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健
鄉村振興戰略是中共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行政村作為國家治理體系的神經末梢,村級檔案資源建設是關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一項基礎工作,也是新農村建設進程中的一項重要任務,《村級檔案管理辦法》《鄉鎮檔案工作辦法》的出臺,為進一步加強行政村檔案資源的建設與共享利用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近年來,揚中市檔案局、館緊跟新時代的步伐,從自身業務出發,從行政村檔案規范整理和特色檔案開發利用入手,積極服務鄉村振興大局,探索建立面向行政村的檔案管理機制,為鄉村振興“一鍵存檔”。
一、 精準施策,行政村檔案建設步伐穩健
揚中市行政村檔案建設工作起步較早,2011年12月,被授予全國新農村建設檔案工作示范市。通過十余年來村級檔案規范化建設,檔案工作不斷邁上新臺階。
1. 檔案建設基礎較好。全市6個鎮(街、區)檔案工作都達到省三星級及以上標準,其中新壩鎮創成鎮江市首家鄉鎮五星級檔案室;63個行政村中55個行政村達到省星級檔案室,占全市行政村近90%(其中三星級檔案室48家、二星級檔案室7家),其余8家單位也基本實現了規范化建檔,行政村規范化建檔實現了全覆蓋;國土、水利、財政等涉農站所全部達到省二星級以上檔案標準。
2. 檔案收集齊全完整。參照《村級檔案管理辦法》,科學編制《行政村文件材料歸檔范圍和檔案保管期限表》,指導行政村開展文件歸檔工作,做到應收盡收、應歸盡歸。拓展接收范圍,凡是行政村重大活動、重大工程、重點項目等,其檔案資料均及時接收進村級檔案室。定期對現有檔案資源進行鑒定、調整,按照其價值、保管時間等要素進行優化整合,提高行政村檔案資源的數量和質量。
3. 工作機制扎實有力。建立健全行政村檔案工作考核制度,出臺揚中市檔案工作考核細則,結合工作實際,科學設置年度考核指標及考核內容,積極探索行政村檔案工作考核評價體系及結果運用機制。2020年,該市將檔案管理工作納入高質量發展考核,加強檔案年檢、業務培訓和觀摩學習,已先后開展土地確權檔案、精準扶貧檔案、產改檔案等專項培訓。通過考核問效,行政村檔案室建設水平、檔案員業務水平明顯提升,各項檔案保管制度落實到位,“八防”安全保護條件明顯改善。
二、 強化涉民檔案利用,服務“三農”建設
加強行政村檔案資源建設和利用,既是檔案事業發展的重要內容,也是提升基層治理水平的有力抓手。中國共產黨江蘇省第十四次代表大會報告指出,要大力實施鄉村建設行動,積極穩慎推進農村承包地、集體產權、宅基地改革,推動“四化同步”集成改革,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進一步激發農村發展的內生動力。因此,建功新時代、奮進新征程,行政村檔案管理也要緊跟新形勢、新要求,積極服務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
1. 服務經濟發展。積極策應揚中產業強市戰略,通過鄉賢名錄、企業改制等檔案的收集,更好地服務招商引資,發展鄉賢經濟,為鄉鎮和村級經濟發展提供保障。依托“萬企聯萬村、共走振興路”行動,積極探索村企合作共建的新模式,形成企業支持村檔案室和村史館建設、村檔案服務企業發展的共贏局面。例如,在新治村檔案室一直珍藏著一封華為集團總裁任正非20世紀80年代寫給我市華威集團的介紹信,為企業宣傳找到了一張閃亮的“名片”。
2. 服務百姓民生。發揮檔案原始憑證作用,幫助百姓解決民生難題。建立了婚姻、復退、學籍、出生醫學證明等29個民生專題檔案數據庫,為村民解決醫療、養老、惠民政策等方面的問題提供了優質服務;積極構建民生檔案平臺,實現全市民生檔案互聯互通、資源共享,踐行了“讓信息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腿”的服務宗旨。
3. 服務基層治理。檔案讓每項工作有據可查、有章可循,推動了基層治理水平的提升。完善的土地確權檔案,幫助行政村解決界址糾紛,把矛盾化解在基層;全市精準扶貧檔案規范化管理,不斷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該市建檔立卡戶有1672戶共3141人,現已全部脫貧;各村將鄉村振興建設過程中生態環境、農村風貌不斷改善的全過程記錄歸檔,檔案在日常運維管理中也發揮了應有的作用。
三、 深入挖掘紅色檔案,助推鄉村文明
習近平總書記在對檔案工作重要批示中強調:“要把蘊含黨的初心使命的紅色檔案保管好、利用好,把新時代黨領導人民推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歷史記錄好、留存好。”利用好紅色檔案資源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揚中建制時間短,革命歷史檔案不多,通過深入挖掘“我送親人過大江”“抗日英雄賈奶奶”等紅色檔案資源,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將檔案和各村特色相結合制作了“鄉村記憶”“村歷史沿革”等主題展板,更好地為村守史、為民服務。同時,將紅色文化與鄉村旅游有機結合,打造鄉村紅色旅游線路,實現檔案資源的文化效益和社會效益,助推鄉村文明。例如,坐落于揚中渡江文化園內的“江洲星火”揚中黨史學習教育館就是檔案工作創新的試點。該館以揚中地方黨組織百年奮斗發展史為布展主線,從戰爭時期的革命英雄到改革開放時期遠近有名的“將軍樓”,再到新形勢下“強市興民”的飛速發展,翔實的史料給參觀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友好村建設寬心圩傳統保護村落的紅色展館,深耕紅色文化,建設“四千四萬”精神展示館,展陳各類圖片、實物檔案1000余件。此外,揚中市檔案館不斷加大入戶宣傳力度,上門指導家庭檔案建設,營造全民建檔氛圍,打造了如陳履生博物館群、張賢春家庭檔案館等一系列以個人名字命名的場館,將檔案工作推向基層,走進群眾,真正讓老百姓在檔案建設中有認同感和獲得感。
四、 對標找差,行政村檔案建設任重道遠
1. 思想認識有待提高。一些行政村沒有充分認識到檔案資源建設對于服務基層治理的重要意義,在行政村檔案收集、整理、歸檔、移交等環節存在缺位、不規范的問題。大部分行政村僅能做好正常的行政管理文件材料收集工作,未能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做好有關風土人情、文化遺產、鄉村變遷等特色、珍貴檔案資料的收集工作。
2. 要素保障有待加強。一是人員保障方面,從事行政村檔案管理的工作人員全部是兼職,專業化程度普遍不高,學歷層次和業務水平參差不齊,而且每年檔案員更換的比例達30%以上;二是資金保障方面,從2015年開始,揚中市檔案館籌備建設省5A級數字檔案館,累計投入資金逾335萬元,但是在向基層推進檔案數字化的過程中仍缺少必要的經費保障。
3. 資源整合有待優化。檔案在線查詢不同于傳統的檔案保管、查閱方式,存在個人檔案隱私問題。目前,該市已在新治等行政村開展檔案資源共享利用試點,依靠政府內網,設置用戶名密碼權限,來控制查詢內容范圍。但是在實際操作中,無法做到既方便利用又兼顧檔案安全。同時,仍存在網絡接口不兼容等各自為政的現象。
村級檔案記錄了鄉村振興各階段的歷史原貌,既是重要的信息資源,也是基層治理的基礎。必須始終牢記“為黨管檔、為國守史、為民服務”的宗旨,讓檔案賦能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和農村基層社會治理,為建設“強富美高”新揚中貢獻檔案力量。
*本文系國家檔案局科技項目“行政村檔案資源建設與共享利用”(項目編號:2020-R-017)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