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夢雪
摘 要:色彩是電影語言的一部分,張藝謀的電影一向以色彩取勝,色彩已經成為他的標簽。他的電影作品總是呈現給觀眾一種色彩飽和度近乎夸張的視覺感。作為轉型之作,《英雄》讓色彩參與了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情感的構建,根據不同的主題內容,搭配帶有相應情感屬性的色彩,產生了非常強烈的視覺藝術效果。在《影》的寫意鏡頭里,黑白灰低飽和度的色彩運用,實現了從五彩斑斕到黑色的蛻變。因此,對張藝謀電影《英雄》和《影》中的色彩語言運用進行分析,以拓展電影的鏡語空間。
關鍵詞:張藝謀;《英雄》;《影》;色彩
畫面語言是使影片具有直觀性、形象性和動態性的視覺元素,畫面又由各個因素組成,其中色彩是畫面語言中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因而,色彩是電影語言的一部分,它不僅能塑造人物形象和渲染環境,展現真實的視覺畫面,而且可以表達不同的主題,幫助角色宣泄情感,幫助觀眾感受情感,同時不同的色彩還能鋪墊劇情,加強影片的敘事效果。
張藝謀認為色彩是帶有情感的,能喚起人們內心的情感,所以他的電影一向以色彩取勝,色彩已經成為一種辨識度和一種標簽。他的電影作品總是以飽和度近乎夸張的色彩來營造出影片所需要的藝術氛圍。色彩不僅可以高度還原自然,而且可以融入更多的表現形式,進行人物形象的塑造,并參與人物情感表達,是幫助影片敘事的重要元素,能在很大程度上拓展電影的鏡語空間。
一、張藝謀電影《英雄》中的色彩語言運用
作為轉型之作,《英雄》在告別了張藝謀早期描繪的鄉土敘事與對封建制度進行批判的同時,仍保留了他鮮明的個人特色,即濃烈而具有美感的色彩運用,色彩的運用一直是張藝謀影片中非常重要的一環?!队⑿邸芬灾袊鴼v史上家喻戶曉的荊軻刺秦王的事件為藍本改編而成,張藝謀通過他最為擅長的色彩運用來呈現內容,而且融入了很多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包括道家思想、俠義精神。為了將這些內涵都表現出來,張藝謀充分利用了色彩這一美學元素,利用不同的顏色講述不同的故事,不僅提升了影片的視覺效果,而且為影片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內涵。
《英雄》這部電影中的色彩基調為黑色,由三個角色講述了三個完全不同的故事,共同還原了事件的真相,在敘述的過程中按照情節的推進共劃分為三個敘事單元,三個敘事單元分別從無名、秦王和殘劍三個角色的角度出發展開論述,每個單元的故事由不同的角色進行講述,出發點不同、情感基調不同,因此在色彩的運用上也存在鮮明的差別。根據不同的主題內容搭配帶有相應情感屬性的色彩,產生了非常強烈的視覺藝術效果,而且明顯可以看出,不同敘事單元的不同色彩都是導演精心選擇和設計的,不同的顏色具有不同的象征意義。
(一)黑色
黑色象征著神秘、等級、死亡。《英雄》影片的主基調為黑色,黑色與“刺秦”的文化內涵相對,秦人尚黑。張藝謀之所以將黑色作為電影開場的基調,首先是因為電影的故事與角色所處的特定的朝代和文化環境,在與歷史內容相對應的同時,也通過黑色營造了一種莊嚴和壓抑的環境氛圍。其次,在所有的顏色中,黑色最能襯托秦始皇的冷靜、神秘、權威和冷酷無情的性格特征,渲染了肅殺的氣氛,代表著消亡的恐怖之感,預示著無名將要刺秦的行動。
(二)紅色
紅色象征著生命、熱情、活力。紅色是張藝謀最喜歡運用的顏色,紅色屬于暖色調。該影片的第一個敘事單元以紅色為主色調,以無名向秦王講述自己殺死三名刺客為主要內容。無名隱姓埋名十年,苦心練劍,就是為了有一天能夠來到秦國宮殿刺殺秦王,他的處心積慮是為了復仇,而當這一天終于來到時,他的內心一定是不平靜的、躁動的。而張藝謀呈現的畫面內容則為三個部分。第一,漫天黃沙中,一個人踏馬而來,赤紅的駿馬,火紅的長衫,天地間好像只剩那一抹紅色從遙遠的地方而來,然后便是漫天遍地的紅色,房屋是紅色的,人們的衣衫是紅色的,練字所用的沙子是紅色的,書簡是紅色的,就連秦軍所持的戟上都綁著紅纓……雖說都是紅色,卻也層次分明,當書館師傅著一身暗紅色衣衫在漫天箭雨中穩如泰山般教授弟子精義時,這暗紅就是正義與博大。第二,書館里,所有人都身著紅衣,紅色透亮、虛浮,如同即將爆發的巖漿,讓人有種心慌的感覺。果然秦軍來到書館,萬箭齊發,趙人卻端坐在沙臺之前,用生命的最后時間書寫著趙國文字,隨時都可能面對死亡,但是眾人卻視死如歸,從容不迫,被紅色包裹的柔軟身軀隨時都可能會被黑色冷箭刺穿。此時,紅色象征著轟轟烈烈的民族氣節和炙熱的生命。第三,胡楊林中,一濃一淡兩抹紅色在漫天的黃葉中上下飄飛,兩個女人為一個男人的決斗,凄美且絕望。侍女如月敗倒在地上時,天地之間一切都變得如血一樣猩紅,像是在預示所有人的下場。在這個場景中,張藝謀用紅色描述出正義、憤怒、嫉妒、死亡與絕望,這便是生活在那個時代中所要面臨的所有紛爭的起源。在無名所述的故事中,殘劍與飛雪之間的情感糾葛讓二人在三年的時間里都沒有同對方說過話,他們的內心充滿了怨恨。事件中的三個人心中都充滿了仇恨與憤怒,紅色象征著暴力、血腥、仇恨、嫉妒,所以比較符合所講述的故事主題。
(三)藍色
藍色象征著寬廣、博愛、寧靜、深邃,是人類不朽的精神象征。在影片中,秦王根據對殘劍、飛雪的了解識破了無名的謊言。在秦王的眼中,他講述的故事是冷靜的,因為他認為自己可以掌控一切,洞悉謊言,開場時無名就在殘劍與飛雪面前展示了自己高超的劍法,藏書閣被浸染成一片淡藍色。而無名、殘劍和飛雪,三人的服裝也是深淺不一的藍色,而這時藍色就成了暗示劍法水平高低的指代,無名的劍法最高超,三人之中飛雪的劍法最低,因而顏色最淺(這里的服裝更接近青色)。而當飛雪劍傷殘劍后,獨自赴約比劍時,整個畫面又被刻意地渲染成淡藍色,身著藍衣的飛雪走向遠處的白馬,整個畫面中滲透出的蒼茫之感更加凸顯了飛雪冷靜、決絕的情緒和心態。飛雪主動犧牲自己,以此為無名贏得接近秦王的機會,她的內心是平靜的,藍色最能表達她此時此刻的心境。整段故事用藍色來表現秦王心中對幾名刺客的猜測與揣摩,同時也使觀眾感到一種不確定感,產生了一種想要一探究竟的欲望。
(四)綠色
綠色代表著希望與理想。在《英雄》中,綠色出現在殘劍的回憶中,回憶中的場景是殘劍和飛雪二人心之所向的純粹的生活狀態,也代表著二人的理想愛情:與世無爭,遠離暴力與殺戮,遠離江湖,沒有劍法,唯有歸隱山林的單純生活。在這段故事中,碧綠的山水環境更加凸顯二人狀態的理想化,具有超然世外的意境?;貞浫昵?,殘劍飛雪的相識,就像宋代詞人秦觀的《鵲橋仙》里寫的那樣:“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綠色是一種具有生機的顏色,用來描繪過去的年輕再好不過。二人生活的環境也是在茂林修竹里、青山綠水旁。畫面中所有的綠色都象征著二人心中最初的單純與青澀,沒有國仇家恨,沒有刺秦與犧牲,所以這個段落中的綠色是浪漫的、清新的,也是富有生機的。
(五)白色
白色象征著純潔與美好。當同一個故事被講述三次的時候,就沒有了謊言和計謀,只有天下二字以及家和國的取舍。白色作為影片中殘劍和飛雪最后出現的顏色,暗示著二人愛情的純粹,殘劍對于飛雪的愛如同白色所代表的含義一樣,非常純粹的同時又具有無限的包容性。因此,在影片的結尾部分,殘劍為了飛雪連自己的性命都可以犧牲,用此事來證明自己對飛雪純粹的愛;而飛雪在殘劍死后隨他而去,更讓這段故事中潔白無瑕的愛情圓滿結尾。此時,二人周圍的環境是戈壁、黃沙,他們想要遠離江湖、遠離仇恨、回歸田園,但最終這純白的愛情卻被風沙掩埋,二人最終的肉身歸屬之處更加凸顯現實的蒼涼之感,也更加凸顯二人俠骨柔腸的悲壯之感。
二、張藝謀電影《影》中的色彩語言運用
從《英雄》開始,張藝謀就讓色彩參與了人物形象和情緒的構建?!队啊分泻诎谆业惋柡投鹊纳蔬\用,更加符合替身境州入府20年被打磨而成的隱忍性格特點。對于病態的子虞而言,低飽和度的色彩更能完整地體現他醉心于權術斗爭之中及陰險狠辣的性格。收復境州一戰,頗有“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之態。色彩亦具有烘托與內容相符的氣氛的作用。總體來看,影片在黑、白、灰三者之間的交疊、融合彰顯著在權謀紛亂、各懷鬼胎的架空歷史空間,其表面如水面般平靜,實則波濤洶涌,波瀾起伏。相較于影片《英雄》中的紅、黃、藍、綠、白五種色彩,張藝謀在《影》中將故事和人物情感與色彩進行銜接,打開了“張氏美學”的視聽維度。
水墨近乎黑白的《影》乍一看不像電影,它更像是山水大家用筆墨勾勒出來的一幅會動的畫,其中水墨丹青的服飾、太極和屏風,處處彰顯著書法一般的高級質感,將彩色電影拍出了黑白片的質感,把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寫意美感放大到了極致。
在《影》的寫意鏡頭里,中國文化符號是暈染竹林煙雨,是八卦太極陰陽,其中的極致反差對比與冷凝窒息感,將片中角色的情感外化與人物的情緒內收雙線合一。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影》還是一部與水有關的電影,全片的大部分場景都籠罩在肅穆的煙雨之中,電影以黑色為主題色,因為水在五行之中的色調剛好就是黑色。張藝謀的電影《紅高粱》《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中大紅色塊的運用,屬火;《十面埋伏》翠竹叢生,屬木;《滿城盡帶黃金甲》當然屬金;《長城》有關帝都、城墻,屬土;而《影》則屬水。
其實張藝謀的電影作品從五行的角度來進行解讀,均可看作對金、木、水、火、土五色的運用,電影里的八卦陰陽符號意象經常出現。其中,白色代表光明,屬陽;黑色則代表黑暗,屬陰?!队啊返拈_頭部分就存在這樣的細節,鄧超飾演的替身在面見沛王的時候,他作為大將軍穿著黑色衣服,而沛王則穿著白色衣服。在這一幕中,替身屬陰而沛王屬陽,后者作為君王高高在上,當然是在天子的至陽“乾”位,而替身作為輔佐的將軍,是處于一種順從的位置,自然屬陰。但是到了后面的一幕時,替身回到家里見到將軍的真身,由鄧超一人分飾兩角,衣服的顏色就發生了變化,替身換上了白色衣服,而深居洞穴里的將軍則身穿黑色衣服,此刻替身身處明處,承擔外界的工作,屬陽,而大將軍本人則在暗處操控一切,自然屬陰。這陰陽之間的轉換直接體現在每一個場景人物服裝的色彩上,表達出了強烈的精心設計感。而鄭愷飾演的沛國的君主沛王在各種場合也是來回變換黑、白色的服裝,這個沛王看上去吊兒郎當,但實際居心叵測、滿腹殺機。在一些戲劇張力較強的場面,沛王身上的衣服會出現黑白二色相互滲透、纏繞的繚亂暈染,顯得難解難分。就是因為這種陰陽混雜,乃至陰陽怪氣,反而象征著一種復雜的帝王心學。
整個影片的主色調幾乎是由黑、白、灰三色組成,布景和服裝都沒有出挑的色調,但無論是盔甲的設定,還是遠景里山水的肌理和層次,都顯得非常有質感,就像中國傳統的水墨畫一樣,夢幻而幽遠。鏡頭里出現的每個人物都非常具有古韻,揮袖間散發著飄逸和輕盈,處處都是細節,美到極致。同時,張藝謀利用對比的手法,使用簡單的黑、白、灰來突出人物。小艾的上半身以白色為主,正好可以在昏暗的密室里凸顯人物的存在,讓人不禁聯想:打扮如此斯文貴氣的女子在這昏暗邋遢的環境中等待著什么人?琴瑟和鳴的畫面以黑色為主,甚至人臉的部分細節都是看不清楚的,但是面部光照部分的灰色和光影之下的深灰,卻已經把人物的心情勾勒得十分清晰。而楊蒼和田戰即將在雨中展開生死決斗的場景中用的卻是大面積的灰色,而不是更能體現沖突和力量感的黑白色,這是因為二人本無殺意,只是各自有命在身,立場不同,不得不進行生死決斗。大面積的灰色正適合體現這種身不由己的壓抑感和悲涼感。最后一戰,陰雨綿綿,兵刃鐵器的碰撞又在此色調中渲染了肅殺的氛圍,尤其是黑白灰這種簡約的色彩,對于構圖的依賴性很強。在子虞的畫面中,白色的竹竿在整個以灰黑色為主的環境里尤為顯眼,毫無疑問成為這一幕的視覺焦點,除了具有顏色的原因之外,對角線構圖、人物眼光和竹竿本身形成的引導線在其中起到了極大的作用,讓人們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竹竿上。還有楊蒼的這個鏡頭,雖然畫面右側是比較顯眼的灰白色,但顯然人們的注意力都不在那里,而在楊蒼手中的這把大刀上。
三、結語
張藝謀的電影中顏色絢麗多彩,是其電影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并且熟練地運用色彩也是他的電影的獨特之處。張藝謀在追求極致夸張的色彩之后,回歸本心,在電影《影》中,色彩實現了從五彩斑斕到黑色的蛻變,更是對中華文化進一步的隱喻。這不僅是張藝謀對色彩趨勢的探索,也是國產電影在美學藝術上的新嘗試。
參考文獻:
[1]王金輝.張藝謀電影中的色彩藝術[J].藝術科技,2014(1):91.
[2]楊帆.張藝謀電影中的色彩語言運用[J].藝海,2020(6):78-79.
[3]李祉螢.張藝謀電影中的色彩語言發展探析[J].流行色,2021(8):100-101.
[4]張凡,宋園園.傳統元素表達與張藝謀電影的色彩敘事關系探究[J].新疆藝術學院學報,2021(3):106-113.
[5]何璐彤.色彩在電影藝術創作中的表現分析[J].藝術大觀,2021(21):81-82.
作者單位:
江蘇財經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