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 朱海月
摘 要: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加劇了鄉村空心化現象,個人在群體中定位記憶的框架逐漸瓦解,紅村作為中國鄉村中的一種特殊形式同樣面臨著集體失憶的困境。山東臨沭縣朱村在利用紅色檔案建構集體記憶、走出“集體失憶”漩渦方面取得了較為成功的經驗。朱村的實踐體現出紅色檔案具有解釋鄉村記憶、塑造鄉村精神以及深化記憶工程的功能,這為保護和建構紅色鄉村記憶提供了新的可能。朱村通過鼓勵社會參與、提升管理水平、豐富開發形式等方式探索出了一條紅色檔案建構鄉村記憶的有效路徑。
關鍵詞:紅色檔案;鄉村記憶;朱村
分類號:G275.9
Analysis on the Function and Path of Red Archives in Constructing Rural Memory——An Examination of Zhu Village in Linshu County
Chen Jian, Zhu Haiyue
( 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 of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Shandong 250100 )
Abstract: The accelerated urbanization process has exacerbated the rural hollowing phenomenon.The framework of individual memory orientation in the group is gradually disintegrating.The red village, as a special form of Chinese countryside, is also facing the dilemma of collective amnesia. Zhu Village in Linshu County, Shandong Province, has achieved a relatively successful experience in using red archives to construct collective memory and get out of the whirlpool of "collective amnesia". Zhu Villages practice shows that red archives have the function of explaining rural memory, shaping rural spirit, and deepening memory projects, which provides new possibilities for protecting and constructing red rural memory. Zhu Village has explored an effective path for constructing rural memory through red archives by encouraging social participation, improving management level and enriching development forms.
Keywords: Red Archives; Rural Memory; Zhu Village
1 引 言
2021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對檔案工作作出重要批示:“要把蘊含黨的初心使命的紅色檔案保管好、利用好,把新時代黨領導人民推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歷史記錄好、留存好,更好地服務黨和國家工作大局、服務人民群眾!”[1]批示體現了總書記對紅色檔案及其保管利用的高度重視。紅色檔案是指在1919年至1949年期間,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開展革命斗爭的歷史檔案記錄,[2]那些曾經親歷過革命戰斗、具有紅色革命傳統的鄉村被稱為紅村。中國共產黨在中國廣闊的農村中留下了大量紅色檔案,為紅村積累了豐富的紅色資源,但這些有關過去的意象和記憶知識是通過(或多或少的)操演來傳達和維持的。[3]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鄉村空心化現象日益嚴重,傳統鄉村生存環境和群體瀕臨消失,鄉村集體記憶傳遞的物質框架岌岌可危。擁有豐富紅色記憶資源的紅村如何走出“集體失憶”的漩渦,如何利用當地的紅色檔案建構鄉村記憶、保存國家記憶,是新時代鄉村檔案文化建設的新課題。
目前學界對于紅色檔案的研究主要聚焦紅色檔案價值研究、紅色檔案資源建設、紅色檔案開發利用等方面。關于紅色檔案的價值研究主要從理論和案例分析兩個維度展開,如朱彤、曾祥明探究了紅色檔案在傳承紅色基因方面的價值意蘊;[4]韋麗陽、熊建芳以湘江檔案為例分析了紅色檔案的價值以及面臨的困境。[5]在紅色檔案資源建設方面,鄭慧、譚冬玉基于程序化扎根理論解析了紅色檔案資源建設因素;[6]趙紅穎和張衛東從數字人文視角切入,研究了紅色檔案資源的組織與開發。[7]在紅色檔案資源的開發利用方面,薛芳[8]、孫大東[9],謝詩藝[10]等學者分別從人民中心視角、心流理論視域以及群體認同等方面闡述了紅色檔案資源開發利用的路徑理路;張步東[11]、王向女[12]等學者分別從地方檔案館實踐、“互聯網+”等角度切入,結合具體案例開展了相關研究。此外,利用紅色檔案建構區域記憶也多見于檔案資源開發利用的論文中,但學界的關注主體多是縣級以上綜合檔案館,較少關注村級紅色檔案記憶的建構問題??紤]到黨在革命時期的紅色檔案多散布于鄉村之中,如何利用紅色檔案資源建構鄉村記憶、凝聚鄉村精神值得進一步研究。因此,本文以山東臨沭縣朱村紅色檔案資源開發利用實踐為例,探討紅色檔案建構鄉村記憶的功能與路徑,以期為學界和業界提供參考。
2 朱村紅色檔案資源及其開發利用成果概述
臨沭縣朱村是山東省著名紅色革命圣地,是沂蒙山區軍民抗戰的典型代表,具有濃厚的紅色革命傳統,這一點在檔案與文史資料中有不少記載,如《臨沭縣志》第十一卷軍事卷詳細記載了臨沭縣作為中國共產黨山東濱海重要戰區,在黨的帶領下進行的系列戰事。[13]現有革命歷史檔案也記錄了抗戰期間當地人民與老四團鋼八連軍民互助、共同抗擊日偽軍的革命戰斗情誼。朱村非常注重紅色檔案的收集、保管和利用,近年來,依托豐富的紅色檔案資源,建設了“一心五館四街五巷一基地”重點項目,在原抗日戰斗紀念館的基礎上建設了五個新館,其中沂蒙支前館、朱村村史檔案館和原本的抗日戰斗紀念館都以圖文并茂的方式,生動形象地展示了朱村的紅色檔案和故事。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專程考察朱村,觀看在抗戰初期便已建立了黨組織的支前模范村村史展。[14-15]總之,朱村紅色檔案開發利用工作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逐步利用紅色檔案建構起了豐富、系統的鄉村記憶,推動了朱村政治、經濟、社會、生態文明的全面振興。
3 紅色檔案建構鄉村記憶的功能分析
3.1 紅色檔案對于鄉村記憶的解釋功能
保羅·康納頓認為:“記憶的恢復借助了外來原始資料”[16],以此而論,檔案可以建構人們對往事的記憶。詳細記載了朱村革命斗爭歷史的紅色檔案構成了朱村紅色記憶的基礎,以沂蒙支前館、朱村村史檔案館、朱村抗日戰斗紀念館為代表的展陳基地讓塵封在檔案中的朱村紅色記憶重新活躍起來。紅色檔案故事的多樣化展陳對解釋當年的戰爭歷史有著重要作用,直觀的檔案展示以及講解員的解析,可以在特殊場域把人們帶回當年的歷史情景,進而增強紅色檔案建構歷史的功能作用。對于親歷戰爭的老人而言,這是往事的再現;對于未曾經歷戰爭的青少年或中年人而言,也能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地重溫歷史,強化記憶,建構起代代朱村人的共同記憶。
3.2 紅色檔案對于鄉村精神的塑造功能
挖掘鄉村紅色檔案,能夠發揚鄉村人民在戰爭年代的優良精神,并且可以結合新時代背景進一步深化鄉村精神的內涵。朱村用多種形式,生動再現紅色檔案中的革命故事,將鄉村革命精神以通俗易懂、傳播性強的形式表現出來。如村民們自編自導了情景劇《第一碗餃子祭英烈》,演繹了朱村過年頭碗餃子祭英烈年俗的由來,表達了對在1944年除夕夜為抗擊日偽軍、解救朱村村民而犧牲的24位老四團鋼八連戰士的崇敬之情。通過情景劇的演出,使革命歷史在朱村后人的記憶中不斷地得到鞏固,有利于建立關于朱村革命歷史的集體記憶,為朱村村民營造了極富身份感和歸屬感的環境,進一步塑造了符合當地歷史氣質并能促進當地發展的鄉村精神。
3.3 紅色檔案對于記憶工程的深化功能
面對傳統古村落加速消亡的現實,我國眾多省市在21世紀初開展了“鄉村記憶工程”,其中,由山東省文物局牽頭開展的山東鄉村記憶工程,注重文化遺產的真實性和整體性保護,注重建設鄉村博物館,收集具有當地特色記憶的文化遺產進行展陳,借助物質凝固某個時間段的記憶,保存當地的特色文化。[17]鄉村紅色記憶是鄉村記憶的重要分支,沂蒙山區作為革命圣地,與井岡山、延安一起被稱為中國三大老革命根據地,長期的革命戰斗歷史在這片土地上留下了大量紅色檔案。與古村落不同,紅色鄉村可能不具備豐富的物質文化遺產,但近代革命戰斗經歷賦予了它們特殊的精神和靈魂。在山東鄉村記憶建設工程中,對于那些傳承上千年卻因城市化發展而逐漸消失的古村落,更多應從“搶救”和“保存”的角度進行資源建設與開發。但對紅色鄉村來說,則應借助紅色檔案資源,從“挖掘”和“建構”的角度出發,把當地濃厚的紅色精神有組織、有意識地彰顯出來。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深化鄉村記憶工程的內涵,革新記憶工程的發展路徑,推動構建更為完整的鄉村記憶。
4 紅色檔案建構鄉村記憶的路徑分析
特里·庫克認為,在利用檔案建構社會記憶時要充分發揮檔案工作者“貫穿于過去、現在與未來之間,溝通于形成者、檔案和利用者之間,充當社會記憶建筑主建筑師”[18]的角色功能,這為紅色鄉村利用紅色檔案建構鄉村記憶提供了方向性思路。朱村采用多種形式,對紅色檔案資源進行挖掘,為當前建構紅色鄉村記憶提供了一條可資借鑒的路徑。
4.1 爭取政府支持,鼓勵社會參與
紅色檔案管理資源投入不足是紅色鄉村普遍面臨的問題。在現有條件下,僅僅依靠鄉村的力量難以解決這一問題,這就要求鄉村一方面應充分利用政策紅利,爭取當地政府在政策和資金方面的支持;另一方面,還應鼓勵包括本村村民在內的社會各界力量參與紅色檔案的征集、整理和利用過程,共同建構區域集體記憶。如臨沭縣朱村便積極爭取臨沭縣檔案館的資金、技術和業務支持,于2013年獲批成立朱村檔案館,為更好地講述當地紅色故事打下堅實的物質基礎,同時吸納本地村民參與村史建設和講解工作,為朱村的紅色記憶傳承增添力量。
4.2 提升管理水平,釋放檔案功能
檔案館作為一種典型的記憶場所,其存在的根本理由是讓時間停滯,是暫時停止遺忘,是讓實物的狀態固定下來,讓死者不朽,讓無形的東西有形化。[19]針對當前許多紅色檔案分布散亂、管理水平低下、征集不足等現實狀況,鄉村需要切實提升檔案管理水平,形成完善的紅色檔案資源建設方案,盡可能地將紅色檔案資源集中起來,有條件的地方可以建立村史檔案館。2013年朱村檔案館成立后,以檔案館為基地,在紅色檔案征集和整理編目、紅色檔案故事挖掘等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不斷擴大影響力,充分釋放了紅色檔案建構區域記憶的功能。
4.3 深挖檔案資源,豐富利用形式
建構區域記憶、傳承紅色脈絡需要鄉村以多樣化的形式挖掘、呈現紅色檔案資源并提供利用服務,為人們更好地了解鄉村、構建身份認同提供多元渠道。如朱村便通過展覽、情景劇等形式讓紅色檔案承載的紅色記憶更加鮮活生動;在發展紅色旅游時為村民和游客設置體驗環節;利用現代化傳媒手段,開設“紅色朱村”微信公眾號,發布相關信息,展示紅色檔案。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基于過程管理的歷史檔案開發利用眾包模式研究”(項目編號:18CTQ039)階段性研究成果。
注釋與參考文獻
[1]國家檔案局印發《通知》要求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檔案工作重要批示[EB/OL].[2022-04-19].https:// www.saac.gov.cn/daj/yaow/202107/4447a48629a74bfba6ae8585 fc133162.shtml.
[2][5]韋麗陽,熊建芳.挖掘紅色檔案價值,傳承紅色基因——以湘江戰役檔案為例[J].城建檔案,2021(12):153-155.
[3][16][美]保羅·康納頓.社會如何記憶[M].納日碧力戈,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38,59.
[4]朱彤,曾祥明.論紅色檔案傳承紅色基因的生成機理、價值意蘊及實踐路徑[J].檔案學通訊,2022(1):23-28.
[6]鄭慧,譚冬玉.基于程序化扎根理論的紅色檔案資源建設因素解析[J].檔案管理,2022(2):56-61.
[7]趙紅穎,張衛東.數字人文視角下的紅色檔案資源組織:數據化、情境化與故事化[J].檔案與建設,2021(7):33-36.
[8]薛芳.新時代紅色檔案資源開發服務的新路徑——基于以人民為中心的視角[J].檔案管理,2022(2):62-63.
[9]孫大東,白路浩.心流理論視域下紅色檔案傳承紅色基因的向度與路徑[J].檔案學通訊,2022(1):15-22.
[10]謝詩藝,楊珮琪.建構群體認同:紅色檔案資源開發的邏輯理路[J].檔案與建設,2021(12):26-29.
[11]張步東.激活紅色檔案 傳承紅色記憶——常州市檔案館紅色檔案征集,保管與利用路徑分析[J].檔案與建設,2021(10):64-67.
[12]王向女,姚婧.互聯網+時代長三角地區紅色檔案資源開發與利用的新方向[J].檔案與建設,2020(8):4-8.
[13]山東省臨沭縣史志編纂委員會.臨沭縣志[M].濟南:齊魯書社,1993:201-228.
[14]楊希坡,崔平,薛紅.傳承紅色基因,服務鄉村振興——山東省臨沭縣著力打造高標準村級檔案館[J].中國檔案,2019(7):30-31.
[15]徐錦庚,王沛.小村檔案館,見證變遷留住根[EB/OL].[2020-02-11].http://society.people.com.cn/ n1/2019/0614/c1008-31136226.html.
[17]張婭.浙江山東兩省鄉村記憶工程的比較與思考[J]. 檔案,2016(2):54-57.
[18][加]特里·庫克.四個范式:歐洲檔案學的觀念和戰略的變化——1840年以來西方檔案觀念與戰略的變化[J].李音,譯.檔案學研究,2011(3):81-87.
[19][法]皮埃爾·諾拉.記憶之場——法國國民意識的文化社會史[M].黃紅艷,等,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