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承遠
“堅持不懈”“永不言棄”的執著精神固然可貴,但適時放棄也是一種智慧。
蒲松齡放棄科舉考試,專心進行文學創作,畫狐畫鬼高人一等,憑《聊齋志異》萬古不朽。
蒲松齡早年熱衷功名,雖家道中落,生活貧苦,但應試之志不改。他滿腹才學,多次參加科舉考試,卻屢試不中,郁郁不得志。后來,他將全身心放在了文學創作上,努力搜集民間故事,并以此為藍本創作鬼怪故事,終于寫成了《聊齋志異》。書成,遂風行天下,在其后一個時期里,仿效之作頻出,使志怪傳奇類小說再度繁榮,而蒲松齡也成為文學長河中閃閃發光的存在。
在蒲松齡那個時代,狀元或許炙手可熱名滿天下,但這么多年過去了,又有誰記得當時的狀元是誰呢?而蒲松齡的名字卻家喻戶曉,他的《聊齋志異》更是被評為中國古代文言小說的高峰。假使當時蒲松齡沒有放棄科舉,一心求取功名,那么,或許他也會像那個時代的狀元一樣,如流星般一閃即逝。可見,適時放棄是智慧之舉。
秋收起義失敗,很多人主張攻打長沙,毛澤東堅決反對。根據中國實情,他發現農民是最重要的革命力量,認為在農村建立革命根據地十分必要,于是決定放棄城市轉戰農村,提出“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在農村發動群眾進行土地革命,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發展壯大革命武裝力量,最終取得了革命勝利。
正因為毛澤東放棄蘇聯的“城市包圍農村”戰略,而是根據中國實情,智慧地選擇深耕農村,最后才取得了革命勝利。
不論是蒲松齡,還是毛澤東,他們都是在面臨困境時,適時放棄,重新出發,最后才取得了成功。對于中學生而言,也是如此,面對困境,應該懂得放棄也是一種智慧,重新開始,如此,才能獲得成功!
(指導教師? 陳?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