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怡
摘 要: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虞永平說過:“課程游戲化。即讓幼兒園課程更加適合幼兒,更豐富,生動,有趣。”現代化的幼兒園教育早就脫離了傳統的以教室為教育中介的灌輸式教育模式,將教育游戲化,基于其貼合幼兒身心發展規律的特征,不僅有利于幼兒主動地學習,更好的掌握知識,還能激發幼兒的創造力。在此背景下,幼兒教育還能繼續的延伸,本文以游戲化課程的策略探究為主要目的,對所研究內容進行詳細闡述。
關鍵詞:課程游戲化;生活化;學前教育
人是自然的人,是生活的人,知識是人類在生活中的認識,知識為生活和人類發展所服務,知識不是課本中的文字,不是沒有具象的腦海中的記憶,將生活與教育結合不僅僅是因為幼兒的認知發展特點和學習需要,也因為知識的本質,我們要用生活引導幼兒的潛能,讓幼兒的智慧指導幼兒自主認知,促進幼兒全面發展。而游戲又是幼兒探索世界、獲得情感體驗、整合認知經驗的自發性活動,是幼兒獲得發展的重要工具,那么如何利用將游戲與課程結合、將知識引入游戲,是教師需要不斷深化研究的課題。
一、要根據幼兒的普遍喜好進行環境創設
如果一個區域角不能引起幼兒的主動互動,兩者之間沒有動態的聯系,那么這個區域角就沒有其存在的意義,那么要讓一個區域角發揮其作用,就一定要貼合幼兒的喜好,才能吸引幼兒主動地、愉快地在區域角內活動,作為教師,要時常觀察幼兒的興趣所在,如果一個班的幼兒有很多在手工上表現出了很大的興趣,那么教師在進行環境創設的時候,就可以把重心偏向手工上,同時也要兼顧少數幼兒的喜好,為他們也創設一個適合他們的空間,當然幼兒的喜好會隨著年齡和環境不斷改變,環境的創設也要進行不斷的調整,要讓環境跟上并且引導幼兒成長。
二、設置符合教學主題的游戲環境
環境創設可以包括區域角建設、主題墻面建設、戶外區域創設等多種角度,沉浸式教學可以間接地引導幼兒深入地探究所學的內容,舉個例子,如果教師在一次教學中講解海洋生物,那么就可以將主題墻面設置成海洋的樣子,還可以在一次多媒體課程之后邀請幼兒一起參與主題墻面的制作,根據幼兒在視頻中見到的各色動植物,再結合幼兒的想象,一定可以將主題墻面做成貼近幼兒心理特征的樣子,另外,手工區域也可以添加有關海洋生物類的剪紙或者立體手工,在不改變區域功能的同時,拓展手工區域的教學功能。
三、走近生活,將知識學習生活化
幼兒園的教育任務不是讓幼兒機械地學習知識,而是在生活中發現知識、用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解釋生活中的現象,完善幼兒對世界和自然規律的認知體系,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鼓勵幼兒探索、發現知識,要滿足和激發幼兒的自主學習動力,在生活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總結知識就是很好的方法,也符合陶行知先生所說的“生活教育”。教師可以給幼兒創造某一與幼兒生活息息相關的教學情境,以教學的形式引導幼兒對某種事物的興趣,然后根據教師對幼兒發展預訂的目標和程度,結合幼兒的興趣進行制定,以“磁鐵的妙用”科學領域認知課程為例,教師可以通過繪本的方式喚醒幼兒對“磁鐵”的認知,在展現出磁鐵不同的形態,以此誘導幼兒對磁鐵的興趣,接著再帶領幼兒走近以“磁鐵的妙用”探索活動,在活動過程中,教師并不要將活動的過程分為固定的步驟,而是讓活動隨著幼兒的探索進程、出現的問題、解決問題等情境自然地生成探索過程,這種探索不僅可以是在園內教師給的材料中,還可以是幼兒回到家里或者一些其他場所利用詢問、觀察具體事物或者查找互聯網資料等多種形式進行。
四、開展探索性游戲,促進幼兒在探索中學習
“發展”不是認知的簡單疊加,更是可以自發延伸的學習能力和素養,“教”是保教中重要的部分,但是“教”并不只是單純地灌輸知識,而是引導幼兒發展自主探索的能力,養成主動尋求、發現知識的習慣。
依然以“磁鐵的妙用”課程為例,以“磁鐵的妙用”為主題的科學課程,在了解生活中常見的磁鐵后,教師可以提供一些實驗工具,比如正負極棒,鐵粉等、鐵質小車等,讓幼兒用這些材料解決自己的疑惑,例如有的幼兒想知道磁鐵能夠吸什么東西,就把磁鐵到處放——床簾、木板、黑板等等,得出磁鐵可以在鐵或不銹鋼做的東西上,當然有的幼兒會對黑板有疑惑,這時老師可以給幼兒提供舊廢的小黑板,讓幼兒拆開觀察小黑板的材質等等,另外教師還可以示范利用磁鐵的正負極制作相互分離的小火車,讓幼兒自然地產生疑惑,并自主地進行實驗,探索“異性相吸、同性相斥”的抽象概念。這樣,幼兒在教師的指導下自然而然的產生興趣和問題,從而在老師的引導下尋求解決問題的答案,將抽象的概念以實踐經驗的形式保存在認知體系中,對幼兒今后更加深入地學習提供了堅實的實踐基礎和經驗基礎。
五、可以邀請家長一起參與游戲創設工作
有些時候教師單獨的力量很難讓幼兒教育在短時間內上一個臺階,畢竟老師接觸的資源還是有限的,對于幼兒的了解也是有限的,因此,結合幼兒家長的智慧、整合各位家長的資源可以很好的幫助區域環境創設的豐富,例如,一些在材料領域工作的家長就可以提供大量無毒無害的,顏色多樣的穿孔海綿球,在由老師手工準備魚線,為數學區域提供一個新穎的材料,讓幼兒通過與材料的互動,以小球穿孔的形式,結合顏色培養數學素養,在幼兒活動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進行引導——我問問你,請問你現在穿個幾個黃色?幾個藍色?一共穿了多少個小球呢?
六、結語
優化幼兒教育的結構需要從細節做起,將一個大工程細化成小任務,在進行游戲課程創設的工作上要不斷進行優化升級,并跟隨者幼兒的成長路程不斷的變化調整,讓游戲迎合教學計劃,而不是讓游戲成為一個固定的工具。
參考文獻
[1].高翔. 以游戲精神為基礎促進幼兒園課程游戲化的建構與實施[J]. 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電子刊, 2017, 000(009):830.
[2].鞠珣. 幼兒園課程游戲化的實踐研究[J]. 啟迪與智慧:中, 2017(7):1.
[3].王玲玲. 閱享快樂童年 伸展游戲天性——幼兒園繪本主題課程游戲化建構的實踐研究[J]. 東方寶寶:保育與教育, 2017(12):4.
[4].施城梅. 智慧游戲 快樂成長——幼兒園課程游戲化的構建與實施[J]. 小學時代, 2020(5):2.