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花

摘 要:魏晉南北朝書法在歷史的長河中起著關鍵的作用,在書法藝術中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從中國書法藝術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演變、發展和書法藝術的完善情況來看,魏晉南北朝書法藝術的變遷和發展與多個因素有關。因此,對魏晉南北朝時期書法藝術盛行的關鍵因素及書法的演變過程進行分析,探討魏晉南北朝書法的藝術特征。
關鍵詞:魏晉南北朝;書法藝術;書風
書法藝術擁有兩千余年的歷史,是我國特有的藝術表達形式之一。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書法藝術發展速度較快,并促進了書法藝術的繁榮發展。盡管魏晉南北朝的歷史只有300多年,但是在書法藝術上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文人書法流派發展的關鍵時期,是書法字體演變最頻繁的時期。楷書、行書、草書也在諸多書法家的不斷努力下發展得更為成熟,并對后代的書法風格發展產生了極為深刻的影響。
一、魏晉南北朝的歷史背景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政權更迭較快的時期,社會動蕩不安,始終受分裂和戰亂的影響。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魏晉時期和南北朝時期都存在南北互相對立的局面。公元589年,隋朝戰勝陳朝,轉變了長期分裂的局面。在政治長期分裂和社會動蕩不安的環境下,社會上的政治約束力較弱,這為藝術創作與發展提供了更加自由和寬松的環境,也是書法藝術自由發展的主要原因。
二、魏晉南北朝時期書法藝術盛行的關鍵因素
魏晉南北朝時期戰亂與災難頻發,在這一時期,社會局勢穩定性較差,頻繁發生戰爭,社會動蕩不安,經濟發展受到了較大的限制,但這種社會環境卻推動了書法藝術的創作與進步。為了免于政治迫害,部分文人士大夫對政治抱以回避的態度,與此同時,他們也在日常生活中轉變關注點,借助書法來抒發自己的情感。人們逐漸擺脫了束縛,書法藝術創作者和藝術家也能夠更加自由和大膽地在書法作品中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個性。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因受到社會環境因素的影響,統治者們紛紛提出了“九品中正制”人才選拔原則,因此儒家思想的影響逐漸淡化,玄學的意識形態開始在社會中出現,并逐漸盛行。玄學的出現與發展對儒學造成了巨大的沖擊,很多書法藝術家在創作中不再受傳統禮教的禁錮,更加自由地在書法作品中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觀念,由此也出現了多種不同形態、流暢的字體。與此同時,還出現了一大批優秀的書法名家,他們所創作的書法作品不再采用秦漢時期的書寫格式,而是在書法作品中開始融入諸多情感元素。
另外,宗教的發展對書法藝術的興起也起著關鍵的作用。東漢時期,佛教傳入我國,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的發展非常迅速,這一時期涌現出大量的佛經,建設了大量的寺廟和石窟。佛教的興盛推動了書法藝術的廣泛傳播。如今,人們依然能夠看到很多魏晉時期的經文書法作品,在諸多摩崖石窟中均遺留了較多的書法石刻。
三、書法的演變過程
(一)曹魏與西晉時期的書法
從三國到西晉時期,隸書為盛行的書體。曹魏時期規范的碑刻主要有《三體石經》《王基斷碑》《孔羨碑》等。隸書流傳較廣,其氣度莊嚴,書體方正。為了凸顯碑刻莊嚴的氣質與特征,碑刻上的筆畫呈方棱尖角狀,大小接近,波折、挑法相似,因此難免會讓人覺得缺乏藝術性,無法充分體現書法作品的意趣。因此,雖然曹魏時期隸書盛行,但會給人一種藝術表現手法并不高明的感覺。
再者,隨性所作和鐫刻的碑石在當時也比較常見,如西晉時期出土的魏襄王墓等,其風格類似于簡牘書法,充分體現了創作者灑脫和自然的意趣。在《天發神讖碑》中,吳天璽篆、隸筆意互用,以圓馭方,筆勢較險,展現出了恢宏的氣勢,筆鋒犀利,彰顯出書法作品的精神面貌。而有些碑刻筆畫中弱化了波折之勢態,楷書的筆法開始顯現。
由于統治者禁止立碑,這一時期具有代表性的碑文較少,但墓志在西晉時期并不少,不同于南北朝時期,西晉時期的墓志主要指放在墓中的小型墓碑。這一時期的書法尤其重視方棱挑法,呈現出并不成熟的姿態。東漢之后,隸書的發展開始走向衰落,出現了過于凸顯波挑的修飾,由天然灑脫的挑腳逐漸過渡到程式化的挑法,垂直波勢較為常見,起筆以方筆為主要特征,所以當時書法的同質化特點較為明顯,漢隸便逐漸淡出了大眾的視野。在魏晉時期,這種過于程式化的隸書進一步衰落,取而代之的是簡省的楷書,這是書法藝術發展的必經之路。
在此階段也涌現出了一批墨跡,簡牘居多,部分為殘紙。簡牘主要采用與漢晉簡牘相似度較高的章草,雖然其紙質和字體均存在殘損問題,但是依然能夠從作品中看出挺拔矯健的用筆和質樸的書風。湖南郴州出土的西晉簡牘是當時桂陽郡的《郡志》,它是目前我國發現的唯一的西晉時期的政府文書簡牘文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羅布泊出土的木簡之中,字體較多,如楷草、行書、章草等,而這也有利于人們更加深入和全面地研究魏晉時期的書法。
(二)東晉時期的書法表現
流傳至今的東晉碑刻較少,當前留存的著名碑刻有云南少數民族地區出土的《爨寶子碑》等。《爨寶子碑》采用的是介于隸書和楷書之間的字體,字體的層次感較強,且多采用方筆,橫畫收筆時,挑腳較多,體現了隸書的特征,在結體上,則凸顯了楷書的特點,體現了樸拙的風格。雖然筆法中有隸書的特點,但是楷書的風格更加濃厚。東晉時期墓志出土的數量顯著增加,《謝鯤墓志》等為典型代表。該墓志的書法具有方折厚重、筆畫干凈利落的特征,而部分作品則相對比較隨性,楷書與隸書的特征互相摻雜,體現了不同的特點及風格。
(三)南朝時期的書法表現
南朝時期楷書發展較快,曹魏和西晉時期的書法家對楷書的傳承與發展使得楷書在東晉時期日漸成熟,并且大部分的碑刻書法以楷書為主。在南朝碑刻中,較為經典的作品有《爨龍顏碑》《劉懷民墓志》等。《爨龍顏碑》中的楷書帶有隸書的特點,筆勢方折又有姿態,殘有隸意,但楷書意味較濃。該時期的墓志多采用成熟的楷書,且這一時期的楷書具有秀麗、典雅的特點,充分體現了南朝時期書法風格的變化。到目前為止,南朝書法作品中楷書展現的書法特征以端莊、流麗為主,對隋唐時期的寫經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
(四)北朝時期的書法表現
北朝時期,碑刻楷書達到了高峰,與南朝相比,此時的書法藝術更加豐富。北魏時期的碑刻更加方勁樸拙,但依然保留了部分隸書的筆畫。北朝不僅碑刻盛行,因統治者十分崇尚佛教,當時出現了大量的石窟和雕像,碑刻尤為盛行。造像和造像碑文均設有題記,流傳至今的遺跡也相對較多,龍門石窟是北魏時期的藝術瑰寶,其以雄健渾厚的書法風格,表現出了雄偉渾厚的特點。其代表作品是人們熟悉的經典碑刻,如《張猛龍碑》《元倪墓志》《龍門二十品》等。東魏時期的書法風格與北魏時期的書法風格一脈相承,北齊碑刻常用隸書,較有影響力的作品有《唐邕寫經碑》等。在北朝時期的碑刻之中,北魏和東魏的風格最具多樣性,也是最精致的碑刻,能給人帶來一種目不暇接的感受。北朝時期的碑刻主要有兩種風格,一種是雄強,一種是秀麗。《張猛龍碑》則是雄強碑刻的典型代表,以方筆為主,以圓筆為輔,在體現書法嚴整特點的同時,也有險峭的用筆,變化形式較為豐富,字數較多,結體豐富,是北魏時期碑刻書法中的代表作品。而《元倪墓志》則是秀麗風格的典型代表,作者用筆細致,給人以委婉清秀之感。摩崖碑刻以《石門銘》《泰山金剛經》為代表。由于受到書寫環境因素的影響,作者在書寫的過程中要依據材質的特點進行創作。此外,由于巖石結構和鐫刻有所不同,給人的觀感也不同。北朝時期的墓志數量和書法前所未有,十分豐富,北魏流傳至今的寫經較多,主要被保存在敦煌莫高窟的經洞之中。北魏時期的書法用筆沉穩,品格樸拙,筆畫抑揚頓挫,雖然具有隸書的意趣,但是整體上已為標準的楷書,到了北周時期,經文的用字更加工整、飄逸,并逐漸向隋唐書風過渡。
四、魏晉南北朝書法創作的啟發
書法家可從行書和楷書兩種書體創作書法作品來對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書法進行研究,發揚古人勇于創新和開拓的精神。書法家如果想準確、生動地表達書法藝術,則需要強大的精神支撐。在行書創作中,書法家可借鑒“二王”筆勢遒勁、用筆精致的特征。基于用筆的姿勢及點畫和部首所占用的空間位置,創作出瀟灑俊朗的書法作品。在作品中,書法家要充分體現出端莊雜流麗、剛健含婀娜的風格意蘊,筆畫之間似連非連,如斜反正,用筆干脆,篇章構成靈活多變。在楷書創作中,書法家可借鑒的書寫風格較多,比如墓志、碑刻、摩崖石刻、造像記等。在熟練掌握一種類型的書寫風格后,要對其加以練習,并加入自己的想法,以創作出具有自己風格特色的書法作品。
如今,書寫工具種類越來越豐富,書法家在創作中也可采用將字體放大重組的方法,分析字的筆畫和結構,在作品中不僅要強調章法的重要性,也要強調字與字之間、筆畫與筆畫之間的穿插組合,將書法三要素運用到整幅作品中。此外,要利用干濕濃淡的墨色變化來增強整幅作品的層次感,從而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碑刻的主要特征是要透過刀鋒看筆鋒,因此書法臨習中會面對更多的難題。書法家在學習的時候,要理解刻與寫的差異,故而在魏碑臨習的過程中,需要透過現象看本質,不過于關注魏碑書法生硬的特點。在凸顯書法剛健、寬博和嚴謹特點的同時,也要利用毛筆保證書寫的連續性。
在創作的過程中,書法家可學習和借鑒魏晉時期書法作品豐富的用筆和造型元素,也可將自然率真的表現技法應用到臨習之中,重視造型迥異的字形結構及特殊的結體造型。同時,在文字之中需充分體現錯落有致的章法格局,魏碑以其獨特的風格在書法家的研究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書法家要深度挖掘其藝術內涵,學習、借鑒魏碑古樸典雅和生動有趣的風格,以促進我國當代書法創作的發展。同時,書法家也可將行書與楷書進行有機結合,創造出內容更加豐富、形式更為多樣、大氣磅礴的書寫風格,這也是書法領域內的一種大膽、勇敢的嘗試。
筆者在創作《惟謙受福》(圖1)這幅作品時,運用了《張猛龍碑》的筆法特征,整體以方筆為主,注重單個字的疏密、濃淡對比。兩邊的字整體墨色加重,中間的字略輕。“惟”字在書寫時注重右邊橫的變化,并加入了行書筆意,以凸顯靈動之感。“謙”字注重左右偏旁的墨色變化,并在整體上營造左密右疏的視覺效果。言字旁加入了連帶筆意,使得“謙”字整體顯得較為活潑。“受”字相對而言較小,加重了筆畫,呈現出一種字雖小但厚重之感。“福”字與“謙”類似,左邊厚重,右邊輕巧,相對于“謙”字而言,“福”字更注重整個字外部的方折感。這四個字連在一起,充分運用了墨色的濃淡、疏密對比。在造型上加入了穩中求變的理念,力求在掌握原本書寫特征之后,融入自己的風格特征,從而創作出更好的作品。
書法家在充分了解魏晉南北朝書法風格特點及掌握其時代背景與每種風格特征之后,要勤加練習,在日常的訓練中,給自己制定目標,根據由簡到難的理念,對大字作品和小字作品進行穿插創作。此外,還要多了解當代魏碑書家的作品,借鑒其長處,收集展覽活動的相關信息,以參加比賽的形式促進自己的專業能力提升,并且平時要熟悉自己所寫的字帖內容,了解字帖內容及所描述人物的事跡,由臨摹到背臨再到意臨,最后到創作,缺一不可。
綜上所述,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書法在人們學習書法的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是書體百花齊放的時期,楷書、行書、草書的發展,都在這一時期有了充分的體現與實現了質的突破,并涌現出了一大批著名的書家,他們的作品非常值得后人借鑒和學習。魏晉南北朝時期書法藝術的演變讓人們深刻地意識到,政治局勢和社會環境因素是藝術發展和昌盛的重要條件,在動亂、戰爭的社會大背景下,人們依然能夠創作出非常優秀的藝術作品,且這種動蕩的時局也能夠為創作者帶來更多的創作靈感,進而產生優秀的傳世之作。因此,書法家要認真、細心地觀察生活中的細節和點滴,深入思考,感悟作品中的意趣和內涵,以創造出更加豐富的藝術形態,為人們帶來多種風格的藝術形式,滿足當代文人的精神與審美需求。此外,在日常生活中,書法家應多了解整個時代的背景,政治、文化等因素都是影響藝術作品的關鍵,要多讀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書籍,力求在書寫的同時,對其時代背景具有更深的了解,以更好地提升自己的創作質量。
參考文獻:
[1]張勇東.魏晉南北朝書法發展與歷史演進[J].中國書法,2018(4):178-180.
[2]張建青.魏碑書法的藝術性及其在書法史上的地位[J].品牌,2015(4):137.
[3]劉海宇.山東漢代碑刻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1.
[4]張羽翔.龍門北魏造像題記書法研究[D].北京:中央美術學院,2010.
[5]劉軍.北魏宗室階層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09.
[6]劉天琪.隋唐墓志蓋題銘藝術研究[D].西安:西安美術學院,2009.
作者單位:
山西應用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