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冠 孫大東
摘 要:基于國際比較視域,文章認為我國公眾參與檔案事業的核心內涵是指公眾在法律支撐下,以提升自身參與意識、打造多途徑參與平臺為手段,以服務國家社會發展和滿足公眾檔案文化需求為價值目標的檔案工作新方法、新理念。但從法律規定、檔案工作的主要矛盾和社會化程度來看,其只是檔案事業國家模式主導下,以提升檔案治理效能、強化檔案利用體系建設和推動新時期檔案事業高質量發展的一種手段,在我國檔案事業中處于輔助性地位。
關鍵詞:公眾參與;檔案事業;檔案治理
分類號:G279.2
Research on the Core Connotation and Roles Orientation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Archives Undertaking in China Based o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Wang Guan1, Sun Dadong2
( 1.School of Arts and Social Sciences of University of Malaya, Kuala Lumpur, Malaysia 50603; 2.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Henan 450001 )
Abstract: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the article believes that the core connotation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archives undertaking in China refers to the new methods and ideas of archives undertaking that the public, under the support of law, take improving their awareness of participation and building a multi-channel participation platform as the means, and take serving the national social development and meeting the needs of public archival culture as the value goal. Howev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egal provisions, the main contradiction of archives undertaking and the degree of socialization, it is only a means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archives governance,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archival utilization system and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archives undertaking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national model. It is in an auxiliary position in archives undertaking in China.
Keywords: Public Participation; Archives Undertaking; Archives Management
檔案事業正在經歷由“國家模式”向“社會模式”的轉變,公眾參與檔案事業是這一轉變的重要體現。[1]《“十四五”全國檔案事業發展規劃》(以下簡稱 “《規劃》”)提出的鼓勵、引導、規范社會力量參與檔案事務,[2]也便是題中之義。恰逢檔案治理概念研究已有雛形,其多元主體共治和社會化內涵可為開展公眾參與檔案事業研究提供新視角、新理念。
當前相關研究正處在由點到面的橫向擴展過程中,從介紹國內外公眾參與檔案事業實踐及策略研究,逐漸延伸到開展公眾參與檔案事業的特點、模式和評價體系等基礎理論研究,只有少數成果涉及了公眾參與檔案事業的價值內涵和角色定位問題。相關研究相對薄弱,還有待進一步深化探索。
1 比較視域下我國公眾參與檔案事業的核心內涵
西方國家很早便開始推動公眾參與檔案事業,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從西方國家實踐中汲取營養顯然是有必要的,但需要立足本國檔案事業實踐,給出中國方案。因此,本文通過對比中外公民參與檔案事業的外部環境和內部條件,即從持續時間、館藏資源、開放程度、參與方式、參與保障五個方面,厘清我國公民參與檔案事業的模式和內涵。
1.1 持續時間
長期、連續的參與形式能夠有效增強公眾的檔案參與意識,提高參與能力。英國國家檔案館開展志愿者活動已有20多年歷史,已經探索出館內志愿服務、在家志愿服務和網上志愿服務三種參與方式;[3]美國國家檔案館基金會從1992年起就對公民參與檔案事業的各種活動提供資金支持,鼓勵公眾深入了解國家的歷史文獻遺產;[4]我國公眾參與檔案事業大多是以檔案志愿活動的形式呈現的,如2010年沈陽市檔案局組建了家庭檔案志愿者隊伍,2014年山東省檔案局開展的檔案征集志愿者活動。但總體來看,我國公民參與檔案事業的程度較低、范圍較窄、內容較淺、連續性不強,國家層面的活動較少,活動內容單一,尚未形成一套較為成熟的做法。
1.2 館藏資源
館藏資源是公眾參與檔案事業的基礎,如果館藏檔案資源匱乏、結構單一、內容單調,將會在很大程度上阻礙公眾參與。在國外檔案館的館藏中,如教會文件、私人手稿、族譜記錄、移民資料、土地買賣契約等同公眾生活相關的檔案數量較多,公眾參與能夠很好地完善檔案的背景信息、極大地提高檔案的利用效率,公眾還可以利用這些種類豐富的檔案資源開展公民權利教育、科學文化教育活動等。相較而言,我國檔案館的價值取向長期以來主要是為政府服務,所保管的檔案多來自黨政機關,內容主要集中于政治、經濟、科技等方面,公眾與這些檔案的關聯程度并不高,對這些檔案內容的了解程度也較為有限,這就導致我國公眾參與檔案資源建設活動的廣度和深度十分有限。
1.3 開放程度
檔案開放是公民參與檔案事業的重要前提之一,檔案開放程度越高,公眾可獲取的檔案信息資源就越多,公民參與的可能性就越大、程度就越深。美國總統行政令要求政府機關期滿20年的機密文件盡可能開放,仍不能開放的到30年自動解密,美國檔案開放率達90%[5];英國自2005年《信息自由法》頒布之后,英國公共檔案已經沒有普遍意義上的封閉期。[6]在我國,雖然新《檔案法》將檔案封閉期限縮短了五年,要求檔案應當自形成之日起滿二十五年向社會開放,但長期以來我國檔案館檔案開放利用工作較為保守,再加上各檔案形成單位延遲移交檔案等情況時有發生,配套機制尚不健全,我國公眾參與檔案事業的相關活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
1.4 參與方式
公眾參與的實際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參與方式,即公眾以什么樣的具體途徑參與檔案工作。從國外的眾多案例來看,利用互聯網和社交媒體平臺開展相關活動是普遍做法,如英國檔案部門通過Twitter和Facebook等社交平臺發布檔案信息,邀請公眾為Flicker網站上公布的檔案照片添加背景信息;荷蘭的“眾在參與”項目通過網站平臺鼓勵大眾為數字化檔案著錄和建立索引。我國近年來開展的公民參與檔案事業活動總體上是以線下為主,參與內容大多涉及活動宣傳和普法層面。據調查,我國31個省級檔案網站中有22個設有公眾互動參與的欄目,但功能大多為信息獲取,很少涉及協商式以及共同生產式的參與層次,同時部分省份開通的檔案網站、微博和微信賬號也并未發揮實際功用,未能很好地實現互動交流。
1.5 參與保障
公眾參與檔案事業是一個系統的、動態的、連續的過程,需要國家和政府從宏觀層面對此做出引導和規范。從國外的相關案例來看,凡是效果較為明顯、持續時間較長的項目都有明確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比如英國檔案與文件協會在2012年發布的志愿者服務政策與服務手冊、2015年發布的“2015—2017檔案志愿服務行動計劃”使英國檔案志愿者項目日趨規范化;澳大利亞的“強制收養項目”制定了檔案資源捐贈準則,對使用條款、隱私政策和版權等做了具體規定[7];相比之下,雖然我國新《檔案法》和《規劃》中明確提出“鼓勵、引導、規范社會力量參與檔案事務”,但目前并沒有針對公眾參與檔案事業的方式、內容、范圍、邊界、模式等做出詳細規定的規范性文件,即我國現有的關于公眾參與檔案事業的規定大多是宏觀的、輔助的、間接的,與國外的政策和制度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綜上所述,公眾參與檔案事業在我國已有相應的實踐案例,但與國外相比,范圍還有待擴大、形式還有待完善、內容也有待充實。基于中外比較以及我國的國情、社情和檔情,本文認為,我國公眾參與檔案事業的核心內涵是指,公眾在法律支撐下,以提升自身參與意識、打造多途徑參與平臺為手段,以服務國家社會發展和滿足公眾檔案文化需求為價值目標的檔案工作新方法、新理念。然而,從法律規定、檔案工作的主要矛盾和社會化程度來看,其依然只是檔案事業國家模式主導下以提升檔案治理效能、強化檔案利用體系建設和推動新時期檔案事業高質量發展的一種手段,在我國檔案事業中處于輔助性地位。
2 多視角審視我國公眾參與檔案事業的角色定位
2.1 從檔案法律規定看公眾參與檔案事業的地位
美英等國以權利為法本位,檔案立法側重于維護公民知情和利用的權利,較為典型的做法是不斷減少檔案利用主體的年齡限制、國別限制。在我國,原《檔案法》與公眾參與檔案事業有關的法律條文較少,除了檔案利用外,大多數是限制性規定。而新《檔案法》強調檔案權利和義務的對等,補充完善了公眾參與檔案事業的相關條款,如第七條第一款“國家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和支持檔案事業的發展”,首次將公眾參與檔案事業這一概念上升到法律高度。第四十六條“任何單位和個人對檔案違法行為,有權向檔案主管部門和有關機關舉報”,賦予了公眾監督檔案工作、舉報檔案違法行為的權利,為公眾參與提供了法律保障。但總體來看,新《檔案法》關于公眾參與檔案事業的規定是零星的、分散的,沒有深入到檔案工作的各個方面。同時,我國檔案法律規定中的大多數條款是針對體制內的檔案和檔案工作制定的,涉及公眾參與的規定大多是宏觀的和間接的,如公眾利用檔案的權利、監督檔案工作的權利等等,并不能直接指導、支撐公民參與檔案事業。由此可見,公眾參與檔案事業在我國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2.2 從檔案工作主要矛盾看公眾參與檔案事業的地位
檔案館社會職能、社會公眾參與、檔案利用的自由與開放一直是國外檔案界的熱點,也是其檔案工作的核心導向和主要矛盾。我國新時代檔案工作的主要矛盾是社會迅猛發展與檔案事業發展相對滯后之間的矛盾,主要體現在社會檔案意識薄弱、檔案部門服務能力不強、信息技術應用速度緩慢、檔案事業管理體制活力不足,以及檔案事業與社會各項事業融合程度較低五個層面。[8]從中可見,公眾參與檔案事業的問題并沒有在檔案工作的主要矛盾中有所體現,公眾參與檔案事業的要義與實踐并不在檔案工作的主要矛盾和主要問題的主體研究范疇之內,這與我國檔案法律規定中對公眾參與檔案事業的定位較低是一脈相承的。
2.3 從檔案工作社會化程度看公眾參與檔案事業的地位
在檔案工作較為成熟的西方國家,檔案開放程度基本可以達到65%以上,檔案工作通過項目、活動深入到了社會各領域、各階層。相比于國外,從檔案法律規定看,我國檔案事業的核心是國有檔案,檔案主管部門負責計劃、組織、監督和指導,各級各類檔案館負責接收、整理、保管和提供利用各分管范圍內的檔案;從檔案部門的性質看,機構改革前后,檔案部門的根本性質并未發生實質性的變化,我國檔案工作仍具有很強的內循環特征;關于檔案權力下放的問題,由檔案主管部門下放給檔案館和檔案學會是必要的,但下放多少,不僅取決于檔案主管部門,還取決于司法機關、行政主管機關等其他政府部門下放權力的節奏。由于檔案主管部門與社會的關聯較少,所以將權力下放給社會組織和公眾的可能性不大。至于檔案館和機關、團體內部的檔案部門向社會組織和企業所購買的檔案社會服務,只是一種淺層次的參與,而且這是全國各專業系統、機關、團體的普遍做法,并非為檔案部門的獨有舉措。
3 結 語
相較國外,我國開展公眾參與檔案事業活動的基礎還不牢固、條件還不充分、優勢還不明顯。借鑒國外有關實踐推動我國公眾參與檔案事業時,應結合我國的國情、社情和檔情,本著以我為主、化客為我的原則,厘清公眾參與檔案事業的角色定位,注重在檔案資源開發、檔案征集保護、檔案標準制定與修改、科研成果轉化等領域中開展一定程度的公眾參與活動,發揮公眾功用,共同維護檔案安全,提高檔案工作的法治化、規范化、科學化水平。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檔案術語與檔案資料協同演化機理研究”(項目編號:21BTQ110)階段性研究成果。
注釋與參考文獻
[1]徐擁軍,李孟秋.再論檔案事業從“國家模式”走向“社會模式”[J].檔案管理,2020(3):5-9.
[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檔案局.中辦國辦印發《“十四五” 全國檔案事業發展規劃》[EB/OL].[2021-12-08].https:// www.saac.gov.cn/daj/toutiao/202106/ecca2de5bce44a0eb5 5c890762868683.shtml.
[3]宋揚.英國Memory Lane項目給我國區域檔案記憶項目帶來的啟示[J].檔案與建設,2020(10):45-49.
[4]Ridge M. Crowdsourcing our cultural heritage[M]. Farnham:Ashgate,2014:269-271.
[5]Federal register. Records Declassification[EB/OL]. [2022-03-31].https://www.federalregister.gov/documents/ 2000/06/01/00-13809/records-declassification.
[6]李少建.英國檔案封閉期再認識[J].檔案學研究,2019(6):122-125.
[7]陳建.澳大利亞國家檔案館檔案眾包項目實踐探析[J].檔案學通訊,2019(6):72-78.
[8]吳建華,高勝楠.論新時代檔案工作的主要矛盾[J].檔案學通訊,2018(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