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剛 楊朝梅 申謀 羅梅
摘 要:農產品價格是農產品市場的核心要素,是市場變動的“風向標”和“溫度計”,農產品價格穩定關系到國民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的穩定,準確監測和及時調控農產品價格是宏觀經濟調控的重點內容,也是促進社會穩定和提高政府執政能力的必要舉措。本文概述了貴州省批發市場價格信息監測項目建設背景,分析項目建設意義及必要性,介紹了項目建設主要做法、項目建設實踐情況。
關鍵詞:批發市場;農產品價格;監測;主要做法
一、項目建設背景
批發市場作為城市的“菜籃子”產品集散地,是政府實施“菜籃子工程”的重要載體,是事關千家萬戶之生存,國家民生之大計。農產品是農民主要的收入來源,也是城鎮居民必須的生活消費品,農產品批發市場價格的變動關系到農業的穩定發展和農產品的有效供給,關系到農民收入的增長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對批發市場農產品價格數據的有效分析,對市場進行的動態監測和預期預警工作,是政府把握價格形勢、審時度勢進行經濟決策的工具。了解和分析研究農產品價格變化問題,對農產品價格的穩定、農業長效發展機制的建立,促進國民經濟穩定發展影響重大。
二、項目建設意義及必要性
(一)項目建設意義
貴州省農業比重大,農村人口多,農民收入低,農村耕地面積少且地域分散,農業的季節性、區域性和差異性強,農產品生產量與市場規模小。要解決貴州“三農”目前面臨的問題,需要發揮信息的基礎性和先導性作用,用信息化助推農業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同時,信息孤島和信息不對稱問題已成為我國農業信息化發展中的主要瓶頸之一,因此,研究建立一套完整的農業價格信息體系,為農業生產經營主體、涉農企事業單位、市民和政府管理部門提供價格信息服務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
(二)項目建設必要性。
1.促進農業經濟快速發展的內在要求
隨著大數據在各個領域的拓展應用,數據資源積累顯得尤為重要。在發展中探索運營策略、市場規律以及管理手段,形成行之有效的價格數據采集模式,必須依靠強大的信息采集體系以及信息化手段支撐。建立農產品批發市場農產品價格信息采集體系,是以市場經營主體為切入點,建成覆蓋貴州省較大規模的批發市場農產品價格采集隊伍,以為采集真實、有效的農產品價格數據,實現構建貴州省農產品批發市場農產品價格信息采集機制,豐富農產品價格數據基礎,提升服務三農的質量和水平,促進農村區域經濟快速發展提高。
2.滿足各類群體需求的服務要求
堅持以群眾需求為導向,為其提供精準有效服務,要做好了解群眾的“急、難、盼、愿”,根據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深入推進審批服務便民化的指導意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工作路線貫徹到服務人民群眾的全過程,本項目聚焦農產品銷售中的信息共享環節,分析市場價格的堵點痛點,用最短的時間、最快的速度,把農產品價格信息采集好分析好,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某一地方的物價水平,能為消費去群體消費提供參考,能為農戶及農產品經營戶提供市場行情,能為政府部門引導農業結構調整,讓各類群體成為農產品價格數據采集、分析、應用的受益者。
3.指導農業生產和產品銷售的有效手段
當前,在我省農業生產領域,種植農產品的農戶眾多,種類繁雜,而農產品市場價格波動較大,農戶盲目生產而遭受損失的情況非常普遍,加上面向農戶的信息采集和服務不足。碎片化的信息對于農業生產的引導作用沒有發揮。因此,建立相對完善的農產品批發、零售價格監測體系迫在眉急。通過項目建設,采集農產品批發市場中農產品價格并及時發布,能充分發揮信息要素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通過對價格信息的分析及未來價格信息走勢,指導農業產業生產銷售活動,從而避免生產、銷售的盲目性和趨向性,能夠有效提高農業產業經濟效益,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
4.做好農產品價格市場走勢預判的有效方法
在農業市場經營活動中,生產價格的走勢是市場異常的前兆,農戶缺少對農產品價格信息的了解,使滯銷難賣問題時常發生,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因此,建立農產品價格監測體系,進一步強化農產品價格信息采集,并對采集數據加以分析報送,及時提供全面、權威的政府信息服務,能夠提前預判市場走勢,及時發現市場異動,降低農戶生產者、商家的損失,提高農戶的市場競爭力和在農產品價格決定上的“話語權”。
5.促進農產品產銷的重要手段
目前,貴州省大部分批發市場規模大但組織程度底,交易手段以及法規不健全等問題突出,價格由買賣雙方協議達成的交易方式十分普遍。這種缺乏公正性、透明性和競爭力的價格很難具有代表性,對農產品的產銷價格參考有限。因此一套公開的、透明的價格信息對規范市場交易有著重要作用,在農產品產銷問題上發揮指導作用,農產品產銷問題在一定程度上能得以緩解。
三、項目建設主要做法
(一)堅持原則
1.統籌協同原則
按照貴州省一盤棋框架工作思路。涉農部門牽頭,集聚有關部門、行業、領域的資源和力量多方協同、上下聯動、共建共享,形成農產品價格采集的強大合力。
2.市場主體原則
堅持農產品價格采集方式及機制創新,以政府部門作為主導,以市場主體為中心,充分發揮市場主體的積極性,形成“政府主導、市場主體參與”的良性農產品采集機制。
3.科學性客觀性原則
建立科學的合理的價格采集點,一切從客觀實際情況出發,通過有效的方式采集真實有效的價格數據,科學地進行數據分析研究,真實準確地反映情況。
(二)具體做法
1.遴選農產品價格采集點
聚焦農產品批發市場和農產品經營主體,構建新型農產品價格采集服務體系,在貴州省范圍內,遴選具有一定規模的批發市場作為農產品價格采集點,作為農產品價格采集點批發市場應具備四個特點,一是貴州省九個市州中心城市所在地農產品批發市場;二是貴州省界周邊的農產品批發市場;三是貴州省國家級重點農業產業示范區基地或500畝大壩;四是貴州省特色農產品批發市場。2020年貴州省建立了60個以上的農產品價格信息采集點,批發市場價格信息采集點涵蓋了貴州省9個市(州)全部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和糧油、茶葉、辣椒、中藥材、水產、水果等專業型批發市場,價格信息采集點具體為市州級農產品交易市場 14個,縣級市場31個,專業型市場14個,白條豬、白條雞、白條鴨畜肉專業批發采集點10個。
2.確定農產品采集對象
以貴州省內較大規模農產品批發市場內的農產品交易量為參考,選取70個以上的農產品品種作為監測對象,遴選了市場上交易量最大也是最常見的農產品作為批發價格的監測品種,同時統籌監測貴州省十二大特色產業相關農產品價格信息。在項目工作實施過程中,加強與各產業專班對接,增加了雞蛋、白條雞、白條鴨,部分食用菌、蔬菜、水果、水產等品種,完成監測農產品目錄的整合。監測的農產品涵蓋了糧油、肉禽蛋、蔬菜、水果、水產、辣椒、食用菌7大類,監測品種達到81個。
3.選聘信息員
按照“有文化、懂信息、能服務”的標準選聘信息員,1個信息采集點選聘配置了1名信息員。部分大型批發市場配置2名信息員,如貴陽農產品物流園、貴陽市地利農產品批發市場、雙龍農產品物流園有2名信息員。信息員每周按照監測品種對市場的三個商家采集價格信息4次以上。2020年共選聘了70名信息員,開展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價格信息采集和監測。
4.優化和創新信息采集方式
以聘用信息員或管理單位工作人員作為農產品價格采集信息員,依托現有平臺信息采集方式,升級改造建設手機端、電腦端農產品價格采集系統支撐平臺,信息員能以更方便、更快捷的方式采集上傳農產品價格;在每個農產品采集點,信息員每周至少采集兩次農產品價格信息,采集上傳同一農產品3家農產品批發銷售商的銷售價格。
5.建立質量考核獎懲機制
價格信息質量考核機制:通過技術手段設置每個農產品價格范圍,避免信息員上傳非真實、有效的價格信息,以技術手段或數據巡查的方式,對信息員上傳的價格數據進行真實、有效篩選。價格信息質量考核機制:每月對信息員所采集的價格信息進行質量考核,對數據采集工作表現優秀的信息員進行物質獎勵或通報表揚,對不認真開展采集工作或連續考核不合格的信息員,給予通報或解除信息采集關系,并扣除相應的信息采集費。
6.建立農產品價格報告制作審核機制
一是加強報告制作的技術支撐力量建設。聘請貴州大學統計學院開展價格數據的專業性分析和研究,為價格監測報告制作提供技術支撐;報告以農產品的均值、環比、同比分析為基礎,增加數據可視化展示;報告對價格動態數據進行概括總結,指出成因,并開展價格走勢預判。二是加強價格報告制作業務管理。出臺了價格報告制作管理辦法,對周、月、季、半年度、年度報告制作出臺的時間和流程進行了規范。建立了“三審三校”工作制度,按照“三審三校”的制度,分別由報告制作人員、科室負責人、貴州農經網省中心領導對報告進行審查。三是發揮專家團對報告質量的把關作用。建立了以省發展改革委員會、省政策研究室、省統計局、省科學院、貴州大學、貴州財經大學、貴州省農業農村廳等單位的相關專家為主要成員的報告咨詢專家團;考慮到天氣因素對農產品生產和運輸的影響,進而較大影響蔬菜價格,特聘請了天氣方面的專家成為專家團成員,專家團成員擴增至20余人。
7.制作形成農產品動態分析報告
通過數據清洗,對數據資源進行充分挖掘和利用。通過科學的進行農產品價格數據同比(與上年同月比)和環比(與上月比)分析,制作農產品動態報告,組織質量內控專家進行評審和把關,形成周報、月報、季報、半年報、年報。2020年制作完成了72期價格報告,通過對采集的農產品批發市場價格信息進行處理,開展農產品價格數據同比(與上年同月比)和環比(與上月比)分析,制作完成了72期價格報告,其中,53期周報,12期月報、2期半年報、4期季報,1期年報的制作。
四、項目建設實踐情況和取得效益
(一)社會效益突出
一是項目的實施,在貴州省范圍內建立 60個農產品批發市場農產品價格采集點,承擔貴州省境內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中農產品價格的采集、監測、分析等工作,搭建貴州省批發市場農產品價格采集綜合體系,為政府決策提供參考,提高農產品市場調控能力,穩定農產品市場,引導農業生產經營,建立農業長效發展機制,促進經濟穩定發展;二是項目的建設,在農產品批發市場農產品價格采集點聘用專職或兼職人員的上傳價格信息,為社會增加60余個就業崗位,就業人數70余人;三是項目采集的農產品價格品種,兼顧居民消費較廣泛的農產品品種,實現對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中相關農產品價格的精準監測,建立完善的一體化價格信息采集、監測、分析體系,及時發布農產品價格監測分析報告、農產品價格預測,強化農產品價格預警服務,為農戶生產種植提供參考,幫助其規避生產風險。
(二)經濟效益顯著
當前貴州省農業穩定發展面臨人民需求升級和生產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自然風險與市場風險沖擊的疊加,農業農村經濟形勢更加復雜、不確定性日益增加,穩定市場壓力不斷加大。項目建成為商家采購進貨提供價格參考,減少農產品流通環節,降低物流成本;為農戶種植提供參考,提高生產效率,拓寬農戶信息渠道,有助于農戶了解市場行情,進而為其生產種植提供參考,幫助其規避生產風險。
參考文獻:
[1]陳旭,唐衛紅,張向飛,潘家銘,楊娟.上海農產品價格監測與分析預測系統構建[J].上海農業學報,2018(34):1 15—120.
[2]錢婷婷,趙京音,楊娟,等.農產品價格監測體系建設及監測預警方法進展[J].上海農業學報,2017,33(4).146-151.
[3]佚名.2011年6月北京市農產品市場行情變化情況監測報告[J].北京農業(實用技術),2011(22):53-55.
[4] 趙曉翔.農產品產價格監測[J].農產品市場周刊,2011(14):13.
[5] 韓琳,吳華瑞,顧靜秋.基于K-Means聚類的農產品價格異常數據監測[J].計算機系統應用,2017(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