程,啟動一批產業基礎再造工程項目,著力培育“專精特新”企業;促數字經濟發展,推進5G規模化應用,培育壯大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等數字產業,釋放數據要素潛力。百年變局下,科技創新是“關鍵變量”,也是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我們必須加強科技創新、模式創新和制度創新,不斷增強我國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水平。
“有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有持續快速發展積累的堅實基礎”“有長期穩定的社會環境”“有自信自強的精神力量”,3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農業界、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界委員聯組會時,深刻闡明分析了我國發展仍具有的五個方面戰略性有利條件。專家指出:發展的戰略機遇不是等來的、盼來的,而是靠我們堅定信心、堅持改革開放、胸懷天下、按經濟規律和大國發展規律踏踏實實辦好每一件事情、一步步創造出來的。“面向未來,我們最大的有利條件是有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這是中國人民應對一切不確定性的最大確定性、最大底氣、最大保證。”全國人大代表、浙江省南湖革命紀念館講解員袁晶說。越是困難,越要堅定信心。我國具有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城鎮化和經濟地理再布局潛力巨大,還有億萬憧憬美好生活并為之辛勤奮斗的人民群眾,這是經濟長期向好的堅實底氣。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何立峰在兩會“部長通道”上表示,經過兩年多抗擊疫情的實踐,各地區、各行業、各企業有力應對疫情,促進經濟恢復發展的機制辦法越來越成熟。中國經濟發展的后勁很強、韌性很強,市場主體的活力和抗風險能力很強,這是實現今年預期目標的信心所在、基礎所在。中國的信心,也在向世界傳遞。美國彭博新聞社評論稱,中國雄心勃勃的經濟目標處于許多經濟學家給出的預測區間高位,將會提振陷入困境的世界經濟。
來自內蒙古自治區科爾沁藝術職業學院的全國人大代表王曉紅至今難忘:2018年3月5日,自己剛當為選全國人大代表不久,第一次參加兩會就與習近平總書記一同審議。黨的總書記與最基層的代表在同一座民主殿堂共商國是,詮釋了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真諦。從調研、審議、決策、實施到監督,全過程人民民主通過科學有效制度安排,使越來越多來自基層的聲音直達各級決策層,廣大人民群眾的意見建議轉化為黨和政府的重大決策,在尋求最大公約數中畫出最大同心圓。讓黨的主張通過法定程序成為國家意志,是全國兩會的重要職責。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審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將“堅持和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寫入“總則”。從習近平總書記2019年在上海考察時首次提出“人民民主是一種全過程的民主”,到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人大工作會議上系統闡釋全過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和實踐,再到此次法律修訂增加相關條款,黨的主張、國家意志、人民意愿緊密融合在一起。專家認為,全過程人民民主是我們黨踐行人民至上理念的重要體現,只要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做主、依法治國相統一,各方面都會聽到人民聲音、體現人民意愿。全過程人民民主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題中應有之義,體現在黨治國理政的全部活動中,全國兩會是重要的民主平臺、共商國是的民主殿堂。暢所欲言,集思廣益,全國兩會的民主作風、清新會風無處不在。一個個審議討論現場,代表委員專心致志,良策越議越明,共識越聚越多。被稱為“協商民主的講壇”的政協大會發言,12位委員逐次登臺,議政建言。政協視頻會議發言席上,12位委員著眼全局,有的放矢,表達真知灼見。2場“代表通道”、3場“委員通道”接連開啟,40位來自不同領域的代表委員講述履職故事,將基層一線心聲帶進人民大會堂。3場新聞發布會、2場“部長通道”上,熱點關切得到積極回應,焦點話題得到權威解答。據了解,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共收到代表提出的議案487件,收到代表提出的建議、批評和意見約8000件。全國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共收到提案5979件。內容緊扣黨和國家工作大局、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突出問題。全國政協委員白重恩說:“全國兩會把全國人民的智慧力量有效匯聚起來,形成真正的、廣泛的、緊密的大團結,并將在民主進程中不斷鞏固團結、深化團結。”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在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時刻,我們要鼓足一往無前的干勁,激揚攻堅克難的精氣神,匯聚開創未來的正能量,向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輝彼岸奮勇前進。
責編/文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