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瑞 胡曉
摘 要:民俗藝術是在人民群眾中自發產生的廣泛流傳的以追求美為主題的藝術創作,包括美術、音樂、舞蹈等多種形式。開封朱仙鎮木版年畫既有鄉俗元素又有市井之風,是民俗藝術的典型代表。但是,在當代社會轉型的背景下,民俗藝術領域的從業者日益減少,一些傳統的制作技藝正在流失。民俗藝術在當代社會的生存空間越來越狹小,因此加強對民俗藝術的保護變得愈加緊迫。為了實現木版年畫在新時代的創新發展,需要從豐富人才培養模式、促進年畫的產業化發展、形成文化品牌等方面做出努力。
關鍵詞:民俗藝術;開封;朱仙鎮;木版年畫
民俗藝術能夠反映出某地區文化的主要特征,其承載著古老的民族文化,寄托著人民群眾的思想感情。但是在社會轉型的背景之下,工業化建設迅速推進,人口逐漸向城市集中,使得人民群眾的生活方式發生變化,民俗藝術的生存環境日益惡化。木版年畫是中華民族年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歷經數千年的歷史變遷后,木版年畫逐漸深入各類年俗活動,寄托著人們對未來美好生活的祝愿。開封朱仙鎮的木版年畫在我國的年畫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記錄著古代人們的生活信息,其主要的藝術特征是線條奔放、色彩濃烈、形象生動,在眾多年畫流派中別具一格。但是在社會轉型的背景之下該領域的從業者日益減少,一些傳統的木板年畫制作技藝正在流失。民俗藝術在當代社會的生存空間越來越狹小,加強對民俗藝術的保護已經變得愈加緊迫。
一、開封朱仙鎮木版年畫的傳承現狀
(一)以家族為傳承主體
當前,木版年畫制作技藝主要在家族內部進行傳承。家傳是木版年畫制作技藝傳承的主要方式。在朱仙鎮地區,形成了多個年畫制作傳承譜系[1],其原因在于兩個方面:其一,傳承對象主要是自己家人;其二,傳統上學習年畫創作技術的主要是家族內部人員。木版年畫制作技藝的第一傳承對象是自己的兒女,其次是關系較近的親屬。逢年過節是年畫銷售的旺季,親屬都會趕來幫忙,在這樣的背景下,就形成了以家族人員為主體的技藝傳承方式。師徒相傳是次要的技藝傳承形式。
朱仙鎮木版年畫的傳承現狀不容樂觀。往日紅火的年畫行業,已經由數萬成員縮減到幾十家作坊的規模。2006年,開封朱仙鎮木版年畫被評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雖然有國家政策和資金的扶持,其仍然面臨著很多困境,無法實現跨越式發展。
(二)旅游業的興起助推木版年畫的發展
朱仙鎮是明清時期的四大名鎮之一,在全國范圍內有著較高的知名度,因此朱仙鎮的旅游業發展前景很好。旅游業的發展能夠給當地帶來一定的經濟和文化效益,使得朱仙鎮木版年畫的銷量獲得較大幅度的提升。根據朱仙鎮現存的文化資源,可以突出以廟會、運糧河、古城、年畫為主題的綜合性旅游文化。木版年畫不僅可以給游客帶來審美享受,還能夠為技藝傳承人員和創新人才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進一步促進木版畫藝術的發展。
二、開封朱仙鎮木版年畫的文化內涵
人類文明曲折的發展進程,使得人類對于世界和平更加向往,同時也對未來的美好生活愈加向往。在人類文明形成初期,人類對于自然界的支配能力較弱,對于自然環境的認知能力也較弱,無法對自然資源進行合理運用。而在時代的不斷發展下,人類文明越加成熟,人們對于美好事物以及生活的渴望日漸強烈,開始利用具體事物對其進行表現,因此年畫圖案被人們創造了出來。年畫中的一些吉祥圖案,承載著人們對幸福的渴望,彰顯出了喜慶的氛圍,象征著人們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希望。朱仙鎮木版年畫一般都具備一定的差異性,而且木版年畫構圖以三角形為主,代表著創作者積極向上的情懷。例如,朱仙鎮木版年畫《三娘教子》在制作過程中主要引用了寓言故事,整個年畫的內容以三娘機房織布、訓斥兒子奮發圖強、兒子最終功成名就的畫面為主。木版年畫的內容一般具有寓意或者比喻特征,人們會利用木版年畫來表現自身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另外,朱仙鎮木版年畫還包含了娃娃圖案,這也是裝飾木版年畫的重要圖案之一。在傳統民間,人們對于繁衍生育十分重視,而且把壯大家族、提高生活水平作為人生中的重要目標。在早年間的木版年畫中常常有魚、葫蘆以及蓮藕的圖案。人們以隱喻的方式表達了自身對子女的美好祝福,其中的娃娃圖案更是直接表達了人們對后世的美好祝福,希望子孫能夠在未來生活中有更好的發展。朱仙鎮木版年畫中還有很多采用了大量諧音來表現美好寓意的圖案,這是人們的一種祈愿行為。比如,在《連年有余》木版年畫中,畫面中的娃娃圖案不僅懷抱鯉魚,手捏蓮花,而且童顏佛身,“蓮”諧音為“連”,“魚”的諧音則是“余”,圖案寓意著希望未來子孫能夠健康生活,其在當前的生活中已經得到了廣泛的流傳。另外,還有《五子奪魁》木版年畫,該年畫以單扇門畫為主,其中有五個童子搶奪一頂帥盔。“盔”的諧音是“魁”,象征著人們對后代子孫能夠在未來考取功名,成為國家棟梁之材的美好祝愿。
朱仙鎮木版年畫中的不同吉祥圖案所蘊含的美好愿望不同,但都能夠給予人們視覺上的審美享受,并且圖案中透露出了人們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期盼,甚至富有浪漫主義色彩,寄托了人們的美好愿望。
三、開封朱仙鎮木版年畫民俗藝術的發展
朱仙鎮木版年畫已經成為當代民間藝術瑰寶,在歷史的發展進程中得以永久流傳,但同時也遭受了一定的災難。20世紀60年代初期,除了我國朱仙鎮木版年畫遭受了嚴重摧殘外,我國其他傳統藝術文化的發展受到了阻礙,同時傳承藝人也受到了一定的打擊,使得人們的藝術追求精神受到了嚴重影響。雖然在改革開放后,我國逐漸提高了對傳統藝術文化保護和傳承的重視程度,但傳統年間所留下的文化藝術作品已經很難再受到人們的關注,這導致凝聚著我國民間藝術精華的作品逐漸減少。
在全球化發展的今天,隨著我國國際地位的不斷提高,許多國外友人對中國傳統藝術文化產生了興趣,同時我國人民對傳統藝術文化也逐漸提高了重視程度。2006年5月20日,朱仙鎮木版年畫成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朱仙鎮木版年畫最早起源于唐代,在宋代得到了快速發展。明清時期,每一戶人家幾乎都掌握了木版年畫的創作技巧。朱仙鎮木版年畫是我國四大木版年畫之一,歷史十分悠久。在時代的發展下,國民也逐漸認識到傳統文化對于一個國家發展的重要性,如果失去了傳統民族文化,將會對國家的未來發展造成很大影響。傳統民間文化藝術目前正面臨著市場困境,這引發了一大批傳統民間文化藝術人士的關注,并且他們對傳統文化藝術進行了“搶救”。我國著名社會學家馮翼把木版年畫稱作“中國民間美術的源頭”。
2002年10月,我國舉辦了首屆木版年畫國際學術探討會,并對木版年畫加大了研究力度。該探討會的召開為我國傳統民間藝術文化的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2006年,我國對朱仙鎮民間藝術文化進行了重新定位,依托當地美麗的人文景觀以及民間民俗文化藝術等,把朱仙鎮打造成當地的娛樂休閑文化古鎮,以及全國知名的傳承傳統民間藝術文化的重要鄉鎮之一。這為木版年畫藝術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也使更多人對木版年畫產生了學習興趣,甚至積極參與到木版年畫藝術的傳承與發展中,加強了我國民間傳統文化的傳承以及宣傳力度,促進了我國傳統民間文化在人們生活中的傳承與發展。
四、開封朱仙鎮木版年畫的發展困境
(一)傳承人少,文化水平不高
朱仙鎮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如何突破現有困局,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是未來朱仙鎮要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2]。由于歷史原因,大多數朱仙鎮木版年畫傳承人的子女較少,導致技藝傳承人的數量減少。木版年畫的整個制作工藝流程較為枯燥且費時費力。有的民間藝人反映每年制作年畫很辛苦,但收入還不夠養家。加之門畫產業的季節性很強,每年只有特定節日期間才是門畫的銷售旺季。門畫的學習周期很長,制作流程復雜,使得學習年畫制作技藝的年輕人越來越少。
從朱仙鎮木版年畫萬同老店的傳承人情況來看,其學徒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很難領會年畫藝術背后的文化底蘊,使得年畫的創新能力不足。年畫制作技巧蘊含著豐富的哲學原理和辯證關系,如果學徒的文化水平不高,就很難真正掌握,這給年畫的創新發展帶來了局限。木版年畫的傳承,依然以家族傳承為主要方式,且傳承人在傳承過程中固守口傳心授的方法,堅持傳內不傳外的原則,有子傳子,無子傳女。只有少數女性能夠印制年畫,且沒有掌握核心技術和管理方法,這一落后的傳承形式大大限制了年畫藝術的發展。
(二)關注度不高
相對來說,社會對朱仙鎮木版年畫的關注度不高,對朱仙鎮木版年畫的傳承發展不夠重視,當地的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對木版年畫的宣傳力度不足,這些因素都限制了木版年畫的發展。發展木版年畫需要良好的文化環境,需要社會的重視和支持,需要保證傳統藝術的傳承與創新,幫助技藝傳承人實現成長。朱仙鎮木版年畫作為歷史文化的活化石,各種媒體對其宣傳不夠,使得很多人不了解木版年畫。當地的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大部分游客只能利用大眾交通工具前往朱仙鎮,這嚴重制約了游客的數量。
(三)現代科技的沖擊
年畫內容缺乏創新、形式陳舊,發展資金嚴重不足,專業制作人才奇缺,經營管理不善,商標與知識產權意識不強,這些問題都嚴重影響了朱仙鎮木版年畫的有效傳承和健康發展[3]。隨著科技的發展,高效率的機器生產使得耗時較長的傳統手工藝的生存空間日益狹小,使得手工年畫所創造的經濟效益銳減。隨著經濟的發展,以及多元文化的沖擊,人們對于精神生活的需求日益多元化,越來越多人認為傳統春節的氣氛變淡了。這一問題出現的原因在于人們自覺地轉變了文化追求方向,如很多人越來越崇尚現代化、個性化的文化,逐漸拋棄了具有原始思維特點的木版年畫。
五、開封朱仙鎮木版年畫的傳承策略
(一)豐富人才培養模式
首先,應該把優化技藝傳承模式放在首要位置,破除以家族為主的傳承機制,擴大傳承人的選擇范圍。朱仙鎮木版年畫傳承人可以依托于地方高校的優勢,與高校聯合建立人才培養機制。木版年畫傳承人可到高校里宣講木版年畫的歷史、制作工藝、文化底蘊,讓當代年輕人接觸和了解木版年畫,擴大木版年畫制作技藝在民間的覆蓋面,逐漸改變傳統的以家族為主的傳承模式。同時,美術學院也可以考慮把木版年畫作為學科研究方向之一,鼓勵學生在選擇畢業論文主題時向這一方向靠攏。高校應加強對木版年畫的宣傳,培養高學歷傳統木版年畫制作技藝后備力量,并且要主動邀請傳統技藝傳承人走進校園為師生開展理論、學術、管理方面的培訓,為傳承人提供公益性質的傳統技藝學習平臺。另外,還要組織年畫傳承人到外地考察,學習創新技術。
(二)大力宣傳,促進年畫的產業化發展
要增強全民對木版年畫的認識和了解,增加人們對木版年畫的關注度,采用線上和線下多種模式加大對年畫技藝的宣傳力度。在線下,可利用地鐵、火車站等公共空間資源進行廣告宣傳;在線上,可運用網絡新媒體的優勢,提升木版年畫的知名度,通過各種新媒體讓廣大群眾了解這一民間藝術,增強宣傳方式的趣味性。隨著朱仙鎮知名度的提高,當地會迎來更多的游客和學習者,可根據需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旅游業發展的配套設施,實現旅游業和年畫產業的協同發展。
(三)增強創新意識,形成文化品牌
第一,朱仙鎮木版年畫最重要的保護發展途徑是推陳出新。只有創新,才能使木版年畫在當下時代發展起來,不至于陷入故步自封的境地。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發展的重要前提是創新。非遺產業的發展要立足于產業、文化、旅游的一體化發展,非遺文化的創新應該立足于年畫題材、表現方式、產業管理模式等方面。在進行木版年畫制作技藝創新之前應該充分了解市場需求,合理定位目標市場,創作出既有文化底蘊又有市場的產品。同時,在表現方式上也要做出改變。木版年畫已經不再是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而是一種收藏品。第二,木版年畫要改變以往“孤軍作戰”的局面,構建產業化發展格局,強化品牌價值。迎合年輕人過新年的習慣,是增強朱仙鎮木版年畫競爭力的關鍵所在。第三,要引入市場機制。目前,朱仙鎮的旅游業發展得火熱,木版年畫的創新要抓住旅游產業發展契機,這樣其才能在現代市場中找到新的生存土壤。
參考文獻:
[1]王慶賀.朱仙鎮木版年畫的文化基因研究[J].銅仁學院學報,2020(4):56-67,85.
[2]賈革新.朱仙鎮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發展對策研究:以木版年畫為例[J].綠色科技,2019(7):246-249,252.
[3]張奎.朱仙鎮木版年畫創新發展路徑探析[J].鄭州輕工業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6):92-99.
作者單位:
信陽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