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一萍
一般認為,夫妻攜手幾十年,共同養育子女,共同經歷坎坷和風雨,到了中老年,在生活與感情上更需要彼此的體貼與照料,哪怕沒有了激情、沒有了愛情,卻有經過年年歲歲磨成的親情。再退一步講,即使沒有親情,哪怕兩個人一直過著“熟悉的陌生人”的生活,大半輩子都將就著過了,也能把剩下的日子過完。但是,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們思想觀念的轉變,很多中老年人在經濟上逐漸走向獨立,中老年人離婚率也日益升高。筆者近期在工作中就見證了這樣一起老年離婚案。
李某與張某兩人同歲,在最美的青春年華遇見了彼此,談了一段時間的戀愛后,兩人在1981年步入婚姻殿堂。1982年,女兒小李出生了,這個本應幸福的三口之家,卻在生活的跌宕起伏中不斷爆發“戰爭”,生活在夫妻兩人的爭吵當中也被過成了一地雞毛。李某是一家建筑工程公司的工人,經常需要到外地工作,大多數時候張某一個人拉扯孩子,個中滋味,唯有自知。小李漸漸長大后,張某開始指責李某不關心自己、對家庭不負責任,她唯一能做的就是努力掌控李某領到的每一分工資;而李某則指責張某只愛錢財,對他及其家人經常謾罵不休,搞得家里雞犬不寧。兩個人在相互的埋怨與指責中,度過了幾十年,小李因不堪忍受家無寧日的爭吵,大學畢業后直接留在外地工作,在那里結婚生子,一年都難得回家一次。
小李離開家后,李某搬去和自己的母親同住,張某居住在兩人共有的一套兩居室房子里,雙方形成了事實上的分居狀態。兩人退休后,李某萌生了離婚的念頭。于是,2015年、2016年、2020年,李某三次向某區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與張某離婚,法官考慮到雙方幾十年來一路風雨走來,應珍惜彼此情分,故在做了大量的調解工作后,均作出了不予準許離婚的判決。
2021年,李某、張某均已67歲了,李某第四次向法院起訴,要求與張某離婚,兩個人在法庭上痛陳這幾十年婚姻的痛與傷。李某對法官說:“這名存實亡的婚姻,我早就不想要了。新聞媒體都報道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以下簡稱《民法典》)施行后,沒有離不掉的婚。之前,法官勸了我們多次,我也嘗試過和好。我按照法官的建議,上門去找她散步,當我倆走到一個沒有路燈的湖邊時,她居然說我是不是想要趁黑推她入湖謀害她。這樣的信任度,我們根本不可能和好了!這一次,我堅決要求離婚,我可以在財產上作出讓步,房子可以歸她,我跟我母親同住。”張某則無比心酸地說道:“幾十年來,我恪守婦道,女兒也幾乎是我一個人帶大的,我吃了很多苦,但我沒有感受過來自丈夫的關心,即使我住院了,他也沒來看過我。這個家冷冰冰的,早就各過各的了,女兒為了躲避這冰冷的家庭,也幾乎不回家。現在的我,年歲已高,還落了一身的病,他也可能有了新歡……”思忖良久,張某知道李某心意已決,也表示同意離婚,但是要求李某支付50萬元作為對她的補償。
最終,法院在綜合考慮雙方意愿后,依法判決雙方離婚,房子歸張某一人所有,李某每月支付張某300元經濟補償金。拿到判決書后,張某認為經濟補償金過少,不服一審判決,上訴至二審法院,二審法院經審理后裁定駁回上訴,維持原判。至此,一樁持續多年的離婚案件終于結束,一段愛恨情仇也在他們年老時畫上了休止符,只留下獨身后各自的冷暖自知,以及旁觀者的一聲嘆息。

《民法典》第一千零七十九條第五款規定:“經人民法院判決不準離婚后,雙方又分居滿一年,雙方又再次提起離婚訴訟的,應當準許離婚。”李某所稱的新聞媒體報道的沒有離不掉的婚,正是根據被譽為“社會生活百科全書”的《民法典》這一條規定而來的。其實,《民法典》這一規定,旨在呼應人們對于結束痛苦婚姻的精神需求而設,但是人民法院是否準許夫妻離婚,應以夫妻感情是否破裂作為判斷的唯一標準,而《民法典》提到的分居,不應簡單地被理解為不睡在同一張床上,法律規定中的分居有一個前提必須是因感情不和而導致的分開生活。
從李某、張某的故事談完法律規定,再回到現實生活。現實生活中的中老年夫妻,大半輩子都過來了,為什么會離婚?說實話,夫妻之間永遠會存在矛盾,這跟感情沒有關系,生活習慣上的差異,來自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上的碰撞,都可能產生矛盾。有矛盾很正常,但是最怕的是越積越深。矛盾就像一顆種子,剛產生時影響可能不大,但是由于夫妻雙方長期的忽視與回避,最后這顆種子生根發芽,長成了一棵參天大樹,此時再想要去撼動它就難了。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壓垮駱駝的也從來不是最后一根稻草。所以,夫妻雙方需要居安思危,在瑣碎的婚姻生活里,要注重對對方的關心呵護,對待矛盾不能自欺欺人,一旦出現矛盾,在互相理解的基礎之上,要及時溝通交流,及早排除隱患。對方如若沒有重大過失及不可饒恕的惡習,夫妻雙方要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情分。那些沖出圍城、重新找老伴的,也可能會發現當初想法有多么豐滿,如今現實就有多么骨感。畢竟,良好的婚姻都是靠雙方用心經營得來的,一切最終還將回歸于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