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敏婧
摘 要:客家語言是古漢語教學的“活化石”,也是漢族客家民系使用的主要語言之一,在這一地區當中,智力障礙兒童的發展離不開客家童謠的幫助。而客家童謠更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遺產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歷史發展十分悠久,是客家人常用的一種藝術教育形式。因此,在培智學校的教育教學中,應將客家童謠轉變成為智力障礙兒童的教育資源,利用其朗朗上口且形式簡單的教育特點,促進智力障礙兒童的健康發展,發揮其充分的教育價值與作用。
關鍵詞:客家童謠;客家語言地區;智力障礙兒童
智力障礙兒童記憶力以及表達能力較弱,與同年齡段的兒童相比發展要更加遲緩。而“童謠”這一內容在培智學校當中有著重要的教學地位,這類兒童在童謠的帶領下可以鍛煉語言表達能力,滿足他們的學習欲望以及認知需求。而在客家語言地區的智力障礙兒童培養中,培智學校可以選擇客家童謠內容,利用熟悉的語言最大程度的激發兒童的學習熱情。真正的做到在智力障礙兒童的發展中,發揮客家童謠的教育優勢,促進智力障礙兒童健康成長。
1.客家童謠的特點
首先,客家童謠在客家語言地區有著較長的發展歷史,在這一地區擁有較多了解這類語言的群眾,并通過口耳相傳的方式受到了大部分兒童的歡迎,其中便包括智力障礙兒童。客家童謠經過悠久的歷史發展,已經成為了當地獨有的一種傳統文化內容,智力障礙兒童在跟隨教師吟唱客家兒童的過程中,能有效的感受到客家語言地區獨有的文化魅力,并在朗朗上口的童謠中體驗快樂的學習情緒。對于具有智力障礙的兒童而言,有著較強的情感培養作用,并且能在客家童謠的詞匯中培養兒童良好的生活習慣與學習習慣,甚至可以有效的使其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客家童謠的教育特點來自于生活內容,對智力障礙兒童的記憶力以及理解能力要求較低,符合智力障礙兒童的思維能力。不僅如此,現階段通過培智學校的教育資源整合,客家童謠的語言內容更為簡練,并且包含著較多的人文思想,有助于智力障礙兒童進行深入學習與探究。客家童謠的韻律感較強,智力障礙兒童在有規律的節奏中進行學習,有助于其想象力與創新能力的發展,更能在較強的節奏韻律中提高智力障礙兒童的語言表達能力。通過長時間潛移默化的培養,智力障礙兒童可以更加清晰的表達出自己內心的想法,并能與他人進行簡短的溝通與交流,對其日后各項課程的學習奠定下了較為堅實的基礎。
2.運用客家童謠助力客家語言地區智力障礙兒童的發展
2.1朗讀童謠
智力障礙兒童認知及語言能力較差,若不通過系統性的童謠朗讀鍛煉,將難以培養其良好的語言發展能力,更無法集中其學習童謠內容的注意力。而童謠朗讀訓練是幫助智力障礙兒童學習的基礎教育方式之一,培智學校教師應根據童謠的中心主旨對其內容進行細分,并利用帶有情感變化的朗讀方式抓住智力障礙兒童的學習注意力,引導其觀察教師的朗讀技巧,并使兒童也帶有感情的對童謠內容進行朗讀。這一教育方式可以有效的加強智力障礙兒童對客家童謠的記憶,在有規律且朗朗上口的童謠中增加智力障礙兒童的詞匯累積量,進而促進智力障礙兒童的語言表達欲望。
例如在“蒸甜粄”這一客家童謠律動中,教師可以利用圓舞板敲擊的聲音朗讀其內容“你去哪里來?我去山上來。上山做乜個?上山砍竹子……”。教師在利用鈴鼓敲擊時可以與智力障礙兒童進行問答互動,使其注意力集中在教師的教學中,吸引兒童的學習興趣,并在后續的講解中了解“蒸甜粄”的更深層次寓意。
2.2唱客家童謠
根據智力障礙兒童心理發展特點,在客家童謠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帶領兒童朗讀其內容,更要借助客家童謠的特點對其進行配樂,以此來激發智力障礙兒童唱童謠的興趣。教師可以以配樂內容為智力障礙兒童營造趣味性的教學情境,使智力障礙兒童在巧妙的音樂、趣味性的童謠內容以及真實的情境下感受客家童謠的韻律美節奏美。在這一過程中最大程度的激發智力障礙兒童的藝術審美能力,并在情境的幫助下使智力障礙兒童學會課堂童謠的唱法,提升其藝術情操。
例如在“排排坐”這一客家童謠當中,教師可以利用其中的“排排坐,唱山歌,爺打鼓子涯敲鑼....”這一內容結合鋼琴的音階內容進行配樂,在音樂伴奏中激發兒童歌唱的興趣。并在“家官呀呀呀,新婦哈哈哈”這一句詞中使兒童體驗客家童謠中存在的情境美。
2.3續編童謠
客家童謠的內容詞匯較為簡單,且在客家語言地區較為容易學習。并在此基礎上有著較為豐富的教育價值與意義,教師應將其中的韻律滲透在智力障礙兒童的腦海中。并通過不斷地鼓勵與激勵,使兒童產生續編客家童謠的興趣,使智力障礙兒童突破自身的潛力限制,挖掘自身的思維能力與想象力,在客家童謠中獲得前所未有的學習感受,樹立良好的學習自信心。
例如在“月光光”這一客家童謠中,教師可以帶領智力障礙兒童分析“月光光,秀才郎,騎白馬,過蓮塘,蓮塘背,種韭菜,韭菜花,結親家”這一句話,并利用其地區民俗引導兒童思考“接下來童謠要怎么續編呢?”使兒童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教師則根據其創編與續編內容進行評價,鼓勵其學習興趣。
結束語
綜上所述,客家童謠的發展歷史十分悠久,在客家語言地區有著一定的教育價值與意義,培智學校應抓住這一因素,利用其朗朗上口以及內容豐富的教育特點,樹立智力障礙兒童良好的學習自信心,為今后更好的融入社會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 王丹霞. 客家童謠融入幼兒教育的策略初探[J]. 少男少女,2018,2(33):93-94.
[2] 吳冬梅. 客家童謠的特點及其教育價值[J]. 學前教育研究,2012(1):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